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之前理解错了!6 年产品人终于 get 到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的真意思

Wait 5 sec.

你是否也曾在项目中被“谁才是产品经理”搞得一头雾水?本文将带你从真实经历出发,拆解“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底层逻辑,从角色认知到协作机制,再到边界管理,一步步教你如何在团队中既不越界,也不掉线。在产品领域从业 6 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这句话早已耳熟能详。最初逛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站时,我和许多新人一样,对这句话的理解十分简单:“看来产品经理的门槛并不高,似乎谁都能尝试。”毕竟我当年仅通过几节 Axure 教学视频,掌握了基础的原型绘制技能,便懵懂地进入了这个行业。后来不断地变换工作单位和工作内容,沉淀下来思考的时候感觉:“这句话的核心并非‘人人’,而是‘产品’!”先搞懂 “产品” 是啥:不只是 APP,你写的 PPT、甚至你自己都是!真正让我开始深入思考 “产品究竟是什么”,源于一次与 AI 的对话。当我询问 “产品的定义” 时,AI 给出了直白的答案:“产品是能够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正是 “供人使用”“满足需求”“任何东西” 这几个关键词,改变了我的认知。此前,我眼中的 “产品” 局限于 TOB 业务系统或 TOG 政务平台,总认为必须是可交互的软件。但顺着这个定义延伸思考:冬季保暖的棉袄是产品,提升办公效率的软件是产品;那么能帮助同事快速梳理会议重点的会议纪要,算不算产品?在工作中满足公司项目交付需求、在团队中配合同事推进工作的 “自己”,又算不算产品?越思考越清晰:我们输出的所有内容,甚至 “自身”,都可以被视作产品。例如撰写会议纪要,不应仅记录发言内容,更要让阅读者快速明确 “待办事项” 与 “时间节点”,满足 “高效复盘” 的需求,这样才算合格的产品;与客户沟通时,需聚焦 “解决方案” 与 “项目进度”,满足客户对项目的核心关切,这次沟通的过程与结果,同样是产品;就连 “自身”,在工作中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在协作中满足团队的配合需求,从这个角度看,每个人都是在持续 “迭代优化” 的产品。想通这一点后,我对 “产品经理” 的认知也随之转变。此前认为产品经理是 “负责原型设计与项目迭代的人”,如今则更倾向于将其看作一套 “做事体系”:无论你是开发系统、制作 PPT,还是求职时展现自身优势,只要遵循 “明确需求→分析需求→落地执行→评审优化→交付验收” 的流程,就是在践行产品经理的工作逻辑。案例 1:年终 PPT 这么做,我成功获得加薪有一年准备年终总结 PPT 时,我首次尝试用这套 “产品思维” 推进,最终获得了加薪。最初我走了不少弯路。由于年终总结关乎升职加薪,我迫切想全面展示一年的工作成果,于是搜索了大量述职模板,埋头制作了 10 多页 PPT,从项目启动到交付的每个环节都详细罗列,内容密密麻麻 ,恨不得拿着我所有的工作内容和成果得意洋洋的向各位领导介绍我做了多少事,我有多厉害。—— 如今回头看,这正是 “未明确需求便盲目执行” 的典型问题。直到临近交付 PPT 的时候,我突然开始想:“领导真正想通过年终总结了解什么?”这才开始补做 “需求调研”:领导对员工的日常工作早已清晰掌握,单纯罗列工作内容,既无法体现个人独特价值,也不符合领导的核心诉求。领导真正关心的是:“你是否达到了入职时的预期?这一年有哪些成长与突破?未来是否值得投入更多资源培养(比如加薪)?”想通核心需求后,我重新调整 PPT 框架,严格遵循 “产品思维” 推进:明确需求:聚焦 “个人成长与潜力”,而非 “事务性工作罗列”;落地执行:调整 PPT:内容调整为 “年度不足→改进措施与成果→职业认知变化→明年工作规划” 四大模块,突出个人思考与成长;PPT 仅保留核心观点与关键数据,避免大段文字,确保演讲时能聚焦 “个人表达”,而非照本宣科。输出演讲稿;评审优化:模拟演讲场景,邀请同事提出修改建议,调整表述逻辑;交付验收:最终演讲,在演讲时观察领导反应,增加适度互动,灵活调整整体节奏。最后成功加薪。当然加薪主要是基于我日常工作中展示出来的成果和能力,但是我们不仅要懂得做事,还要知道该怎么进行汇报。案例 2:求职时用产品思维 “推销” 自己,顺利入职国企如果说 PPT 是 “小型产品”,那么求职时的 “自我展示” 就是 “大型产品落地”。去年从原公司离职后,我正是依靠这套 “产品思维”,成功入职了现在的国企。第一步:明确目标赛道(市场定位)我没有盲目海投简历,而是先确定了 “智慧城市 TOG 领域” 这一核心赛道 —— 凭借多年相关经验,能更好地发挥优势。随后筛选目标企业:优先选择国企(稳定性高,符合备孕阶段的需求)、业务成熟的企业(避免初创公司的流程混乱)、本地企业(减少出差频率)。这一步就像产品上市前的市场定位,明确方向才能避免资源浪费。第二步:分析企业需求(需求拆解)确定目标企业后,我没有直接投递简历,而是逐字分析招聘 JD。以现在任职的国企为例,JD 中明确提到 “负责智慧城市项目需求对接,协调厂商与政府侧资源”,由此可拆解出核心需求:企业需要的不是 “仅会原型设计的产品经理”,而是 “懂业务、善协调、能落地的复合型人才”。第三步:优化自身优势(产品设计)结合企业需求,我针对性地优化 “自我产品”:在简历中补充“协调厂商解决项目延期问题”“主导政府侧需求评审”等案例,突出协调能力;提前研究企业近3年的智慧城市项目,梳理业务方向与行业动态,确保面试时能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准备“如何平衡政府需求与厂商能力”的应对思路,避免被“缺乏国企工作经验”的问题难住。第四步:模拟面试优化(评审迭代)我将简历内容、面试话术与行业知识整合,模拟面试场景。例如当被问到 “城管执法系统与智慧城市项目差异较大,你如何适应” 时,最初的回答逻辑混乱,经过优化后调整为:“两者核心均为 TOG 需求,区别在于智慧城市需跨部门协同,而我此前协调售后、开发的经验,可直接迁移到跨部门协作中”,既体现了经验的适配性,也让逻辑更清晰。第五步:面试交付(产品验收)面试时,我没有被动等待提问,而是主动用 “产品思维” 引导沟通。例如当面试官问 “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 时,我没有泛泛而谈 “企业稳定”,而是结合前期调研从我与行业的匹配度以及该岗位和我职业发展的匹配度来进行回答 —— 既体现了对企业的了解,也突出了自身与岗位的匹配度,最终成功拿到 offer 。产品思维,本质是 “高效解决问题” 的思维如今再审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这句话,我终于理解其真正内涵:它并非指 “人人都能成为产品经理”,而是说 “人人都可以用产品思维解决问题”。不管你是做 PPT、写报告,还是求职、和人沟通,只要你能先想 “对方的需求是什么”,再按 “调研 – 分析 – 设计 – 评审 – 交付” 的体系推进,你就是在做 “产品经理” 的事。而这种思维,不会局限在 “产品岗”,它会成为你解决问题的底层能力 —— 就像我靠它拿到加薪、拿到 offer 一样,它能帮你在任何场景里,把 “事” 做得更到位,把 “自己” 打造成更有价值的 “产品”。或许这就是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的真正意义:不是门槛低,而是它的价值,值得每个人拥有。本文由 @陈拉拉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