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日—8月24日,华商出海产业联盟“站在世界看中国”考察团先后拜访了埃塞工业部、埃塞投资局、三圣药业、东方纺织、天龙钢瓶、金狮集团、Kilimall等出海非洲的中国企业和非洲当地代表企业与政府。除此之外,也走进华坚工业园、东方工业园和Tatu city工业园,全面了解非洲的出海机遇与挑战。此次非洲之行收获颇多,特整理成文与各位企业家分享。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当前,非洲正成为吸引中国企业与资金的新兴热土,而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无疑是这片大陆上最受瞩目的市场之一。作为东非两大重要经济体,埃塞俄比亚拥有1.2亿人口,是非洲第二人口大国,近年来保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发展潜力巨大。肯尼亚则作为东非最发达的经济体,是地区的金融、物流和科技创新的枢纽,影响力日益增强。近年来,中国对两国的投资与合作持续深化。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国和重要的合作伙伴。中国的投资与合作项目广泛覆盖了基础设施、制造业、能源以及数字创新等关键领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投资与合作的总体规模位居各国前列。那么,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是否值得中国企业家重点布局?为探寻第一手答案,激荡商学院长、华商出海产业联盟理事长卓立亲自带队,深入非洲大陆进行实地考察与商业对话,直击市场一线,解析政策风向,对接当地政策与资源,为中国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市场进入策略。8月17日—8月19日埃塞俄比亚8月17日,考察团抵达非洲埃塞俄比亚。刻板印象中的非洲总是与酷热相伴,然而实地感受却截然不同——这里的清晨寒意袭人,甚至需要穿上轻薄羽绒服抵御低温。尽管晨间清冷,却丝毫未影响考察团深入当地商业一线的热情。企业家们刚落地便第一时间走进Merkato市场。该市场是非洲最大的露天批发市场之一,覆盖数平方公里,聚集了上万个摊贩和商店,商品种类极为丰富,从新鲜的咖啡豆、香料,到手工艺品、衣物和电子产品,应有尽有。但其环境的简陋也出乎了我们的意料,各类二手衣服、鞋子被随意堆放在街头,空中下着雨似乎也没人在乎。但物价却并不低,一条在国内只要一二十元的劣质盖毯,这里要近百元。随后,考察团走进华坚集团,与“非洲大小姐”(张芸琪)进行交流。她认为,非洲54个国家并无绝对完美的投资地,每个国家都有显著优劣。例如,卢旺达虽安全干净,但全国仅1200万人口,市场规模有限;肯尼亚人工成本适中且对华态度友好,不过产业链配套尚需完善;埃塞俄比亚基建投入持续加大,二十多度的宜人气候适合发展生产,只是当前电网稳定性仍待提升,预计后续电站投产后将有所改善。产业布局上,目前园区以轻工业为主,鞋类、纸巾、尿不湿等民生用品领域企业发展态势良好,这类“人人用得上” 的产品市场需求稳定。当地钢铁行业虽有七八个钢厂,年产能达200万吨,但因依赖废钢作为原材料,而原材料供应短缺,产能利用率能达到30%已属不错。对于有意赴非投资的企业家,张芸琪客观分析了风险与机遇:政治稳定性难以精准预判,部分国家存在外汇短缺、电商产业落后等问题,但民生相关领域仍存在大量机会。同时,她还建议,企业家不应仅依赖二手信息判断,更应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市场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更准确把握投资方向。当晚,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亲自接待各位企业家,并与企业家们分享了在埃塞俄比亚出海的宝贵经验。考察第二天,企业家们走进埃塞工业部和投资局,和政府进行了交流。从工业部中我们了解到,当地1.3亿人口,劳动力超5400万,年龄中位数19岁,GDP达2100亿美元,过去六年年均增速6.5%,2023—2024年达8.1%,农业、工业、服务业分别占GDP的31.8%、29.1%、40.2%,外资可借区域协议触达广阔市场。政策方面,自2024年12月起,外资可设立银行机构,零售、物流等领域也将开放,外汇管制将取消。制造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经济特区企业所得税可减免15年,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实际操作中,工业厂房月租3—3.5美元/平方米;贸易公司独资注册资本20万美金、合资15万美金;中文人才可通过孔子学院等渠道招募;政府设一站式服务协助企业落地。在与投资局的交流中,当地投资保障机制被重点提及——投资政策由总理牵头主导、投资委员会协同推进。高层的深度参与既体现了政府对投资保护的高度重视,也同步推动了工业园、道路与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为产业落地铺平道路。依托这样的基础,其1.3亿人口与年轻劳动力的优势得以释放。加上8小时航空圈触达35亿人口,作为非盟自贸区成员国,更可覆盖55国、约13亿消费者,还能享受多国免关税出口优惠,从而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具体投资领域,农业加工、纺织服装、皮革等行业机遇显著。企业进口设备及建厂材料均可免征关税,并可享受1—15年不等的所得税豁免。当前外汇管制持续放松,利润可自由汇出,后续改革动向也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考察的第三天,团队前往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该园区是中国投资建设的重点工业园区之一。园区主要聚焦于纺织服装等轻工业,吸引了众多中资企业入驻,有效推动了当地制造业发展与就业增长。它不仅为埃塞俄比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也促进了当地产业链和出口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考察团走访了园区内的三圣药业和东方纺织两家企业,并与企业代表就本地运营经验和落地实践进行了交流。左右滑动▲查看更多8月20日—8月24日肯尼亚8月20日,企业家抵达肯尼亚内罗毕,实地探访了极具反差的城市两极:基贝拉贫民窟与GTC商业中心。基贝拉作为东非最大贫民窟,居住密度极高,基础设施匮乏,巷道拥挤、水电紧张,但街边小店林立,生活气息浓厚。仅三十分钟车程外,即是堪称“东非最繁华现代商业综合体”的GTC,高层写字楼、大型购物中心与国际化餐饮酒店汇聚于此,智能安防、高速网络全覆盖,成为外资企业与中产消费的象征。这两处景观共同构成了肯尼亚——乃至整个非洲——发展不平衡性的真实缩影。考察团走进肯尼亚Tatu City工业园。该园区以轻工业为主,制鞋、纸巾、印刷标签等业态聚集,已吸引87家企业入驻,为当地提供超过六万个就业岗位。其中,中国企业占比约10%—15%,成为园区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当地人力成本优势显著,工人月薪约1000—1500元,但受教育程度较低,人力效率与稳定性需通过系统培训及完善福利保障提升。基建方面中国参与度高,工业用电成本低至每度1.8元,但电力稳定性仍有待改善,目前正积极推进电站建设。钢厂因依赖废钢原料,产能利用率仅约30%,反映出本地供应链仍存在明显短板。从投资视角看,非洲各国无“完美国家”,需结合自身需求取舍。税收方面多有3—5年减免政策,土地为国家所有,最长可获99年使用权。当前本地电商、高端制造尚处于起步阶段,轻工业及民生类产品市场空间较大,投资前实地调研、适配本地需求尤为关键。随后,考察团拜访了园区内的天龙钢瓶厂。这家来自杭州萧山的企业,深耕肯尼亚市场,专注于液化石油气(LPG)钢瓶的本土制造。通过实地走访并与负责人交流,考察团深入了解了该企业本土化销售网络的具体策略和应对当地市场波动的实战经验。8月22日,考察团走进非洲版“淘宝”Kilimall,聆听了其关于肯尼亚市场的专题分享,使企业家们对中国电商出海非洲的实际生态与运营逻辑有了更立体的认知。Kilimall的实践颇具参考价值:面对物流与金融短板,它搭建起覆盖更广的履约网络,自建结算系统破解银行适配难题;为建立消费信任,从提升配送确定性、保障退款效率等细节发力;更以仅5名中方员工的高本地化团队运营,深度贴合市场。其不追求短期增速、聚焦打磨运营细节的务实思路,充分体现出中国出海企业的韧性与适应能力。分享中“尊重本地法治”“融入本地文化”的核心观点,经诸多案例印证——从避免文化误解引发经营风险,到严格遵循劳动法规范员工管理,均体现出“以人为本、长期主义”的海外发展逻辑。这不仅勾勒出肯尼亚市场的真实面貌,更为有意布局非洲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关键启示:出海不是模式复制,而是基于本地实际的深耕,唯有敬畏市场规律、扎实运营,才能在海外实现长久立足。非洲考察的最后两天,我们来到世界著名的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在辽阔的草原上与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感受自然的原始力量与生命的蓬勃律动。在这里,企业家们暂时走出商业与产业的语境,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生存与发展的关系。这不仅是一次视觉与心灵的震撼之旅,更为整个非洲行划上了深刻而有力的句点。如今的企业座谈中,“融资上市”已不再是焦点,“去哪出海”才是核心议题——对中国企业而言,出海已不再是一种战略选项,而是关乎生存的必然之路。贸易摩擦持续加剧,美国推动制造业回流却对中国企业紧闭大门;昔日日本“海外建厂”的模式也难以复制。 国内需求增长乏力,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中国占全球制造业比重已达35%,庞大的产能难以依靠本土市场消化。更值得警惕的是,全球正逐渐形成一种“去中国中心化”制造的共识:多国试图将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同时紧盯中国的先进技术与产能优势。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若不主动出海布局,便只能被困于国内日益激烈的存量市场竞争之中。除了非洲之外,中东作为近年崛起的热门目的地,更是藏着独特机遇——沙特的基建红利、迪拜的转口贸易优势、阿布扎比的制造业潜力更重要的是,该地区资金充沛,并高度重视中国企业的技术实力与人才资源,这与许多中企的出海需求高度契合。若你也想实地摸清中东市场逻辑,我们即将启动中东出海考察行程:带你走进利雅得建材市场、迪拜自贸园区,对接沙特投资局、当地中资企业负责人,获取基建、新能源、消费品等领域的一手资源与实操建议。欢迎各位企业家与我们一起同行。点击按钮▼立即报名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