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灵猫财经影石的三季报创下上市以来罕见的“增收不增利”局面。三季度营收29.40 亿元,同比增长 92.64%,放在任何一家硬科技公司身上都足够耀眼;可归母净利润只有2.72 亿元,同比下降 15.9%,毛利率更是下滑 7.73 个百分点。这份财报发布前后,行业刚经历了一场震动。影石跨入无人机赛道,大疆反手推出首款全景相机,并以千元级降幅引爆价格战。两家来自深圳南山、相距仅13 公里的硬科技巨头首次短兵相接,让整个影像行业意识到:这场竞争远未到终点。而三季报释放的信号,比价格战更危险。影石营收在涨,但增长的“含金量”却在下降;利润在跌,但成本曲线全部在上扬。新品布局全面开花,却让公司陷入研发、供应链、渠道三线同时扩张的重负。更大的威胁也在逼近,OPPO、vivo、荣耀等手机巨头正加速进入手持影像市场。影石在全景相机超过80% 的全球份额,也开始被对手迅速撕开缺口。公司在扩品类、推进无人机项目、加码芯片定制的过程中,正在走向一个关键拐点。它正在用未来换现在,用利润换增速,用短期的规模换长期的确定性。这是一场豪赌。而这场转型,到底是机会,还是陷阱?影石的增长越来越快,但代价越来越贵影石三季度漂亮的营收增长,并非简单靠打促销堆出来,而是通过高强度战略性投入在背后不断加码。这种投入可以是未来的铺路石,但在短期内,却成为利润下滑的根源。最直观的是研发支出。三季度影石研发支出高达5.24 亿元,同比激增 164.81%。研发费用占当季营收比例达到 17.81%,在硬件消费类公司里,这个比例已属非常高。公司明确表示,这些投入主要集中在 定制芯片、AI 算法、全景影像等战略项目上。 影石也强调,如果把这些“战略性费用”剔除,其三季度利润指标实际上是 “优于去年同期”的。但资本市场没兴趣算“如果”,利润表写什么,市场就看什么。研发像火力全开,销售费用也在全速推进。三季度销售费用 5.02 亿元,同比增长 151.10%。结合其招股说明书中既有的线上、线下渠道扩张战略,影石似乎在用更高成本去打市场,覆盖更多国家、更多渠道、更多内容平台。新品周期叠加全球市场扩张,该铺的渠道铺,该打的广告打。抖音、B站、线下体验店、全球创作者合作,一个都不少。要做全球消费者市场,就得接受阶段性的高成本。这还不是全部。证券之星分析指出,影石三季度“三费”合计 13.75 亿元,占营收 20.8%。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结构性开支的上行,让利润进一步承压。这种模式不是问题,但很考验耐力。影石选择了一条昂贵却无法回头的路:用现金换技术,用利润换赛道,用当下换未来。优点显而易见,高投入加速技术积累、构建技术壁垒,也为入无人机、AI 影像等新赛道提前做了地基。缺点同样明显,短期利润损耗大、现金压力增、经营杠杆提升,一旦市场不如预期或竞争加剧,这种高投入模式会反噬得更快。影石现在的增长,不是“水到渠成”,而是“强行长大”。靠堆料、靠研发、靠渠道扩张硬拉上去的增长。数字很好看,但每一分增速背后,都比去年更贵。大疆“偷家”,让影石加速暴露脆弱性外界喜欢把影石的利润下滑归因于“大疆偷家”。但真正理解这场竞争的人都知道,大疆只是把行业推到了一盏更亮的灯下,让影石原本隐藏的结构性压力暴露得更快。全景相机原本是影石几乎“一家独大”的领域,全球市场份额一度超过 80%。但大疆 Osmo 360 上市后,这个数字第一次出现松动,中国市场更是几乎瞬间“腰斩式”转变,变成“两家分庭抗礼”的状态。但大疆的出现,是竞争,并不是危机真正的来源。影石一直被视为全景相机之王,但“单品类公司”的天花板非常清晰。•全景相机仍是小众行业,全球年规模不足百亿;•用户需求集中在 Vlogger、户外玩家、车手等高频内容群体;•市场教育成本极高,需要大量投放与创作者合作维持热度。一旦有头部玩家入局,原本的护城河就会变成靶子。影石知道这一风险,所以才急着往无人机、AI 影像设备、定制芯片方向扩品类。但扩品类意味着更重的研发、更复杂的供应链、更难的渠道管理,而这些成本全部在三季度财报上。换句话说,影石现在的处境不是“被偷家”,是品类太窄、扩品类太急、扩张曲线压着利润表往下走。大疆的作用,只是把这一切提前放大。影石的技术壁垒确实曾经很高。无论是在全景拼接算法、AI 追踪与视角切换、镜头设计还是图像处理链路上,这些长期让影石处于无人能敌的位置。但行业变化太快了。AI 原生算法、移动端影像 SoC、视频后处理能力,都在过去一年迎来质变。大疆跨入全景相机的背后,是它本就成熟的图像技术体系、供应链整合能力和芯片配套优势。这不是简单推出一款产品,而是把全景产品纳入其完整的影像体系。除此之外,OPPO、vivo、荣耀等手机厂商正把 AI 影像模块下沉到更多硬件形态。这些厂商的技术储备、渠道覆盖、供应链效率,对影石来说都是跨越不了的鸿沟。影石过去的壁垒,正在被行业进化速度稀释;而大疆,只不过是最先把这件事具象化的公司。影石的增长模式,在大疆的对照下,显得更“吃力”。大疆是“平台型硬科技公司”,产品线多、供应链稳定、成本摊得开;影石是“单品类冠军公司”,营收、算法、供应链都围绕一个核心品类构建。当大疆加入战局时,影石必须在研发、营销、渠道上同时追加投入,才能维持竞争力。大疆则可以用已有体系平推新产品,以更低成本、更多资源挤压市场空间。总之,大疆不是影石利润下滑的原因,但它是影石所有结构性问题的显影剂。真正让影石焦虑的,是行业天花板、技术壁垒被稀释、扩品类的高成本、以及在大玩家入局后被迅速拉开的公司“体质差距”。真正的问题,不是在大疆,而在影石自己。影石增速漂亮,但护城河在哪?影石现在最亮眼的,是增长速度;但市场真正关心的,是增长能不能“稳住”。影石可持续的护城河,到底在哪里?影石能从小厂做到全球,是靠技术硬打出来的。光是从影石的产品节奏就能看出来。影石X系列靠影像算法和稳定技术“吃硬功夫”;ACE 系列靠 AI 能力、定制芯片向 GoPro 发起对位冲击;GO 系列依然是便携拍摄的细分之王。这些都是“硬件+算法”的组合拳,技术更新快、迭代成本高、消费者黏性有限。换句话说,它们是“卖得出溢价的产品”,但不是“锁得住用户的数据闭环”。用户今天喜欢 X4,明天也可以换成大疆的 OSMO、换成苹果 Vision Pro 的生态工具。这对影石来说,就是不稳定的信号:产品优秀,但生态薄弱;能打爆款,却拉不住用户。影石过去能打,是因为赶上了一个“窗口期”,竞争对手比较少。比如,大疆重心在无人机,不愿意在运动相机上投入太多资源。苹果的影像能力强,但不愿意卷运动拍摄的“利基市场”。但如今情况变了。大疆三季度动作明显加快,全景影像、稳定算法、轻量化设计都在提速。而苹果 Vision Pro 发布后,影像采集、空间影像、AI 配套能力,直接扩展到“硬件之外”的维度。影石的优势正在被两头挤压:大疆在“专业影像生态”上碾压,苹果在“系统生态+AI 入口”上收割。技术代差窗口正在缩短,影石能不能继续跑在前面,全靠研发的输血速度——而研发本身,就是最贵的燃料。资本市场对影石的疑问,并不是质疑其产品,而是质疑它有没有“跨产品线的能力”:•有没有自己的影像操作系统?•影石有没有类似 GoPro Quik / DJI Mimo 的内容生态闭环?•AI 影像入口这么重要,它能不能做成稳定的底层能力?影石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三季度才会在芯片、算法、AI 影像上大幅投入。这是好事,但还不够。因为全球运动影像市场的竞争已经从“单品能力”切换到“生态能力”。硬件只是入口,AI 才是未来的天花板。系统级能力,才是资本市场愿意给高估值的那部分。影石要想从“卖硬件”变成“控制入口”,就必须回答一个根本问题:下一代影像的操作系统,会不会是影石的?如果这个问题回答不了,那么再强的增长,也只是一次漂亮的单周期爆发,而不是行业地位的迁移。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