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子怡 编辑 | 袁斯来 洪小平离开南方科技大学决定创业,是2023年。 那是创投的低谷。全球初创企业投资额较2022年下降了38%,投资人和创业者都在观望。 但新的火星点燃了。ChatGPT已经出现,人工智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进化速度。洪小平在学界,仍然能感知到环境的急剧升温。 他当时是南科大的助理教授,生活相当稳定体面。当说服家人支持自己创业时,他告诉太太:“这件事不做,我一定会后悔。” 如果回溯洪小平的经历,会发现他的选择并不让人意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拿到博士学位后,担任博士后研究员期间他创业想法有所萌动,于是他选择离开学术圈,加入霍尼韦尔,研究传感器。2016年,洪小平回到中国,加入大疆,带领团队从无到有的做出激光雷达。2019年,他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回归学术界。 虽然在大疆只有三年,但这段经历让他印象深刻。洪小平发现:每个人有机会做出一款很好的产品,即便不是到改变世界的程度,也有可能解决一些问题,推动一些前进。 所以看到AI爆发出从未有过的能量,洪小平自然而然地思考:科技要为人们带来什么?他要扮演怎样的角色?机器人有没有可能更为落地地造福人类? 他再也无法容忍自己只是一个历史的旁观者。2023年,洪小平找到曾在大疆共事过的同事,成立了若创科技,推出出行品牌Strutt。“Strut”在英文里,是“昂首阔步、自信地行走”的意思。 从2023年到2025年的现在,Strutt都在研发一款产品——智能个人出行载具ev¹。 Strutt的ev¹是款相当反常规的产品。这并不太像传统的轮椅产品,毕竟它外形十足的科技感,还有汽车座椅的厚实感,坐在上面的人似乎什么也没操作,却在畅快的前行。 硬氪独家获悉,Strutt于近期完成Pre-A轮融资,累计获得数千万美元资金支持,由包括Matter Venture Partners、Vertex Ventures在内的多家全球知名投资机构投资,并于11月13日,在美国旧金山正式发布Strutt ev¹。 (图源/企业) 时下,很少有创业者切入电动轮椅这一领域。它没有Ebike那么时髦,也没有平衡车或滑板车酷炫,更没有电动两轮车轻巧。电动轮椅有相当固定的用户画像——出行不便者,这些人可能是残障群体,可能是老年人。 看上去,做他们的生意显得没那么性感。但这是个实在的刚需。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美国每年每1000人中就有3.3人使用轮椅。在美国,需要行动解决方案的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轮椅需求旺盛。 如果扩展到全球,根据联合国报告,10亿以上的人有某种形式的残疾,这还不包括因疾病行动不便的老人。洪小平希望机器人技术能够让这些被忽视的人,也能获得充分的自由、独立和尊严。 当然,在洪小平看来,ev¹这款产品并不只是电动轮椅,它有更庞大的野心——既服务出行不便人群���也能服务所有有出行需求的个人。它甚至在未来能够作为机器人,实现家庭陪伴。 我们和洪小平进行了2小时的长谈,和他交流了Strutt、市场以及技术变革对人类未来的助力。 01 “我们要做一件大的事情” 硬氪:你在企业待过,也去过高校,这样的经验会给你创业打下什么样的基础? 洪小平:我博士毕业之后,就没有太想在学术路线上发展了,我感觉还是希望做一些更切实际的,能把科技与人文、改变世界的梦想结合起来的东西。 硬氪:23年那时融资环境不太好,为什么那个时间决定出来创业? 洪小平:那个时候各方面机会差不多成熟了,我想清楚了到底应该做什么事,产业链基础设施也差不多在那里,我当时看到了一些前沿研究,能看到很大的机会和潜力,从过往的经验来看,落地很重要,所以就决定要出来做。 硬氪:辞职创业考虑了多久? 洪小平:我觉得自己并没有花太多时间说服自己,我花了一些时间说服我太太和我的家人,告诉他们这件事我必须得做,不然我会后悔的。 硬氪:我看您的背景爸爸是工程师,妈妈是护士,您做这款产品有没有得到来自家人的经验? 洪小平:我父母给了我很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的父亲是工程师,他能把一个东西正儿八经地做出来,让别人能使用。我的母亲是护士,她非常细心,也愿意照顾人,小时候跟我妈在医院里面,能看到很多人是很需要帮助的。 我出身背景、学术历程都会偏向科技方面,我一直在思考能够科技怎样造福人类,能变成日常生活帮助人的产品,这个社会应该是inclusive(包容的)无论ta的身体情况是怎样的,他的工作、职业是什么,ta都有充分的自由、独立和尊严,我希望机器人技术能够与这些元素产生共鸣。 硬氪:在大疆做产品时的经历,会影响到你们这代开发产品吗? 洪小平:肯定有,大疆对产品的极致追求,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做辅助驾驶系统的时候,刚开始会急停急顿,因为安全冗余设得很大。我们曾经把车的模型设置成像自动驾驶通用的“box”(盒子),结果走不动了,因为盒子太大。所以我们最后把车体模型非常细致化,变成了跟车一模一样的3D模型,能在狭窄三维空间中的精确避障。如果对于一个普通团队,可能早就放弃了,但我们觉得一定要把这个东西打磨细致。 硬氪:离开大疆之后,你感觉来自大疆最有用的经验可能是什么? 洪小平:最宝贵的经历是真实地见到了一群优秀的年轻人,都很有理想,也很聪明。对于一件完全创新的事,没人知道该怎么做,但是正好就是没有经验,所以很大程度上第一性原理就很重要。大家敢于尝试,快速验证,快速迭代,最终还是能做到世界最好的水平。 大疆最好的地方就是它给了工程师很大的自由度,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给了我们很多空间去探索,而且有决心提供足够的资源能将它投入到真实的产品化和生产中。这样的成长在其他地方很难获得,对大疆是感恩的。 硬氪:您23年开始创业,中间两三年都在研发这个产品吗? 洪小平:我们研发这个产品已经两年了,第一年在研究平台技术,第二年在打磨产品。但我想突出一点,我们在day one就开始把用户调研做起来。因为我们自己还没有长时间需要用它,所以就需要我们有非常深刻的共情能力。我大多数时间除了管理之外,都在用户那里,去跟他们一起体验我们的产品,找到不好和需要优化的地方。虽然我们还没有正式销售,但是体验过产品的终端用户都非常认可我们的产品。 02 “我们要做的远不止是电动轮椅” 硬氪:现阶段,无论是银发经济,还是面向残障群体,似乎专门为他们开发的科技产品都不多,我很好奇您当时是哪一刻意识到:这是你想做的,你觉得你可以做好? 洪小平:银发经济、养老产品的改造,以及残障人士的需求,很多人都探索过,但真正能与产品化科技结合的很少。这里有两个门槛,一个叫technology product fit(技术产品匹配),一个叫product market fit(产品市场匹配)。 技术能否最终落地成产品?产品能否归类到市场需求上?这两者都很难。中间连接它们的究竟是什么产品? 目前在银发经济这个方向上,真正关注产品的企业很少。我认为,清晰地定义产品比定义使用人群或技术栈更重要,产品是拉通人群和科技之间的桥梁。 硬氪:那么你们是如何做匹配的? 洪小平:我们的感受是,需求必然存在。可以想象,全球老龄化率很高,年轻人越来越少,愿意做护理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社会危机是实质存在的,危机也意味着强烈的需求。但具体如何抓住那个点,是核心问题。它必须是一个专精、满足需求的产品,并且拥有未来的可扩展空间。 当时我们在选择产品时有一个想法:如何既满足很多人的需求,又将科技与市场的结合做到最好。我们首先关注的就是出行,因为出行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一旦人的机能退化或无法出门,生活质量会明显下降。 出行领域有各式各样的需求。我们发现了一些核心痛点:如何更好地驾驶个人出行设备,这会很重要。个人出行设备需要在室内外各种场所使用,环境复杂多变,因此需要相当的智能化来满足驾驶的轻松感和安全感。这是我们认为智能化能够给这个场景带来重要价值的核心原因。 硬氪:你们之前肯定调研过不少产品,在你看来,这类产品有哪些痛点没有被解决? 洪小平:电动轮椅本身并未满足很多人的需求。很多人并不需要轮椅,他可能只是腿脚不便,或想去逛逛展。这种情况下,他明显不需要轮椅,尤其在社会通常的定义下,轮椅更偏向给残障人士使用。我们不希望是这种状态,希望我们的产品能提供足够的尊严和自由度。 这里面最痛的点在于通过摇杆驾驶轮椅很难控制得非常精准,导致容易撞、不小心翻车或者过不去狭窄空间。 难在几点:一个是方向控制:摇杆本身是非常小和灵敏的。它与汽车的方向盘不同,摇杆稍微动一点,轮椅的转弯半径就会变大很多,因此对老人来说在方向的精准控制上有很大的挑战。一个是速度控制,它的行程短,力量大,要不就是0,要不就是推到底,中间很难控制在一个合适的速度。 (图源/企业) 硬氪:ev¹装载激光雷达,但激光雷达一般都会用在无人机或者汽车上,当时怎么会想到用到轮椅上? 洪小平:我们的思路不是从激光雷达本身开始。我们如何才能做一个更好的机器人产品?尤其是在现在老龄化、少子化的状态下,如何才能有一个更好的产品,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我们从这个点出发。 今天机器人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我认为未来十年还会进一步发展,包括大语言模型、具身智能、多传感器融合,都在逐步成熟。可以预见,机器人技术将进入一个黄金时代。对我来说,更有吸引力的是,我们如何将这项技术用于造福更多人。 在研发产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ev¹远不止是电动轮椅。不论从设计、技术、受众人群,还是使用体验上来说,它已远远超过了电动轮椅的范围。我们更希望将它定义为个人出行设备。今天无人机和智能辅助驾驶已高度智能化,但我们看到的个人移动出行设备,还没有达到一个特别好的状态。电动轮椅算其中一种,但它是上个世纪发明的装置。 如果一个出行产品能帮助更多人,并且智能化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那么它一定能帮助解决社会老年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03 将控制权归于用户 (图源/企业) 硬氪:我看到ev¹有个很重要的设计是辅助驾驶系统(Co-pilot)?为什么采用这种人机共驾的模式? 洪小平:我们访谈过很多用户,相当一部分老年用户,他们对控制权看得很重,认为保留控制权是辅助驾驶系统最重要的功能。 另外,从功能安全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希望它是一个完全自动驾驶、用户无法干预的状态。我们希望它类似于L2.9的共驾状态,由系统与用户一起来控制。 我们的Co-pilot现在包括两个功能:一个是障碍物前停止:它可以帮助用户停在障碍物前面,在这种模式下用户仍控制方向。第二个功能是小角度偏转:当用户给出的转向指令不足以避开障碍物时,系统可以帮他微调方向,给他足够的杆量,让他能够避开。这时,我们不仅在速度上,也在方向上帮他做微调。 这个功能通常用在用户探索新领域时,他希望自己有一定的控制力,就像“我的两条腿,我想往哪走就往哪走”的状态。所以Co-pilot很重要,因为它帮助他更安全地驾驶。 硬氪:Co-pilot难点是什么? 洪小平:是这背后的技术Stack(整套技术解决方案)。要实现好的Co-pilot,需要一个非常完善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来保证。因为系统需要知道到底要调多少,如何规避旁边的障碍物,比如走过来的人或宠物。所以它需要对整个周围环境进行建图,理解哪些是静态、哪些是动态障碍物,然后规划轨迹,在不碰撞的同时又能满足用户的意图。我们做了很多调研和研究,我们可能是全球目前为止,少数把这个东西搞得相当明白的公司。 硬氪:我听起来感觉有点像扫地机器人的功能,但轮椅的场景更复杂? 洪小平:最大的差别是,扫地机器人是Autopilot模式,它只需覆盖场景,人不会实时控制。但Co-pilot是人时刻在控制摇杆,所以你既要满足人的意图,也要帮他修正路径。这里面最难的地方是用户意图与安全轨迹规划要全部满足。 我们Co-pilot有两个功能(停止、转弯)。我们也有Autopilot,其中包含两个模式:一个模式叫Pathfinder(路径寻找),用户临时去一个地方,比如一个很难走的拐角。你在地图上标记一个点,它自己带你去。 另一个是Waypoints(常用目的地),用户经常要去的地方,比如客厅、冰箱,直接选择那个地方去。 我们还做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点,把它跟大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结合,很多时候不需要具体描述去哪里,它会根据上下文来理解你。沿着这个往下延展,它不只是代步工具,它最终会成为人的陪伴。它会自己感知世界,理解冰箱在哪,理解你现在需要什么,成为智能帮手,这远远超出了轮椅的范畴。 硬氪:你刚刚讲辅助驾驶功能很难做,也没有人做,我很好奇为什么没有人会去做? 洪小平:以前有很多学术研究做过shared control(共享控制),即人与机器一起来控制。但我认为我们是第一个能做这件事情的,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黄金时间节点。 这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电动车、机器人、无人机行业的发展:传感器的种类和价格持续进步,成本大幅下降,能感知的信息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智能的算法、算力也进步了。以前研究时技术条件不成熟,但现在有机会能做到。我们就成了第一个去尝试这个方向的。 以前研究人员在研究时,没有传感器,没有算力,也没有数据,所以研究很superficial(表面),并未探究到底层人机冲突时该怎么解决。我们就可以设计很多机制,解决人机冲突的问题,使得驾驶时觉得很舒适,甚至包括一些心理上是否受控的感受。 硬氪:人机共驾的模式之前没有人做过,你们有没有担心过受众的接受度?研发该模式的契机是什么? 洪小平:一个产品是否是用户真实需要的,我认为不能只看他说不说、要不要,而是看他用过之后是不是放得下。现在我们的状态是,用户一旦使用后就会非常喜欢,这是支撑我们最强烈的信心。 我们当时观察到一个很大的现象——轮椅、代步车这类设备本身很难驾驶。我们拜访了很多用户,他们的家里几乎到处都是划痕。但你问他们有什么痛点,他们往往说的都不是驾驶这件事,因为他们默认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我认为这反倒成了我们的使命,给了一个解决方案之后,他们发现原来是能解决的啊。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宝贵的。 04 做汽车的思路构造轮椅底盘 硬氪:有什么是用户觉得是痛点的问题,你们后期解决了? 洪小平:大多数的问题是通行性(Passability),包括在狭窄空间中通行,复杂人群中通行,草地容易打滑,方向控制做不到指哪打哪,小台阶上不去,横着穿过斜坡上容易侧滑。传统的轮椅设计,其万向前轮是被动的,在斜坡上不能抵抗侧滑趋势,导致它在斜面上容易失控,甚至有倾覆的风险。 用户都在抱怨这一点,他们通常觉得底盘能力不行。所以我们产品的一个核心重点,是偏向于做一个相对稳重安全的底盘,因为这是他们的基本底线。 我们在底盘上做了很大的优化:前轮是主动转向结构,后轮是驱动电机,这与汽车非常接近,但又具有汽车不具备的原地旋转的功能。以前没有轮椅这么做过,并且加了一套悬挂系统,地面颠簸都被轮子吸收掉,人坐在上面会很舒服。 硬氪:为什么以前的轮椅产品前轮都没想过加电机? 洪小平:轮椅的定义很简单,它是一个医疗设备,不是为了让你生活得更愉快,而是为了让你拥有基本的生活能力。所以传统的厂商不会特别重视体验优化。 我们当时拿市面上买的轮椅去改装辅助驾驶,结果一直在撞,因为轮子总是跟不住我们的轨迹规划,它指向不精确,甚至不受控。所以我们就重新构思,最受控的方式是什么?是汽车底盘。那我们就按照汽车底盘把它缩小三倍来做,做到既能指向精确,还要具有轮椅的原地转向的功能。 硬氪:轮椅的场景比汽车跟无人机都会不太一样,你们在做的时候,技术要迁移到地面,这中间有什么挑战? 洪小平:我们并没有想着怎么把无人机的技术用到轮椅上,而是我们在想怎么架构一个更好用的个人出行设备。碰巧我们发现今天所需要的要素都在无人机、智能辅助驾驶车上出现了。 汽车行驶在正规道路上,道路是标准的、宽阔的。但我们个人出行的last mile(最后一公里)环境远远不是这样。无论是人行道、住宅还是周围生活场景,都有各种各样的非标准障碍,环境更多元化、复杂度不比汽车低,因为室内室外环境我们都要考虑。 这对传感器的要求是不同的。汽车的激光雷达要看200米,我们没有那么高的测距距离要求,但要求是在5米以内看得很准。我们的通行场景的宽度余量可能也就是10厘米,偏5厘米就会撞到,所以我们需要很精准。 汽车没有原地转向的功能,但我们这个车可以,所以我们在轨迹规划里得加上这样的约束,这就引来了新的corner case(边缘情况)和问题。当然,大的框架,我们都使用了一套SLAM技术(同时定位与建图)。 硬氪:ev¹还有什么设计是比较大胆的? 洪小平:我们设计成最高载重是350磅(约160公斤)。在这个体重下,车子的动力系统必须相当好,因为城市道路有起伏、有陡坡。此外,当一个人坐在上面,如果底盘太轻,稳定性也会不足,在不平的路况下人会感觉很容易翻掉。以它不能太轻,但又要方便便携。 因此,当时我们做了一个相对激进的决定:将整车设计成可拆卸型。它可以拆成五部分(座椅、底盘三部分、电池),最重的一部分设计成不超过20公斤,正常的成年人都可以搬动。但是这里面又引入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有接近20个传感器,要保证在拆装过程中,信号连接和高功率连接是稳定可靠的。所以一方面我们确保它拆装方便,一两分钟之内就能全部完成,另一方面,接口也要非常可靠稳定,毕竟ev¹所面对的场景工况会很复杂(包括水雾粉尘、颠簸、使用老化、以及可能的用户操作不当),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很有挑战。 硬氪:ev¹如果用了这么多车规级零部件,成本会变得很高吗? 洪小平:传感器、电机这类定制成本相对可控。我们不会用特别不成熟的工艺,因为一旦用户出问题,是相当大的隐患。 个人出行工具的安全性会比汽车稍微好一点,因为它速度慢。最高速度取决于法规,在中国人行道上是最高6公里/小时。 硬氪:量产是不是会是比较大的难题? 洪小平:实际上我们比原计划节奏延了大概半年左右,我们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做了非常严密的可靠性验证。一般的轮椅行业标准可能是能在疲劳测试平台上跑20万圈(颠簸环境),我们把它加到了200万圈。 我们要确保我们的产品在面向用户时不出问题,因为对他们来说出问题是相当大的隐患。这个产品本身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产品,跟做一辆车没太大差别,但团队做了很多预防性措施,我们希望能够一次性搞定。 05 全球化的企业做全球化的生意 硬氪:ev¹产品面向海外市场,你们又在旧金山做活动,我很好奇你们市场怎么铺开? 洪小平:我们是个非常全球化的团队,总部在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好的初期市场,因为它是最好的test platform(测试平台),基础设施、老龄化程度、政府支持都很好,而且它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地方。我们第一批在新加坡、香港引入,也会尝试进入欧美市场,那里老龄化程度高,有最大的用户需求,基础设施和市场接受程度也比较高。 硬氪:为什么会注册在新加坡?初创企业在全球都设办公室,生产也放在新加坡,生产成本会比中国高吗? 洪小平:新加坡的生产相对可控,我们产品生产有很多自动化装置,所以对人工和空间的需求比较小。新加坡能够满足我们早期量产的需求,至于更大批量的生产,我们会综合考虑。 我们之所以在全球设办公室,是因为在这个年代,初创企业要做全球市场,就要“Born Global”,是一个全球化的企业才能做全球化的生意。 硬氪:后续做市场会是线上还是线下呢? 洪小平:目前还没有完全确定,早期主要依赖于渠道。因为这个产品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它是一个高客单价又相对复杂的产品,它一定需要体验。不太可能直接通过线上去卖。所以我们会比较重视线下渠道的拓展。 硬氪:你们最大的竞争力是什么? 洪小平:我们最强的竞争力在于我们是最懂系统的一群人。我们不只是做软件或只做硬件,我们会根据产品设计和用户需求来定义到底要用什么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