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视觉志(ID:iiidaily)作者:小飚医美行业,终究还是渗透进了校园。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刚进大一的新生,选择用医美作为自己的“成人礼”。这般的“成人礼”早前网上有过这样一条新闻,说辽宁有一位妈妈带着马上步入大学的女儿去整容。因为想要女儿多和现实世界接触,想让她更漂亮更自信,就带着女儿去做了鼻子和下巴。有网友打趣说,东北孩子的成人礼就是“噶双眼皮”。去网上一搜,类似的例子的确不少。有博主发视频公开承认自己的双眼皮是上大学之前做的,那位博主和网友的回复是这样的:“我一直以为姐双眼皮是天生的。”“不,是医生的。”当然,大学生医美也是分不同阶段的。高考后的这些准大学生,算得上是最务实的一类“变美选手”。出于对恢复期的理智考量,他们通常不会选择动骨或大型手术项目——毕竟顶着肿胀的脸或缠着绷带去大学报到,场面多少有点奇怪。所以他们选择的项目,倾向于“微调、改善、清理门户”,比如做激光祛斑、光子嫩肤、清理痘印或者点痣,再或者就来个经典的双眼皮、隆鼻、整下巴小套餐。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男生也会加入到这场“变美大潮”中。只是男生的选择通常都比较保守,比如他们的医美第一站大多会选择皮肤管理类的项目,属于“低调进场、悄悄变帅”的策略。这些准大学生的医美,就是在践行一种新的入学仪式。等到真正进入大学之后,变美这件事就逐渐从“应急型修复”升级为“系统工程”。脱离了父母的日常监督,大学生们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生活费(或兼职收入),以及更开放的信息环境,大家能接触到的医美品类也越来越多。有基础的皮肤管理,比如光子嫩肤、水光注射、定期果酸疗程;也有更具干预性的微整形,包括瘦脸针、玻尿酸填充、鼻部微调、牙齿矫正;还有就是真正的整形大项目,比如面部轮廓手术、抽脂、隆胸,等等。这些医美项目覆盖了从头到脚、由皮入骨的各类需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脱发治疗竟也悄然跻身大学校园的“热门医美清单”。是的,这届年轻人或许还没脱单,但已经抢先一步开始“脱发”了。于是,大学这四年无形之间就成了天然的“美容缓冲期”。它承接着年轻人从青春期迈向成年的过渡,也默许他们在这段时间里“修修补补”,重新定义自己的外表。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审美自由,但细看之下会发现,这种自由背后多少都是压力下的选择。因为,如今驱动很多大学生“卷医美”的,并不是对自信的追求,而是容貌焦虑的担忧。医美真要趁早吗?没错,让现在的大学生热衷于医美,短视频平台功不可没。随着短视频与社交平台的兴起,一批以变美、医美科普、整形经验等为内容标签的自媒体账号迅速走红,它们以精准的话术和极具吸引力的内容形式,持续向年轻受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输出“颜值即正义”的观念。这些自媒体账号虽同属“变美”大类,却在内容策略上各有侧重,精准锚定不同层次的需求与心理弱点。比如,有的账号主打低成本变美,走的就是“学生赛道”。他们常使用“一年只要做一次”“学生也做得起”之类的宣传语,通常只推荐项目,看似中立,却是孕育容貌焦虑的温床。比如,20多岁女生的脸上都有点婴儿肥,这是正常的年龄状态,医美自媒体人却直接为这些女生推荐打肉毒,以此让她们的下颌线更清晰,目的只是“看上去会显瘦”。还有的账号通过频繁发布某某医生的整形意见分享,增强权威感,利用年轻人的信任推荐项目——说是推荐实为营销,为当代年轻人营造一种,原来“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假象。这些内容不论主题如何变换,核心策略都是一样的——持续制造并强化“外貌焦虑”。它们善于运用“素颜—术后”的强烈对比,再配上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BGM,仿佛一个人真的可以通过不到30秒的时间就完成美丽蜕变。在这些内容日复一日的浸染下,不少大学生逐渐将医美视作一种合理的“自我投资”,认为“变美”就像买课程、健身一样自然。这之中就有很多大学生在做完医美整形后,拍视频分享自己的变美过程。比如有个胖胖的女生在网上分享自己做鼻子的医美vlog。而在这条vlog下就有网友回复,看这个女生的状态应该先减肥,因为只有面部状态稳定了,再进行医美,调整的比例才正确。显然这样的话,整形机构是不会对顾客说的,毕竟真正为结果买单的,只有顾客自己罢了。这些医美机构、自媒体的网上宣传普遍有这样一种观点,就是医美越早越好,医美可以如同日常护肤一般,完全视人体自身的状态和修复能力于无物。这些机构和账号甚至宣称“微调只是保养的升级版”,刻意淡化其医疗属性和不可逆风险。如果你看多了网络上这些贩卖焦虑的内容,就会发现它们都集中在一件事上:“急”。明明大学生拥有最青春的年华,拥有无限的可能,身体和个人状态还在发展,五官还没有完全定型,却已经被焦虑渲染得要由医美介入,要匆忙根据当下流行的审美调整自己的脸。更有甚者,有新闻报道称有一个高二在读的女生想去整形机构咨询隆胸相关事宜,这个整形机构也丝毫不在意女孩的学生身份,说服她做了贷款,上了手术台,好在女生在最后时刻后悔了,这才没有真的完成手术。网上铺天盖地的医美整形内容,会给人一种“天下唯美独尊”的刻板印象。而大学相对真实社会依旧是如“象牙塔”般的存在,大学生也很容易被网络宣传的舆论轻易拿捏。这些整形机构、医美自媒体为了各自的需求设下一个个美丽陷阱,正等待着那些被外貌焦虑驱动的大学生们自投罗网。坑人的医美贷当然了,将医美焦虑的锅完全甩给年轻人对社会认知不清,显然是不全面的。因为当下的很多人选择进行医美整容已不再出于传统的“爱美之心”,而更多是基于一种冷静的现实考量。一张更符合主流审美的脸,不仅是自信的来源,更是一种隐形的“社交资本”与“竞争筹码”,能帮助年轻人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和婚恋市场中抢占先机。拥有一张好看的脸庞,确实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年轻人建立自信,或者拥有更体面的社交生活。这也是很多家长会支持孩子整形的原因。“虽然知道看脸不公平,但现实就是形象好的人机会更多。”“看脸”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规则,整形只是在帮人们“装备”得更符合这套规则而已。年轻人自己也内化了这一逻辑,将医美不再视为整形或手术,而更像是一种进阶版的日常保养——就像敷面膜、涂精华一样自然。他们谈论打一次玻尿酸仿佛在讨论换一款面霜,预约光子嫩肤如同定期做一次深层清洁。这种认知,配合医美机构的话术——“早期抗衰,投资未来的自己”“18岁就要开始提拉,25岁才不显老”,不断强化“变美要趁早”的紧迫感。这些机构的存在仿佛真正降低了美貌的经济门槛,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进入美的殿堂。但他们却没想过,这些看似优惠得来的美貌,暗中都标好了真正的价格。那些与美容机构合作的贷款平台早就做好了全套的产业链,先是美容机构以“投资自己”“早美早受益”等为由,吸引年轻人到线下咨询,再忽悠这些年轻人贷款整形。早前就有媒体报道过,有大学生只是在刷短视频时被医美中介的广告吸引,在做线下咨询后就被忽悠着做了包括鼻子、眼睛及脸部填充在内的多项手术。结果术后她就发现自己的鼻子出现了明显的歪斜。手术失败了,她每个月还要偿还将近9000的贷款。钱花了,变美的愿景却没有实现。讽刺的是,在那间医疗机构的门诊部墙上,许多显眼的位置还都悬挂着“拒绝医美贷”的牌子。当年轻人背负着“颜值即竞争力”的枷锁跌入消费陷阱,所谓的外貌自由早就变成了精心设计好的商业剧本,美丽也变成了少数人玩得起的金钱游戏。以何为美其实这两年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网络上的美女,或者说对于美的标准越来越趋同,就有网友在类似的帖子下面评论,说因为大家都是被统一的医美审美洗脑,连做微调的方向都无比接近,做出来的效果自然趋同。除了美得千篇一律,这些被容貌焦虑驱使走入美容院、整形机构的大学生大多还面临着一个更严峻的问题——他们并不是真的知道,医美护理对真实的皮肤组织到底意味着什么。有相关从业者就揭秘过,很多年轻人会把热玛吉、超声炮、水光针等医疗美容项目作为日常保养,但实际上,这些项目会让人的深层皮肤和结缔组织在高温下产生疤痕,反而会让年轻人的皮肤过早地失去弹性。这些隐藏的“医美陷阱”,只是当下医美过度年轻化的简单缩影。其实,医美整形年龄不断下探这件事,在我们的邻居韩国那里早就发生过了。早在2022年,韩国媒体就披露,不少整形机构已公然面向未成年人开展营销,甚至为小学生提供“容貌规划咨询”,有九成医院表示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整形手术。而这样的情况这两年在中国也开始出现。央视网曾发布过一个视频,刚满16岁的小女孩就要做隆鼻子、割双眼皮的手术;在医生接待的患者中,甚至有8岁的小女孩前来咨询整容相关事宜。从大学生的日常医美,到整形年龄的不断下探,“追求美”这件事逐渐和这个时代的很多事情一样,变得急迫且让人焦虑。而这之中最令人不安的,就是掌握着定义美的权力的人,不再是我们自己,而是营销号和美容机构。这不禁让人感到担忧,如果一代人从小接受的价值取向是“只有变美才能成功”,或者“只有完美才值得被爱”,那么他们所谓的“选择”,究竟是通往自由,还是陷入另一种更为隐蔽的束缚?变美本身并没有错,每个人都有权追求更好的自己。但我们常说真正的美丽是根植于健康、自信与自我接纳,那么,将医美包装成“日常护理”广泛推广的行为,真的是自我接纳吗?当美的标准越发趋同,当对美的追求逐渐变成科技与狠活,当塑造美的方式变成一场游戏,我们追逐的究竟是独一无二的美,还是加在自己身上千篇一律的枷锁呢?正如一位经历过10次整容手术的人在分享中所反思的:当我终于敢以素颜见人时,才发现阳光照在脸上的温度,比任何滤镜都真实。关于作者:视觉志(ID:iiidaily)用文字记录生活,用视觉表达人生,每晚听你倾诉喜怒哀乐,陪你走过岁月长河,撑起朋友圈数千万人的精神世界。转载请联系(ID:iiidaily)授权。▽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