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治疗重磅研究!“泰山奖”得主孙英贤再登《柳叶刀》

Wait 5 sec.

这是迄今为止唯一具备充分全面统计效能的当代强化降压大型试验证据,使高血压领域迎来了关键拐点。撰文 | 文   慧责编丨汪   航强化降压自2017年被提出以来,已被许多主要指南推荐,但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未完全解决的核心争议。2025年8月31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孙英贤教授团队牵头的最新原创研究成果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发布,《柳叶刀》(The Lancet)同步在线发表。该研究构建了全球首个强化降压“获益–风险”评估框架,证实了强化降压的临床价值,为制定更精准的高血压管理策略提供了权威循证依据。研究纳入80220例高血压患者,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最具代表性的个体数据汇总分析。长期以来,高血压的控制目标定为140/90mmHg,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高血压指南提出了“强化降压”,主要依据为收缩期血压干预试验(SPRINT)。随着STEP、CRHCP、ESPRIT、BPROAD等多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的发表,欧洲心脏病学会和中国高血压指南均开始推荐将收缩压目标值设为130/80mmHg,加拿大和日本的指南也纷纷效仿。尽管全球主要指南已转向强化降压,但仍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首先,当前的强化降压指南主要侧重于心血管风险的相对降低,而相关风险则放在次要地位考虑。即使是支持指南的关键证据也未能提供关于强化降压的绝对净效益的确凿数据。其次,将收缩压控制在120mmHg还是130mmHg,强化降压的净临床效益在常规临床实践中仍不确定。此外,针对特定人群(例如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的结论主要基于小样本量的亚组分析,这可能会增加偏倚风险,而评估这些群体的净效益(考虑到不良事件)对于指导临床实践至关重要。这些证据存在缺口,全球范围内此前也没有对强化降压进行过汇总的利弊评估。此次孙英贤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基于六项国际标志性随机对照试验(ACCORD BP、SPRINT、ESPRIT、BPROAD、STEP和CRHCP)进行单阶段个体数据汇总分析。目标是通过提供全面的利弊评估来填补当前指南的空白,分析不同血压目标和不同人群的净效益,综合最新证据来帮助指导全球临床实践。主要获益结局是心肌梗死、卒中、心力衰竭和心血管死亡的综合结果;主要危害结局是关注的不良事件(例如低血压和晕厥)和肾脏相关事件。该研究共纳入8022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配接受强化降压治疗(收缩压目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