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药品混入果汁或牛奶给儿童喂服,其实暗藏风险

Wait 5 sec.

*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5年第10期内容将成人药物减量给孩子服用、把药品混入果汁或牛奶中喂服、擅自给孩子掰开缓释片吃……这些看似便捷的做法暗藏健康风险。当前,市场上儿童药品供应有限,家长不得不“拆分成人药”应急。但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加强儿童用药知识科普、提速儿童专用药的研发与保障任重道远。对话嘉宾常实(湖南省卫健委副主任)刘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药学部主任)陈蓉燕(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帅才(半月谈记者)陈蓉燕:儿童用药不科学,主要体现出四个风险点。一是用药剂量不准确。以儿童感冒发烧时常用的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为例,若剂量不足,无法有效控制体温,可能导致病情拖延甚至引发高热惊厥等并发症,剂量过大则可能对孩子的肝脏造成损害。抗癫痫药物剂量偏差的影响更为严重。剂量不足会导致癫痫发作频率增加,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和智力水平;剂量过大则可能引起嗜睡、头晕等不良反应,同样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二是不严格把控服药时间。比如我们接诊过一名患有支气管炎的6岁儿童,医生开具了需要每天服用3次的抗生素,疗程为7天,但家长经常忘记让孩子按时服药,导致药物在体内无法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原本一周可以治愈的疾病,拖延了近半个月才好转,还可能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给后续治疗带来更大难度。三是擅自混合用药,加重肝肾负担。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快点好起来,会同时给孩子喂多种药,却忽视了药物间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药理机制的成分。比如,抗生素与益生菌同时服用,抗生素可能会杀死益生菌,降低益生菌的药效,同时也可能影响抗生素的杀菌效果。四是凭经验用药,存在安全隐患。家长凭借以往经验给孩子自行用药,可能会造成误诊误治。例如,孩子一发热咳嗽就用退热药,忽略了病因排查的关键环节。如脑膜炎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发热,若盲目用药,极易掩盖真实病情。再比如,孩子一腹泻就使用止泻药,可能会掩盖病情,导致肠道内的毒素无法排出。在临床中,我们还遇到家长给孩子使用成人药引发不良反应的病例。刘韶:不少家长存在用成人药减量给孩子吃的误区。儿童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弱,比如喹诺酮类药物可能会影响儿童软骨的发育,而成人由于软骨发育已经成熟,相对影响较小。不能简单减量使用成人药,是因为儿童的身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与成人不同,即使减量,也可能无法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性。目前,儿童专用药在种类上与儿童疾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已上市的3500多种化学药品制剂中,专供儿童使用的仅60余种,占比不足2%。临床基本药品中,儿童专用剂型不足10%,国内90%以上的儿童用药并非儿童专用药。特别是针对6个月以下幼儿的药很少,儿童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癫痫等儿童专科药稀缺。在儿童罕见病治疗领域,因专用药物品种和数量有限,超说明书用药现象较为常见。比如儿童代谢病的治疗,目前国内专门针对儿童的酶替代治疗药物少,临床中可能会超说明书使用成人剂型或其他类似药物来应对,这就极易增加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常实:在儿童罕见病领域,儿童专用药短缺尤为突出。例如,庞贝病,虽有酶替代疗法,但儿童专用剂型不足,临床常需将成人剂型拆分使用,难免存在剂量不准确的风险,且长期治疗费用高昂。再如,针对Dravet综合征等癫痫性脑病,国内仅司替戊醇干混悬剂等少数药物获批,多数患儿仍依赖超说明书用药或进口药物。这种短缺的根源,在于儿童药物研发面临市场小、成本高、临床试验困难等挑战。儿童药物临床试验需要严格的伦理审查,招募儿童受试者非常困难。此外,儿童药物研发需要针对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进行剂型设计和剂量调整,增加了研发的复杂性和成本,商业化回报低,药企动力不足。剂型和规格单一,给儿童服药带来诸多不便。比如,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药物——盐酸哌甲酯缓释片,最小规格为10毫克,低龄儿童无法吞咽,家长只能碾碎让患儿服用,过程中难免有所损耗导致剂量不准确影响药效。对于常见儿童疾病如感冒发热,现有布洛芬混悬液虽为液体剂型,但需要多次开盖量取,易受污染且保存不便。理想剂型应是单剂量独立包装的口服溶液,或可根据体重精准切割的咀嚼片,并添加水果口味以提升依从性。针对肺炎等急重症,目前缺乏适合婴幼儿的吸入剂或雾化剂型,临床常需拆分成人注射剂,理想方案是开发适配儿童呼吸生理特点的预充式雾化溶液或微粉化吸入剂。帅才:为突破困境,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联合相关部门采取建立优先审评通道、发布鼓励研发清单、优化医保与集采政策等措施,加强对儿童用药的保障。湖南省卫健委支持医疗机构对儿童药品拆零使用,以减少药品浪费,降低患儿家庭用药负担。湖南省医保部门将医保乙类药品中的限儿童使用药品自付比例设置为“零”。广东采取了将儿童用药单独分组、与成人用药分开竞价的方式,使儿童用药能够获得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和更稳定的供应。常实:从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角度来看,可以通过政策引导、研发激励、供应保障和全链条监管四方面完善儿童用药体系。针对低龄儿童用药、急抢救用药等,应继续完善《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引导药品生产企业加大儿童药品的研发和生产;积极推动儿童罕见病用药上市流通使用,协调医保部门建立符合儿童药品特色和价值的政策体系。在研发激励方面,要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持续将符合条件的儿童用药纳入优先审评通道,指导儿童药物生产企业优化剂型设计和规格适配。在供应保障方面,依托现有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短缺药品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儿童药品短缺信息的上报和处置,督促儿童药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加强药品配送。在全链条监管方面,指导医疗机构加强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上报,及时开展风险预警提示。刘韶:家长和医护人员是降低儿童用药风险的直接责任人。家长给孩子用药前须严格核对药品名称、剂型和适用年龄,避免成人药减量使用。用药中需精准计算剂量,优先采用医生开具的医嘱用量或说明书中的用法用量,避免按年龄简单折算。同时注意剂型特性,如缓释片不可掰开、干混悬剂需完全溶解后服用。家长切勿自行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要按照医生或药师的指导,按时、按量给孩子服药,同时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如出现异常症状,如皮疹、呼吸困难、持续呕吐、尿量减少,应及时就医。医生在指导用药时,要向家长详细说明用药方法、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确保家长能够正确给孩子用药。同时,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提高家长对科学用药的认识。采写:半月谈记者帅才湖南省卫健委田魁、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林探宇对本文亦有贡献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