从“做一个好产品”到“建一个好系统”:确定性、效率与迭代的艺术

Wait 5 sec.

你是否也曾在“做一个好产品”后陷入维护困境?本文将带你走进系统思维的世界,从节奏设计到协作机制,再到迭代策略,一步步拆解如何构建一个“自己会跑”的产品系统,让你的工作从“做功能”变成“建机制”。引子:那个杀不死你的,和你看不见的你一定见过这样的“产品遗迹”:一些曾经风靡一时、设计精美、体验惊艳的App,在经历了短暂的绚烂后,迅速陨落,消失在应用商店的茫茫坟场之中。你也一定见过另一些“产品活化石”:一些页面粗糙、交互古老、甚至看起来“丑陋”的网站或软件,却依然拥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一小群用户不可或缺的日常依赖。为什么?为什么那些“更好看”、“更好用”的产品会死掉,而那些“不那么好”的产品却能活下来?梁宁老师用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无比深刻的概念,回答了这个关乎产品生死的终极问题——确定性(Certainty)。“产品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够持续地提供用户可以依赖的确定性。”这句话,是我们理解产品本质的一次巨大跃迁。它告诉我们,用户选择一个产品,最终所依赖的,不是其表面的、可感知的“用户体验”(那是“薄发”),而是其背后那个看不见的、能够保障价值稳定交付的“系统能力”(这才是“厚积”)。一个偶尔能叫到车但高峰期必定崩溃的打车软件,即便它的界面再漂亮,也无法获得你的依赖。而一个界面简陋但总能在3分钟内派到车的平台,即便你一边用一边吐槽,但下一次,你依然会打开它。因为它为你提供了最宝贵的东西——确定性。这篇文章,我们将深入梁宁产品思想体系的“中枢”,探讨“系统能力”这个核心母题。我们将彻底告别那种认为“产品经理=画原型图的人”的浅薄认知,去探索一个卓越的产品缔造者,是如何思考以下三个核心问题的:系统的本质是什么?如何从“产品思维”转向“服务思维”,去构建一个能提供“确定性”的完整系统?系统的灵魂是什么?如何将“效率”作为系统能力的核心指标,在看似同维的竞争中,建立结构性的、非对称的优势?系统的生命是什么?如何通过“迭代”这门艺术,让一个系统从一个脆弱的“点”,有机地生长为一个强大的“体”,并最终跨越生死的“非连续”鸿沟?这是一次从“功能设计师”向“系统架构师”,从“项目经理”向“战略领导者”的认知升级之旅。它将带你穿透产品的表皮,去触摸那个决定其存亡的、强有力的“心跳”。第一章:系统能力的本质——从“交付一个产品”到“提供一项服务”我们对“做产品”的第一个、也是最普遍的思维陷阱,就是“以产品为中心”。我们沉迷于打磨“产品”这个“物”本身,我们思考它的功能、它的交互、它的视觉。我们幻想着,只要我们创造出一个足够“好”的产品,用户就会蜂拥而至。梁宁老师用一个经典的“打孔机”比喻,刺破了这个幻想:“用户不需要一台打孔机,用户需要的是墙上有一个洞。”这个比喻的背后,是一次深刻的思维范式转换:从“产品思维”转向“服务思维”。产品思维(以我为中心):我的目标是“制造并卖出一台更好的打孔机”。我会聚焦于打孔机的性能、功耗、设计感。服务思维(以用户为中心):我的目标是“帮助用户,以最轻松、最可靠的方式,在墙上获得一个他想要的洞(TheHole)”。当你切换到“服务思维”后,你的解决方案,就绝不仅仅是“做一台打孔机”了。它至少会衍生出多种可能性:方案一(产品销售):制造一台打孔机,卖给用户。方案二(产品租赁):制造一台打孔机,在用户需要时租给他。方案三(上门服务):建立一个服务团队,在用户需要时,我们派人上门去为他打孔。方案四(替代方案):发明一种“无痕挂钩”,让用户根本不再需要在墙上打孔。“大家总是在谈产品,会很容易以产品经理为中心,就想着要做一个产品来改变世界。但是如果出发点是提供一个服务,就会以用户获得和用户满足为中心来做设计。这两种方式的目的和实现途径完全不一样。”当你开始以“提供一项完整的服务”为目标时,你思考的,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产品功能点”,而是一个为了保障“确定性”交付的、端到端的“系统”。1.1 ATM机的隐喻:一个“最简单产品”背后的复杂系统为了让我们彻底理解“系统能力”的复杂性,梁宁用了一个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看似最简单的产品——ATM机——作为解剖样本。ATM机提供的“服务”是什么?极其简单:验证ID之后,给现金。这个“服务”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同样极其简单:确定性。 用户对ATM机的唯一依赖,就是“当我需要钱的时候,它一定能给我钱”。现在,让我们看看,为了保障这个看似简单的“确定性”,背后需要一个多么庞大的、由多少个不同角色构成的“系统”来支撑:战略部门:他们要回答最根本的“Why”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提供ATM服务?是为了分流柜台压力?还是为了品牌曝光、增强用户黏性?这个战略判断,决定了后续所有资源的投入方向。运营部门:他们负责“Where”和“Howmuch”。根据人流、网点压力等数据,决定在哪里布设ATM机,布设多少台。一台ATM机长期没人用,是资源的浪费;一个高压力网点只有一台ATM机,是服务的缺失。现金管理部门:这是保障“确定性”的核心命脉。他们要确保每一台ATM机里,都有足够的、不同面值的现金。一台没有钱的ATM机,就是一个毫无价值的铁盒子。密码与安全部门:他们要保障交易的安全。用户的密码不能被窃取,交易数据不能被篡改。一次安全事故,就足以摧毁用户对整个系统的信任。硬件管理部门:他们要保障机器本身的物理可用性。电源不能断,屏幕不能坏,打印机要有纸有油墨,出钞口不能卡顿。客服管理部门:他们是系统出现异常时的“兜底”。当发生吞卡、出钞错误等小概率事件时,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能及时响应的流程,来安抚用户情绪,解决用户问题。技术开发部门:他们负责软件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确保其稳定、高效,并与银行核心系统进行着毫秒级的精准交互。看到了吗?一个我们平时可能只花30秒与之交互的“简单产品”,其背后,是至少七个不同专业部门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相互协作的“系统”。这个案例,给所有产品经理带来了三个灵魂拷问:拷问一:你是否只沉迷于设计那个“出钞口”的交互?很多产品经理,将自己90%的精力,都花在了用户可感知的“前端体验”上。比如,ATM机的界面是红色还是蓝色?是先出卡还是先出钞?这些重要吗?重要。但它们与“有钱、安全、稳定”这个核心的“确定性”相比,其重要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个不合格的产品经理,会为界面颜色和团队争论不休;而一个优秀的系统思考者,会去追问:“我们的现金补充流程,是否存在断供的风险?”拷问二:你是否拥有你所设计的系统的“完整地图”?你是否清晰地知道,为了让你设计的那个“一键下单”功能能够稳定运行,背后需要运营、供应链、仓储、物流、客服、财务等多少个部门的系统协同?你是否理解他们各自的KPI、痛点和工作流程?如果你不理解,那么你设计的,就只是一个悬在空中的“理想功能”,它在落地的过程中,必将被现实的系统摩擦力所扭曲、甚至摧毁。拷问三:你是否在用“点线面体”的视角,审视你系统的价值?即使ATM机这个系统曾经如此完美和高效,但在今天,当“手机支付”这个新的“面”崛起时,整个“现金”的需求都在萎缩。ATM机这个曾经庞大的系统,其整体的战略价值正在迅速衰减。一个卓越的产品领导者,需要具备这种跳出当前系统,去审视系统本身是否存在价值的能力。他需要判断,我们是应该继续优化这个正在沉没的系统,还是应该勇敢地“跨越非连续”,将资源投入到构建一个全新的系统中去?第二章:系统能力的灵魂——以“效率”为核心的非对称竞争如果我们承认,做产品,本质上是在构建一个能够提供“确定性”的系统能力,那么,下一个问题自然浮现:当市场上存在多个提供同样“确定性”的系统时,竞争的胜负手,到底是什么?是前端的产品体验吗?是品牌和营销吗?梁宁老师给出的答案,更加底层,也更加致命——效率 (Efficiency)。“做产品是建设一套系统能力,提供并保障确定性。而效率则是这个系统能力的核心指标。没有效率的系统将失去竞争力。”“我们在谈产品竞争的时候,我们拼的是什么?是前端的产品吗?不是的,是背后的系统能力。而保障确定性的核心要素是效率。”“效率”,这个在传统制造业中被奉为圭臬的词,在互联网产品领域,常常被“用户体验”、“快速增长”等更性感的词汇所掩盖。但梁宁通过对小米案例的深度解剖,向我们揭示了,效率,才是互联网战争中最冷酷、也最强大的“护城河”。2.1 小米案例的再解读:一场关于“效率”的革命当小米在2011年横空出世,闯入手机这片血海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它是在用“更好的产品”(发烧级的配置)和“更低的价格”来竞争。但雷军自己说:“互联网思维里最关键的是两个点:第一是用户体验,第二是效率。”梁宁进一步指出,小米真正的护城河,从来不是某个功能或设计,而是它所构建的一整套“系统性的效率优势”。当其他厂商还在和小米比拼“产品之点”时,小米早已在“效率之面”上,对它们进行了降维打击。让我们来看看,小米的“效率革命”,体现在哪些看不见的战场上:研发效率的革命:“10倍单款投入 vs 1/10总成本”传统模式:为了覆盖所有细分市场,传统厂商一年可能要开发近100个型号的手机。假设每款研发经费1000万,总研发成本就是10个亿。小米模式:初期,几乎所有资源都砸在一两款“爆品”手机上。假设用1个亿来研发一款手机,其单款的研发投入,是同行业的10倍,这保证了其“点”的极致强大。但其总研发成本,却只有其他品牌的1/10。这就是惊人的结构性效率优势。组织效率的革命:“全员面对用户”传统模式:用户的反馈,需要经过客服、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等层层传递,才能到达工程师那里。信息损耗严重,响应速度缓慢。小米模式:通过小米社区,让工程师直接面对用户的吐槽和建议。梁宁敏锐地观察到:“你让员工修改一个东西,两个人是要相互说服的……如果这个建议是来自用户,用户说不舒服,这个员工自己就默默改了,他加班也得改,而且心服口服。”这种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内部沟通成本,提升了产品迭代的效率和质量。销售效率的革命:“互联网直销 vs 线下渠道”传统模式:手机需要经过国代、省代、市代、零售商等层层渠道,每一层都要加上自己的利润,最终到达用户手中时,价格可能已经翻了一倍。小米模式:通过小米官网直接销售给用户,砍掉了所有中间环节。这不仅仅是“价格优势”,更是极致的“渠道效率”。正是这种效率,才支撑了小米的“性价比”神话。后期零售效率的革命:“小米之家 vs 传统门店”当线上流量见顶,小米被迫进入线下时,它依然在用“效率”的武器作战。通过线上积累的大数据,小米之家可以精准地进行选址、选品和库存管理。其结果,是小米之家做到了27万的坪效(每平米面积产生的年营业额),这个数字在全球零售业中仅次于苹果。当OPPO、vivo还在依靠“人海战术”和“渠道返点”这些传统武器时,小米已经将战争,升级到了“数据驱动的零售效率”的维度。小米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前端的“性价比”,只是后端“系统效率”的结果呈现。你之所以能比对手卖得便宜,同时还能活下来,唯一的原因,就是你在研发、组织、营销、渠道等整个系统的某个或某几个环节,拥有了非对称的“效率优势”。作为产品经理,当我们设计一个产品时,除了思考“它为用户带来了什么价值”之外,还必须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为了交付这个价值,我所构建的这套系统,相比于竞争对手,其系统性的效率优势,将建立在哪个点上?”是更低的获客成本?是更快的迭代速度?还是更高的人均产出?没有对这个问题的清晰回答,你的产品,就只是一个在沙滩上用同样工具堆砌的沙堡,海浪(价格战、同质化竞争)一来,就会被瞬间冲垮。第三章:系统能力的生命——以“迭代”为核心的有机生长一个系统,如果它是静止的,那么它注定会走向熵增和死亡。系统的生命力,体现在它“持续迭代”的能力上。梁宁老师将“迭代”这门艺术,通过对微信长达七年的成长史诗的复盘,演绎到了极致。微信的案例,几乎完美地诠释了一个产品,是如何通过一次次看似微小、实则充满智慧的“迭代”,从一个脆弱的“点”,有机地生长为一个庞大的、不可撼动的“经济体”。3.1 迭代的艺术:微信史诗中的三大原则原则一:第一个版本要简单直接,直指人心微信1.0:它的功能极其简单——导入通讯录、免费发文本、免费发图片、设置头像。它只做了一件事:用“免费”这个核武器,去替代“收费”的短信和彩信。这个切入点,足够简单、直接,并且直击用户的“痛点”(省钱)。反面教材:很多产品经理因为不自信,对“我只要做强哪个点,用户就必然买账”没把握,于是希望在第一个版本里,塞入尽可能多的功能,寻找心理依靠。其结果,往往是一个功能臃肿、价值模糊的“四不像”,用户根本不知道它是干嘛的。顶级产品经理的标志:就是他设计的产品第一个版本,有多么的“简单、直接、切中要点,能不能直指人心”。原则二:迭代次序是关键,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动作的“预动作”微信的迭代,不是功能的随机堆砌,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芭蕾舞”,每一个动作,都在为下一个动作做铺垫。“附近的人”的铺垫:微信2.0,增加了“语音”功能。微信2.1,增加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功能——“好友验证”。为什么要加这个?因为张小龙已经想好了下一步。微信2.2,石破天惊地推出了“查看附近的人”。这个功能,让微信的用户量从400万暴涨到2000万,彻底甩开了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米聊”。试想,如果没有2.1版本的“好友验证”作为“安全阀”,一个主打陌生人社交的功能,会带来多么大的骚扰和用户恐慌?“公众号”的铺垫:微信3.5,增加了“扫描二维码”。这个动作,是在训练用户“用摄像头去连接线下世界”的行为习惯。微信3.6,才正式推出了“微信公众号”。从此,微信开始从一个“通讯工具”,向“连接世界的内容与商业平台”进化。迭代的规划能力,正是一个产品经理从“执行者”向“架构师”进阶的关键。你需要拥有一种“下棋”的思维,你走的每一步,都要考虑到它对未来三步、五步的棋局的影响。原则三:没必要憋大招,让产品在互联网上“有机生长”“朋友圈”的早期形态:微信4.0版本,推出了革命性的“朋友圈”功能。但你知道吗?这个版本的朋友圈,你发了照片,朋友评论了,你是无法回复评论的。这个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功能缺失,在当时,并不妨碍朋友圈成为一个伟大的产品。产品的核心在于“内核”:“朋友圈”的内核是什么?是“一个基于熟人关系的、轻量化的、异步的内容分享空间”。只要这个内核是有效的,像“回复评论”、“分组可见”这些“附加功能”,都可以在后续的迭代中,一步步地加上去。互联网产品的本质:与需要一次性完美的“硬件”不同,互联网产品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在互联网上生长”。小步快跑,快速发布,获得真实的用户反馈,然后基于反馈进行修正和迭代。这种“进化论”式的生长模式,远比“设计论”式的闭门造车,更具生命力。3.2 跨越“非连续”:从偶然的“微信红包”到必然的“支付帝国”微信的迭代史,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它同样面临着需要“跨越非连续”的生死时刻。其中最经典的一次,就是从“社交平台”向“支付工具”的惊险一跃。非连续的鸿沟:在微信5.0版本之前,微信是不沾钱的。它已经是一个拥有4.7亿用户的社交巨头。但“社交”和“支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的鸿沟,就是“非连续性”。用户凭什么要在一个聊天软件里,绑定自己最敏感的银行卡?“打飞机”的运营奇迹:为了让用户升级到增加了“绑定银行卡”功能的5.0版本,微信做了一次载入史册的运营——“打飞机”大战。升级后,一打开微信就是游戏界面,简单、魔性、可PK。在社交关系的驱动下,微信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近5亿用户的“系统迁移”。“微信红包”的偶然与必然:即便用户升级了,但“绑定银行卡”这一步,依然困难重重。此时,一个“偶然”的产物——微信红包——出现了。它最初只是腾讯内部几个工程师的业余之作。但张小龙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点”的巨大潜力。场景触发的必然:2015年春节,微信与春晚合作,推出了“摇一摇抢红包”。这个动作,将“微信红包”这个产品,精准地、爆炸性地,注入了“春节”这个中国社会最大、最强的“场景”之中。结果:支付宝积累一亿支付用户,用了8年;而微信支付,只用了一天。系统能力的支撑:一天之内,平滑地支撑一亿新增用户,这背后,是腾讯数十年积累的、深不可测的“系统能力”。任何一个小公司,即便想到了这个天才的创意,也会在流量洪峰到来的那一刻,被自己的系统雪崩所吞噬。微信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系统的生命,就是在**“连续的、有计划的迭代”和“非连续的、需要抓住偶然机会的跨越”**之间,交替前行。第四章:系统能力的试金石——穿越生死线的“领导力”迭代,是在系统处于“和平时期”的生长方式。但当系统面临外部环境的剧变,遭遇降维打击,甚至濒临死亡时,支撑它活下来的,就不再是常规的“项目管理”,而是更稀缺、也更本质的东西——领导力 (Leadership)。“在日常状态下,大家做流程、分工、项目进度、质量评估,这个叫项目管理。在面对巨大压力,甚至是生死存亡的时间点时,在一大堆事情里找到关键任务,带领所有人穿越生死,这个是领导力。”梁宁通过复盘傅盛带领金山“穿越生死线”的案例,为我们揭示了“领导力”在系统危机时刻的三个核心要素。4.1 甄别“关键任务”:在混沌中找到唯一的“救生筏”傅盛面临的“三种死法”:内耗而死:他带领的创业公司“可牛”与老牌软件巨头“金山”合并,新老团队互不信任,随时可能崩盘。被对手杀死:他曾经亲手缔造的、如今的死敌“360”,正用“免费”的降维打击,无情地摧毁着整个传统安全市场。缓慢地、被遗忘地死:即便勉强活下来,但如果产品无法超越360,只能在股东的保护伞下苟延残喘,最终依然会被市场抛弃。领导力的第一要务:甄别。在这一片足以让任何人崩溃的混沌中,傅盛必须在一大堆看似都“重要”和“紧急”的事情里,找到那个唯一的、能让整个系统活下来的“关键任务”。4.2 “残酷”的执行:为了系统的生存,必须“伤害感情”在接手金山的48小时内,傅盛做了四个堪称“冷酷”的决定,这四个决定,都精准地指向了那个“关键任务”——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一个臃肿、缓慢的“软件公司”,改造为一个敏捷、高效的“互联网公司”。Allin,砍产品线:将金山原有的七八条产品线,砍到只剩下“毒霸”和“卫士”两个。所有资源,全部聚焦于此。这必然会得罪无数既得利益者,但“如果你对自己不够自信,才会分散精力。”砍组织结构:将十几个层级,砍到只剩下“管理、骨干、执行”三层。管理层一竿子扎到底,直接过问产品细节。所有部门被打通,围绕产品线重新组织。放下友好气氛,做个野蛮人:面对老员工“你伤害了我们感情”的指责,傅盛的回应是:“在生存面前,你能不能放下面子,放下尊严,放下友好气氛,生还是死,我们搏一次。”守住根基:守住“互联网安全产品”这个根基不动摇。这四个决定,没有一个是“讨人喜欢”的,每一个都在“伤害感情”。但它们共同指向了系统的生存。这正是领导力与管理的区别:管理,是在现有规则下,追求和谐与效率;而领导力,是在生死关头,有勇气打破旧规则,建立新秩序,哪怕代价是暂时的“混乱”与“痛苦”。4.3 抓住“神之一手”:运气,是留给有准备的系统的就在金山内部经历着痛苦的“刮骨疗毒”时,外部,一个“神之一手”出现了——3Q大战。腾讯为了对抗360,做出了“二选一”的决定,要求用户卸载360。这个看似与金山无关的“巨头战争”,却成为了金山穿越生死线的“天梯”。因为腾讯在要求用户卸载360的同时,必须给出一个第三方替代方案。而当时,市场上唯一同时拥有“杀毒”和“安全”全套产品,且性能完善的,只有刚刚完成“瘦身”和“聚焦”的金山。结果:短短几天,金山的用户量暴涨。这是“运气”吗?是,也不是。是运气:因为3Q大战的爆发,是傅盛无法预测和控制的。不是运气:因为如果傅盛没有在那“残酷”的48小时内,做出那四个正确的“关键决策”,将金山的系统能力聚焦和打磨到“可用”状态,那么,即使这个“天赐良机”出现,金山也根本“接不住”。领导力的本质,就是在内部,将系统打磨到“随时准备着”的状态;然后在外部,敏锐地、甚至耐心地等待那个“势能”的出现,并在它出现的那一刻,全力以赴地抓住它。结语:你是在“做产品”,还是在“建系统”?走完这趟关于“系统能力”的深度旅程,我们或许应该在每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扪心自问:我,到底是在“做产品”,还是在“建系统”?如果你的日常,是沉迷于打磨某个交互细节,是纠结于某个按钮的颜色,是在无休止的会议中协调排期……那么,你可能只是在“做一个好产品”的“点”上努力。这很好,也很重要。但如果你开始思考:我们为用户提供的,最核心的“确定性”是什么?为了保障这个“确定性”,我们背后需要哪些部门、哪些流程、哪些角色构成的“系统”来支撑?我们的这个“系统”,相比于竞争对手,其“效率”优势建立在哪里?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迭代”路径,才能让这个系统,从一个脆弱的“点”,有机地生长为一个强大的“体”?当系统面临生死存亡的“非连续”挑战时,那个唯一的“关键任务”又是什么?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开始用“建一个好系统”的视角来思考问题。你正在从一个“产品设计师”,向一个真正的“产品架构师”和“未来领导者”蜕变。所有的产品,都只是某个系统能力在某一时刻的“输出结果”。用户体验的峰值、商业模式的闭环、品牌心智的占领……所有这些我们孜孜以求的东西,其根基,都深植于那个我们看不见的、由“确定性”、“效率”和“迭代”所共同构成的、强大的“系统”之中。你的产品能否存在的本质,不在于它表面呈现的样子,而在于它背后,那个你亲手构建的系统,它的心跳,是否足够强劲有力。本文由 @鸣老师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