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國慶:賴清德推「台灣之盾」防空系統、淡化兩岸論述,釋放哪些政治訊號?

Wait 5 sec.

圖像來源,EPAArticle InformationAuthor, 蔣宜婷Role, BBC中文記者Reporting from 台北Author, 李澄欣Role, BBC中文記者Reporting from 台北10日10日台灣舉行中華民國114年國慶典禮,賴清德首次宣布將打造「台灣之盾」防空系統,並承諾國防支出在2030年將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這是賴清德上任總統後第二次發表「雙十節」演說,他並沒有如過往提及「兩岸互不隸屬」,也未強調台美關係,被指是語氣最收斂、溫和的一次。至於國家論述,他提到「台灣」的次數超過50次創新高,「中華民國」則只有四次,而在前一天的國慶晚會上,他表示「沒有台灣就沒有中華民國」。專家對BBC中文解讀,這次演說重點著墨內政及經濟問題,外交、兩岸方面的政治訊號較少,反映了賴清德政府面臨的政治現實,而大罷免後的朝野裂痕也未見修補跡象。「台灣之盾」防空計劃圖像來源,EPA賴清德的演說以「變局中 奮起的新台灣」為題,最受外界關注的是他首次提出將打造「台灣之盾」(T-Dome)防空系統。Skip 熱讀 and continue reading熱讀從街頭乞丐到醫生:中國奇跡醫師李創業的故事中國十一黃金周消費增2.7%,旅遊業興旺電影業萎縮中國男星于朦朧墜樓案:官方通報後,民眾為何繼續質疑?以色列哈馬斯接受第一階段和平計劃,72小時內釋放全部在世以方人質End of 熱讀「台灣之盾」的命名延伸自以色列的「鐵穹」(Iron Dome)與美國的「金穹」(Gold Dome),象徵台灣將建立一套全域、多層次的防空系統。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王宏仁向BBC中文指出,賴清德認為「蔡英文的成就是打造潛艦,他的成就就是防空體系」,這項計劃意味台灣未來國防預算提升有明確投資方向。「如果是建立類似以色列鐵穹系統,將會需要大量預算,並不容易。至於哪些國家會參與?不僅是美國,其他國家也有可能,包含跟以色列合作,細節都還需要進一步討論。」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向BBC中文表示,中國持續擴張海空兵力,包括東風15、東風16等彈道導彈、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以及大量長劍巡弋飛彈與無人機,對台灣構成日益嚴峻的空中威脅。他指出,台灣未來的防空建設,將整合現有的「愛國者三型」、「天弓三型」、「強弓」飛彈,涵蓋高高空、高空、中低空與低空的防衛層級,若台灣能建立完整的防空系統,「中國發動突襲的軍事誘因將大幅降低」,突襲行動也將失去戰略意義。此外,蘇紫雲認為,國防預算的投入不僅能強化台灣防衛能力,也有助推動國防產業升級至「國防經濟」層級,進一步帶動整體經濟動能。賴清德在演說中重申,明年度台灣的國防預算將按照北約標準超過GDP 3%,2030年前達到5%,並將引進高科技與AI技術,持續投資國防創新科技。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表示,賴清德第一個任期將於2028年屆滿,2030的達標時間點超過其任期,「顯然是說給美國聽的」,以回應美國特朗普政府的期待。「這反映出賴清德總統和團隊很清楚,現在的台美關係跟過去不同,美方不會跟台灣客氣,希望清楚聽到『台灣願意自我強化』的具體承諾,5%的數字就是一種外交喊話。」他續指,台灣要打造新的防空系統並非短期內能實現,因此賴清德的宣示有明顯的宣傳意圖。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則指出,「台灣之盾」屬防禦性武器系統,不給北京藉口指責台灣「製造麻煩」,對內則是減緩外部威脅、保護台灣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之舉,「政治上能加分」。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Play video, "台灣雙十慶典直播:賴清德發表國慶演說", 節目全長 1,00,331:00:33音頻加註文字,台灣雙十慶典直播:賴清德發表國慶演說賴清德前助理被判為中國充當間諜 謀利近500萬台幣賴清德首度雙十國慶致詞 「互不隸屬」中展現「克制與延續性」演練、假血與模擬飛彈:台灣如何準備應對中國大陸的進攻「中華民國」還是「台灣」?圖像來源,Getty Images賴清德的演說時長27分鐘,提及「台灣」的次數多達54次,較去年多出十次;今年提到「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台灣」共四次,較去年的八次減少一半。王宏仁表示,賴清德論述明確變化,提及「台灣」次數創下新高,其在演說開頭提及台灣「解除戒嚴天數」超過戒嚴統治天數,強調台灣人認同和團結基礎不分黨派,而是台灣民主化的共同記憶,「最大公約數是民主台灣」。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向BBC中文表示,總統賴清德的演說打「悲情訴求」,「雖然是慶賀國慶,但全程表情嚴肅,幾乎沒有看到笑容,」在國慶日向民眾提出台灣解嚴時長,不僅強調民進黨對台灣民主化貢獻,用意也在喚起民眾對土地的認識跟認同。翁履中教授分析,賴清德上任後讓「中華民國」成為象徵性的國名,「台灣」為實質主體,這是過去幾年民進黨很成功的操作——蔡英文時代創造出「中華民國台灣」作為過渡性框架,到了賴清德時代,「中華民國」不再需要去辯論,而變成可以接受。「對傳統藍營的選民來說,也逐漸習慣執政黨不會強調『中華民國』,然後就接受了『有講就好』的現實。換句話說,『中華民國』不再是爭議焦點,而是一個形式化的共識符號。」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曾任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的左正東認為,賴清德強調「民主」和「台灣」,對多數台灣人在認同和歸屬感上具有說服力,但他以總統身分在國慶場合演說,外界仍是期待他能回應國家定位的問題。他指出,憲法上台灣的國名就是「中華民國」,「世界上叫我們台灣,是因為他們不承認中華民國」,他認為賴就任以來,一直被評斷是「台獨工作者」還是「中華民國總統」,「他這篇演說,並沒有讓大家覺得他距離中華民國更近一些」。藍營方面,前總統馬英九繼去年缺席國慶大會後,今年再次未有出席。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表示,賴清德總統近日仍強調「新兩國論」,並意圖在國慶營造歷任總統、朝野政黨都背書的場景,馬英九無法認同。他並批評,「新兩國論」只會將兩岸拖向戰爭,讓台灣更危險。圖像來源,BBC Chinese / I-ting Chiang圖像加註文字,今年雙十國慶典禮的禮賓包,包含棒球帽、保溫瓶、毛巾、胸針等兩岸論述「上任以來最謹慎」有別於去年,賴清德今年的國慶談話對兩岸關係著墨不多,不再出現「兩岸互不隸屬」等強硬字眼,整體語氣明顯較以往收斂溫和。翁履中形容,這是賴清德「上任以來最謹慎的一次談話」,除了刻意避開兩岸的政治敏感字眼,甚至連「深化台美關係」也沒有強調,這個轉變反映出賴政府目前面對的政治現實。「大罷免案失利,台美關係也不如過去,他顯然意識到,台灣社會對政治對抗已經產生疲勞,他必須讓自己顯得更穩、更理性。整體上,他要表達『我不是挑釁者』,希望讓國際社會放心。」劉嘉薇也指出,賴清德整體演說內容強調內政發展,未特別著墨兩岸關係,「只說軍費增加,不直接提兩岸關係」,「講給中方聽的部分較少」。賴清德今年演說僅兩次提及中國,一次為前段指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為亞洲四小龍之首、超越中國,將中國作為經濟表現對照組。BBC記者在現場觀察,這段內容是觀禮民眾對賴清德演說最有感的部分,多投以熱絡掌聲。第二次提到中國,是賴清德在演說中後段,今年二戰終戰80週年脈絡下呼籲中國「體現大國的責任」,停止扭曲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以及二戰歷史文件,「並且放棄以武力及脅迫方式改變台海現狀,共同維護印太和平穩定」。王宏仁指出,賴清德以總統高度提及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雖然較為敏感,但其未解釋決議內容,僅呼籲中國不要扭曲,「他明確釋放的兩岸關係立場,是台灣會跟區域夥伴致力維持現狀,維護台海安全穩定」。左正東也表示,在二戰歷史文件方面,賴清德的說法非常模糊,保留了兩岸各自解釋的空間,為兩岸關係降溫。他進一步分析指,相較於今年520就職週年演說完全沒有提及兩岸關係,賴清德在國慶略有提到兩岸,顯示他在台美關係有改善的情況下「更有一些把握」。「近來與美國的互動,一方面讓他對美國的尺度有掌握,增強了在兩岸上的信心,但另一方面也同時制約他,美國不希望與中國在貿易談判期間有衝突,賴清德考量到台美關係也不敢在兩岸問題上刺激北京,盡可能保持自我克制。」針對雙十講話,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記者會回應稱,賴清德翻炒「民主對抗威權」謊言,兜售「台獨」分裂謬論,歪曲挑戰歷史事實和國際共識,「再次暴露其冥頑不化的麻煩製造者、危險製造者、戰爭製造者本性」。美國重提「台灣地位未定論」,再掀法律戰、外交牌與藍綠對立威懾、敘事與分歧:台灣在「93閱兵」看到的五個啓示台灣國防預算創新高佔GDP 3.32%,能讓美國滿意嗎?朝野有沒有和解跡象?圖像來源,AFP圖像加註文字,立法院長韓國瑜資料圖片這是台灣大罷免潮後首次雙十國慶,朝野撕裂未見修補痕跡。賴清德在演說中強調「今年是台灣崛起的一年」,他列舉多項經濟成果,包括經濟成長率由3.3%大幅上調到5.1%,出口金額創新高,就業狀況25年來最好,股市連續六個月上漲站在27,301歷史高點,外匯存底首度突破6000億美元大關等等。他表示,這些亮眼的經濟成果、政府科學園區等關鍵政策,「是幾十年共同努力所淬鍊出來的重大產業成就,是全體台灣人民的資產」。宋文笛分析,賴清德需要對在野黨伸出橄欖枝,以促進朝野和解,「然而在藍綠對立的此刻要說過多好話,綠營基層亦可能不滿」,因此賴選擇間接肯定過往國民黨政府長期規劃的貢獻。而在賴清德講話前,國民黨籍立法院長韓國瑜首先致詞,細數過去一年台灣中南部和花蓮因水患風災嚴重受創,並指股市雖漲破26000點,但月薪不到3.1萬元的勞工高達120萬人。他又提及大罷免造成社會撕裂、去中化政策激化戰爭機率、意識形態拖累的能源政策,以及關稅談判犧牲台灣未來等,形容這些無形壓力「一旦潰堤就足以讓台灣滅頂的隱形堰塞湖」。他表示要解決台海戰爭、黨派分裂、關稅失利這「三座堰塞湖」,呼籲國會改革與政黨合作。民進黨則在典禮後發表聲明,批評韓國瑜在致詞中有多則不實資訊及政治攻擊,在國際矚目的慶典上「將國內政治鬥爭搬上枱面」、「貽笑國際」,該黨對其不當言行表達可恥和抗議。學者翁履中解讀,儘管賴清德在演說中釋放團結訊號,多次強調「台灣是全體台灣人的台灣」、「不遺漏任何人」等,但民進黨事後對於韓國瑜的反應,「幾乎讓總統剛喊完的『團結』立刻破功,政黨對立不只沒降溫,反而更顯得彼此毫無包容」。左正東則表示,賴清德的講話並沒有把朝野合作當成政策目標,而他上任一年半以來政績有限,因此「有一種急迫感」,在演說中重點提出經濟層面的可交付成果(deliverables),「民眾現在最關心的還是經濟民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