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以后,大脑健康是你最该关心的事

Wait 5 sec.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就是顿时“卡住了”。比如,话到嘴边突然忘了自己要说什么了;想要拿起手机干点什么事儿,结果看到手机以后就把原来的事儿给忘了,于是就刷起了短视频。假如你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那么,今天的文章建议你仔细读读。我们将从脑科学的角度给这些问题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生物学家、得到App《脑科学50讲》《生命科学50讲》主理人王立铭老师有本新书,叫《脑科学讲义》,这本书指出了三个你可能不知道的真相。它们会颠覆你对“大脑健康”的认知,让你知道:原来有些危机,比想你象中来得更早、更隐蔽,也更需要我们主动预防。作者:王立铭来源:得到图书01大脑早衰,比你想的来得更早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变化往往来得悄无声息。比如,觉得自己记忆力不如以前了,常常想不起刚刚说过的话;开会时注意力老是走神;甚至时不时会觉得脑子里像有一团雾,卡壳、迟钝。很多人会把这些归结为“累”“压力大”,但真相是——这其实是大脑在提醒你,它正在加速衰老。但有意思的是,我们每年都会做体检,哪儿都查得很仔细:血压、血糖、肝肾功能、心脏彩超……几乎所有关键器官都有对应的检测手段。可你有没有发现,很少有人会特意检查大脑。但你想啊,肝肾出了问题还能靠手术维持,心脏呢也可以支架和搭桥,而大脑一旦出问题,往往就是不可逆的。脑梗、脑出血、阿尔茨海默……它们不仅会威胁生命,还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拥有独立且有尊严的生活质量。所以,大脑其实是那个最应该被体检,却最容易被忽视的“要害部位”。首先,大脑可能会面对的第一个健康问题就是——早衰。很多人觉得,“大脑衰老”是老年人才会面对的问题。等到记忆力明显下降、走路不稳、说话含糊时,再去重视就行了。但脑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大脑衰退,其实从中年就开始了。40岁是大脑健康的一个分水岭。从这个年龄段开始,人的认知能力、反应速度、记忆力都会出现下降。更常见的表现,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脑雾”:明明事情不多,但就是觉得脑子卡壳、注意力涣散,甚至做决策时无法给出清晰的判断。有的人觉得给自己一个“上年纪了”的心理暗示,也算正常。但这并不是什么心理暗示,而是大脑的前额叶疲劳了。前额叶是大脑的“指挥中心”,它负责注意力、计划和决策。一旦它累了,就好像一家公司的CEO突然请假了:部门之间的沟通变差了,任务执行也混乱了,整个公司的效率都跟着下滑了。更让人意外的是,你可能不知道,前额叶是大脑中“发育最晚、衰退最早”的部位。它差不多要到30岁左右才完全成熟,但40岁左右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会感觉:刚刚找到人生节奏,怎么脑子突然就不够用了?除此以外,大脑衰退的速度,跟“聪不聪明”没关系,而跟“用不用”有关系。很多人以为脑力劳动者会比体力劳动者衰退得晚,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你的工作内容高度重复,比如整天批改格式化的文书、机械地做汇报,大脑获得的刺激是不足的,衰退反而更早。真正能延缓大脑衰退的,不是“多用脑”,而是“用新的方式用脑”。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怪吓人的,我们具体能做些什么来延缓大脑衰退呢?有这几个方法你可以尝试:首先,坚持有氧运动。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可以增加海马体中新生神经元的数量,延缓认知衰退。哪怕是每天30分钟快走,都有明显效果。其次,刻意学习新技能。乐器、外语、编程,这类需要挑战认知的新活动,可以刺激神经元生成新的连接,让大脑保持“可塑性”。虽然我们常说:AI来了,很多技能越来越用不上了。但未来的学习并不只是为了“用”,更多的是为了让大脑保持年轻、保持活力。所以,如果你正处在三十出头,或者四十上下的阶段,一定要意识到:大脑衰退比你想象的早十几年到来,一定要提早干预。等过了几年你会发现,同样是四十岁的人,有的人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但精力依然旺盛,甚至到了五十多,都没有任何大脑衰退的迹象。所以,从今天开始关注,才不至于在未来陷入被动。02阿尔茨海默病的预警信号说完了大脑早衰,我们接着来看,大脑可能会面对的第二个健康问题就是——阿尔茨海默病。你需要知道的是,这个病在发作前期是有信号的。很多人会担心父母老了记忆力下降,会把“忘事”当作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信号。但科学研究发现,最早的大脑预警信号,常常不是健忘,而是嗅觉和空间感的变化。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记忆明显减退之前,往往会先出现闻不到味道、方向感变差的症状。无独有偶,帕金森病的早期表现,也经常是嗅觉功能丧失,而不是我们熟知的“手抖”。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嗅觉系统和空间定位系统,在大脑里紧挨着海马体和边缘系统,而这些区域,恰恰是最容易受到病变影响的。换句话说,健忘未必是第一信号,嗅觉变差、方向感消失,才是大脑亮起的红灯。你可能不知道,在医院的神经科门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病人。比如一位老先生,一开始只是觉得自己鼻子不太灵敏了,做饭时闻不到油烟味,家里的花香也闻不出来。家人以为是鼻子出了问题,带他去耳鼻喉科检查,结果没发现什么异常。过了一段时间,老先生又开始出现出门后找不到路的情况,这才引起家人的重视。带到神经科一检查,发现原来是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如果能在他嗅觉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及时关注,或许就能更早地进行干预。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提前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呢?首先,多关注细微变化。如果你身边的人开始经常迷路、嗅觉变迟钝,一定要引起重视,这是比健忘更早的大脑预警。比如,家里的老人以前能准确说出小区里每栋楼的位置,最近却总是在小区里绕圈;以前能轻易分辨出各种香料的味道,现在却对强烈的气味都没什么反应。这些细微的变化,都可能是大脑在向我们发出警示,该去检查就去检查。其次,把嗅觉和空间能力当作自测题。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做一些这样的小测试。比如,在家里闭眼从客厅走到卧室,看看能否顺利到达;拿起苹果、香蕉、橙子等水果,闻一闻,看能不能辨别出味道。如果多次出现失误,别拖着,早点去医院检查。最后,动起来并拥有好心情。就像我在《脑科学讲义》这本书里说,跳广场舞是一个非常好的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03长期孤独堪比大脑的慢性疾病说完了阿尔茨海默病的预警信号,我们最后来看大脑可能会面对的第三个健康问题就是——孤独。提到“护脑”,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吃核桃、做脑筋急转弯,或者学新技能。但是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方式——社交活动。尤其是内向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i人,觉得独处才能让大脑休息,社交只会消耗精力。但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事实恰好相反:长期孤独,对大脑的损害,堪比慢性疾病。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孤独会激活大脑中的“威胁检测系统”,让人长期处于压力状态,持续分泌皮质醇。这种慢性炎症,会直接杀死海马体中的神经元,导致记忆力下降、认知衰退。这还不算完,要知道,大脑中有大量区域都与社会认知相关:识别表情、理解他人意图、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等等。如果这些区域长期不用,就会像长期不练的肌肉一样萎缩。哈佛大学一项长达80年的追踪研究也发现:拥有高质量社交关系的人,能显著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那人能不能通过跟AI聊天维持大脑活跃度呢?答案是:不能。因为AI会永远顺着你,不会跟你“对着干”。但人不一样。因为对方也是一个有情绪、有需求、会脆弱、而且生命有限的人。你在和对方打交道时必须思考:“我这么说会不会惹他生气?万一他真的翻脸怎么办?我该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又不伤害到他的感情?等等。你看,在这些复杂的博弈中,你会自动调动大脑的社会认知系统,迫使你分析、判断、权衡,最终做出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中的神经元始终保持活跃状态,能有效延缓大脑衰退。换句话说,在人多的地方大脑不敢“偷懒”。所以,沟通并不是真正的目的,“用脑沟通”才是目的。也正是这种深度的社交互动,才是大脑最好的训练。总之,大脑健康,是我们最该重视、却最容易忽略的领域。它的衰退,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它的警示信号,不是健忘,而是嗅觉和空间感的变化;它最好的保护手段,不只是吃药和锻炼,更需要维持良好的社交关系。《脑科学讲义》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科普书,而是一份能改变你生活方式的人生说明书。它把抽象复杂的脑科学知识,翻译成了人人都能听懂、用得上的方法。它告诉你大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让你能在生活里立刻用起来,帮自己,也帮家人。如果你也想全方位认识脑、保护脑、开发脑,不妨从这本书开始。因为大脑健康,才是我们生活质量的根本保障。现在,王立铭老师的《脑科学讲义》正在上新优惠期。这本书原价99元,现在购买只需要69元。点击下方图片链接,即可购买。得到总编辑贾行家老师在做一个叫“首发”的直播间,向大家推荐最新的优质图书。本期的“首发”我们邀请到了亚洲图书奖得主、新锐科技史学者张笑宇老师,他将携新书《AI文明史·前史》做客直播张笑宇间,与读者展开对话。如果你想拆解AI文明下的未来生存法则,构建面向未来的认知框架,就让我们跟着张笑宇老师和贾行家老师,从AI文明视角,重新理解政治、经济、历史和社会等领域的重大问题。欢迎点击下方按钮,预约这场直播。👆👆tips:敬爱的读者朋友,由于微信的推送规则,即使您关注了我们,可能也常常收不到推送,记得点击“罗辑思维”名片,设为星标⭐️,文章每天会自动推送哦!推荐阅读七夕特辑:那些离大谱的爱情故事08-29 祝英台和梁山伯竟隔了1000年?国务院重磅AI新政发布,未来10年最大机会在哪里?08-28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解读在美国,高考与学历将成为过去式吗?08-31 上大学还值吗?这个秋天,电视剧行业的“大自救”终于开始了08-17 “广电21条”放宽了哪些限制?点击“阅读原文”,订阅《脑科学50讲》 阅读原文 平台地址:http://www.jintiankansha.me/t/NnObXqjm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