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正在成为最显著的生活方式,这种趋势在2025年尤甚。 与此同时,以多人同屏才艺展示为核心的团播,凭借其沉浸式的内容呈现与强互动性,正成为与 “谷子经济” 并肩的新型文化消费热点,悄然重塑着直播行业的生态格局。 团播作为一种新兴的直播形式,其起源可追溯至早期的秀场直播,但真正的发展始于2021年,最初以简单的舞蹈表演为主,场景较为朴素,多为纯色背景、固定灯光和单一机位。 直到今年团播引来爆发,相关话题在抖音播放量破亿,让团播从 “直播圈内热” 走向 “大众视野”。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权威预测,2025年团播市场规模预计将冲击150亿元人民币。 平台也在加大扶持,今年9月,抖音直播发起“优质团播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系统性扶持举措,在2025年底前培育超过100个符合行业标准、具备内容特色的优质团播,构建多垂类、多场景、多地区的团播矩阵,形成示范效应。 庞大的市场潜力吸引着众多玩家入局,而36氪近日接触到的「长鲸传媒」就是其中之一。 “最初我们也是团播的观众,却总觉得很多直播间同质化比较严重。” 公会长李帅告诉36氪,正是看到了行业的优化空间,他开始认真琢磨“要不要自己做团播”,于是2023年成立了「长鲸传媒」,正式踏入团播赛道。 由于没有成熟的经验、现成的团队,起初,李帅甚至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才慢慢找到了一些门道。 在不少人看来,团播像个播一样,是架起手机就能做的直播形式,实则如李帅所言,“绝不是找几个有才艺的主播往镜头前一站就行”。 深入其中才会发现行业精细到人数都有讲究。如名所示,团播指多个人在同一个直播间内进行舞蹈、唱歌等直播,听起来似乎人多才热闹,这也是「长鲸传媒」刚开始以为的误区。 公司曾尝试 10 人以上的大团队配置,却发现人数过多导致队形难协调,镜头也无法兼顾每位主播的特色,导致观众记不住一些主播的存在。 后来经过多次调整与磨合,最终确定 7-9 人的黄金团队规模。这个人数既能保证舞蹈队形的层次感,又能让每位主播获得充足的镜头展示时间,实现 “集体出彩、个人闪光” 的平衡。 在主播遴选上,长鲸选择了“精准筛选”的路子。此外,他们还与吉林艺术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很多主播都来自这些院校的相关专业。科班背景的主播,在专业基础,比如对节奏的把控、肢体的协调性、对舞台的理解;以及职业素养,比如对“镜头感”的把控、对排练的配合度、对观众的尊重上,有更扎实的底子,也更能快速理解“团播需要什么”。 即便面对不同基础的候选人,长鲸也有严格的 “分层筛选” 机制。专业舞蹈生要先通过 “直播适配度测试”,比如模拟镜头前的表现力、快速学习简单互动话术,通过后再接受一周至十天的专项培训,才能达标上播。零基础素人则要过 “三阶考核”:第一阶段测形体和学习能力,看是否有舞蹈潜力;第二阶段练基础动作和互动技巧,观察团���协作意识;第三阶段模拟直播,考核镜头前的稳定性,全部通过才能进入成团候选池。 而针对选进来的主播,长鲸搭建了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制定“个性化计划”。“我们专门聘请了行业里有5年以上经验的专业培训老师,组成培训团队,从才艺、镜头感、互动能力等多个维度帮助主播成长。”李帅说道。 主播固然重要,但团播的精彩,70% 藏在观众看不见的后台。 与多数公司 “重主播、轻后台” 的配置不同,长鲸搞了个反常识的操作:1 个前台主播,配 1.5 个后台人员,包括主持人、运镜师、灯光师、运营等,还有专门的妆造、专业指导、服装中台部门。 而运镜、灯光、妆造服装,堪称团播内容呈现的“三驾马车”,任何一环掉链,都会直接拉低观众体验。 “如果运镜没跟上主播的展示动作,观众就看不清细节,再好的内容也会打折扣;如果灯光没调好,主播的状态就会显得不自然,整体观感会差很多;如果妆造、服装和展示风格不搭,会让观众觉得违和,难以投入。” 运镜、灯光这些“技术活”,长鲸传媒不满足于“会操作设备”,更要求“懂内容、能配合内容”。比如运镜团队,每周都会开一次专题研讨会,拆解行业里的优秀案例——不是“抄别人的手法”,而是深入分析“为什么这个镜头能突出主播的优势”“这个运镜逻辑怎么和展示节奏结合”。 研讨后,运镜师会结合主播的展示风格,调整运镜方案,甚至会提前和主播沟通“哪个动作需要重点拍、哪个角度最适合你”,确保直播时每个镜头都精准到位。灯光团队也一样,不是“固定一套灯光方案用到底”,而是根据不同的直播主题、展示风格灵活调整。 专业指导部门则是“内容创作的核心”,不仅要给主播做日常培训,还要负责直播内容的编排和创新。“编好内容后,老师会带着主播一起排练,每天练2-3小时,中间会录下视频,大家一起看回放,调整动作的整齐度、队形的合理性和情绪的表达。” 随着观众审美升级,“凑数式” 团播越来越没市场,像陕西省歌舞剧院、宁波甬剧团这样的专业院团下场后,更是把行业门槛拉高了,长鲸传媒这种 “笨功夫” 刚好接住了行业的变化。 在长鲸的发展中,2024 年的厂牌化尝试,成了公司的关键转折点。 据李帅回忆,在做了一段时间基础团播后,他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怎么让自己的内容更有辨识度?“当时行业里的团播越来越多,但很多团都没有自己的特色,今天做这类内容,明天做那类内容,观众记不住这个团的核心是什么。所以我们决定打造一个专属厂牌——“鲸・渝”,希望通过这个厂牌,做出「有固定风格、有文化内涵、有记忆点」的内容,打破同质化的僵局。” 他们花百万升级设备:3 台固定摄像机加 1 台专业摇臂,确保镜头切换流畅;200 多台灯光覆盖不同角度,甚至对标大型音综的灯光标准。“我们是按专业舞台的标准打造的,因为我们知道,传统风格的展示对视觉效果的要求很高,设备跟不上,再好的内容也会失去光彩。” 而“鲸・渝”的每场直播,也都有一套完整、严谨的创作流程,不是“主播想展示什么就展示什么”,而是全团队围绕“观众需求”一起策划,确保每一场直播都有质量、有内容。 而一场直播在呈现给观众前,则要经过提前两周的策划阶段、提前一周的排练阶段,直至直播前一天,全团队会进行全流程彩排,运镜、灯光、妆造、服装、音响都要跟上,模拟真实直播的场景,确保每个环节都不出错。直播结束后,公司则会组织主播、运营、专业指导老师、技术团队一起全面复盘。 商业化方面,场景传媒在直播、商演、短剧等基础上,还会为主播对接线下舞台、专业比赛、艺术展览等资源,让“团播主播”不再是“单一职业”。接下来,长鲸传媒将尝试“直播+线下”的模式,比如举办“鲸・渝”线下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