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书君 · 主播 | 阿成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我是阿成。从今天起,我们将一起正式共读著名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最新力作——《智人之上》。这是一部介绍信息网络发展的历史科普著作。在书中,作者赫拉利通过深刻的洞察,为我们呈现了信息网络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功能作用,以及对个人命运和人类社会的影响。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人类靠什么联结我们的探讨从《论语》里一场发人深省的问答说起。子贡作为孔子最聪明的学生之一,向老师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告诉子贡,粮食充足、军队完备、民众信任,这三件事最为重要。但子贡并不满足,他让老师去除一项,孔子去掉了军队;子贡又继续让老师去除一项,孔子去掉了粮食,并郑重地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这场对话中,粮食可以视作利益,军队则象征武力,两者都是维持社会秩序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在孔子看来,抽象的“信”却更加重要,这是为什么呢?历史上的解读者们大多单纯强调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却很少深入剖析原因。有趣的是,两千多年后,《智人之上》这本书或许能够给出一个不错的答案。那么,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搞明白,人类究竟是靠什么联结在一起的?首先不可否认,利益和武力确实拥有将人们组织起来的力量。在一些公司里,员工因赚钱这一目标而走到一起,这靠的便是利益联结。在一些军队里,士兵因畏惧军法惩处,不得不硬着头皮上战场,这靠的便是强制的武力手段。但不难判断,倘若一个企业仅仅依靠利益来维系员工关系,那么员工可能会人心涣散、缺少凝聚力,甚至随时准备跳槽;同样,如果一支军队单纯凭借武力强制士兵冲锋陷阵,那么士兵在战场上临阵倒戈、反戈一击的情况也绝非罕见。由此可见,一个成熟且长久的联结关系,并不仅仅依赖利益和武力来维系,必然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在发挥作用。这个东西,孔子称之为“信”,赫拉利则认为是“信息”。二者表述虽不尽相同,但其实不谋而合。信任、信仰、信念这些“信”,维系着一个组织的生命,当一个组织“信”比较强大时,即使利益和武力的支撑不足,也依然能爆发出强大的力量。比如红军,在极端艰难的处境下,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他们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最后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那么这些“信”的来源又是什么呢?答案是“信息”。信任,是基于对以往信用信息的确定与相信;信仰,来源于对各种宗教故事的深信不疑;信念,则是对于先贤描绘的伟大理想的坚守。信息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天真的信息观既然信息如此重要,那么信息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信息自然是多多益善。毕竟,从宏观视角来看,社会的发展历程似乎就是一部信息不断丰富的历史,看起来正是信息的持续增长推动着社会的逐渐进步。比如,以前人们不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认知的缺失导致生育畸形的悲剧重复上演。现在,关于健康生育的信息多了,人们意识到近亲结婚隐藏的巨大风险,这就是信息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在书中,赫拉利将上述观念称为“天真的信息观”。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坚信,信息的本质在于试图呈现现实世界,是对真理和真相的不懈追求。在他们看来,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形成紧密的联结,正是源于对真理和真相的共同向往。不过,我们很容易注意到,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对此,天真信息观的拥护者大多认为,这是因为当前信息不够多、不够完整,他们认为,只要持之以恒地不断丰富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正确的信息必将凭借其内在的逻辑性和真实性,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地平论”到“地球论”,从“创世论”到“进化论”,历史上的大量实例仿佛也证明了这一点。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天真的信息观存在两大问题。第一个突出问题是,现实的细节是无限丰富的,一个信息无论多么接近真相,都无法呈现出现实的所有方面。赫拉利举了一个军事情报的例子。军事情报上写着一万名士兵,这一信息或许精准无误,但它仅仅触及现实的某一维度,也就是士兵数量。可是这样就结束了吗?在这一万名士兵中,老兵与新兵的比例究竟如何?身体健康的与生病的数量分别是多少?士兵们的装备水平又处于怎样的层次?实际上,每一位士兵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身上所承载的无数细节,根本无法被完全穷尽与捕捉。另外,信息的构成,既涵盖了客观存在的现实,也包含了主观层面的观点看法。即便信息能够描绘出客观现实的全貌,可主观看法又该怎么办呢?以战争为例,交战双方往往都坚信自己是正义的化身,而将对方视为非正义的侵略者。那么,究竟哪一方才是在真正地抵抗侵略者呢?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主观视角都是独一无二,且容易变化的。所以我们无法统计和记录所有的主观看法。第二个问题则更为重要:从本质上来说,信息与现实或者真相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赫拉利认为,信息就是“能够将不同的点联结成网络,从而创造出新的现实”。通俗地说,人类社会的信息,追求的是将人类个体紧密联结起来,至于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首先,当然是可以通过反映现实的方式。比如,每当出现我国科技取得重大突破的新闻时,便会极大激发国民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其次,也可以通过反映虚构事物甚至错误现实的方式。比如,很多谣言和阴谋论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将大量原本互不相识的人拉到同一战线。最后,还可以什么具体内容也不呈现。比如,音乐没有直接传达任何文字信息,但凭借优美的旋律便能联结成千上万的听众。由于信息并不天然地追求真理真相,一些人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矫枉过正地认为信息仅仅是一种获取利益和权力的工具。这种观点被作者称为“民粹主义信息观”。民粹主义信息观所谓民粹主义,指的是一种政治思潮,这种思潮强调“普通民众”与“社会精英”的二元对立,反对精英政治与贵族统治。民粹主义者对精英抱有深深的怀疑,他们认为,精英制造出来的种种信息,不过是愚弄民众的工具,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获取更多的权力与利益。值得注意的是,民粹主义并非仅仅是一些普通民众所秉持的观点。人类历史上最聪明的知识精英也会有这样的看法,比如,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法国思想家福柯就曾提出过“知识即权力”的论断。然而,民粹主义的困境在于,社会总要有一定的精英掌握权力,如果精英都是坏人,信息都是有目的的,那么民粹主义的领袖呢?那些代表民粹主义主张的领导人,是否也在编织谎言以骗取权力?面对这个难题,民粹主义者有两个解决方案。其一是,不要相信任何机构组织或权威,包括那些自封的民粹主义政党与政治人物,而只能相信自己通过研究以及直接观察所得出的结论。这一观点乍听起来颇具科学精神,但细究之下,却并不现实,毕竟,个人能力有限,根本无法完成所有必要的研究。以全球变暖为例,其成因错综复杂,个人根本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得出确凿结论。另一种解决方法,则是彻底放弃通过“科学研究”探寻真相的路径,转而投身于宗教、神启等神秘主义的怀抱。但是,宗教恰恰是精英所创立的。所以,这就构成了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悖论。既然天真的信息观和民粹主义信息观都显得过于偏激,那么,究竟应当如何正确看待信息呢?让天平向真相倾斜事实上,从本质特征与功能导向来看,人类历史的信息可以划分为两类:其中一类信息,聚焦于促进人类的联结,在这一过程中,它往往对真理的探寻有所忽视,甚至会刻意借助虚构的信息来达成联结的目的;另一类信息则强调对于真理的追求,用真理来引导人类联结。正如前面所说的,由于信息反映现实存在种种困难,因此,一直以来都是前者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追求真理和真相的信息,始终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当然,前者也并非一无是处,这类信息往往简洁易懂,充满感染力和煽动性,它让人们更加团结,却也可能将人类拖入深渊。正所谓“君以此兴,必以此亡”。当人类利用此类信息召唤出强大的力量后,往往会因为无法驾驭而遭到反噬,就像歌德的警世寓言《魔法师学徒》中,年轻的魔法师擅自施展魔法,命令魔法扫帚替他打水,但因为尚未掌握停下的魔法,导致魔法扫帚不停地向房间里打水,进而酿成灾祸。在信息的洪流中,如何才能让相对稀少珍贵的真实信息不被淹没,让天平向有利于真相的方向倾斜?这还需要我们付出额外的努力,最起码是要对信息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那么,在下一节中,我们就更进一步,来认识历史上信息的两种主要形式:故事和文件。让我们下节不见不散。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