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和阿里,都靠AI实现了逆袭 | 财经峰评

Wait 5 sec.

最近,巴伦中文网做了个统计,今年以来各大投资品种的涨幅排名(截至2025年11月21日),其中,科技七巨头(Magnificent 7)里涨幅最大的,居然是谷歌。说居然,是因为就在半年前,谷歌还是七巨头里估值最便宜的。当时业界提起谷歌,常用词是“吃老本”,“错过了AI”,“搜索有被颠覆的风险”······但其后谷歌接连发力,8月Nano Banana惊艳亮相,引领AI图像编辑;9月反垄断尘埃落定,谷歌放开手脚将AI深度整合至核心产品;11月Gemini3大超预期,直追ChatGPT;加上巴菲特建仓的消息助攻,其市值一举突破3万亿美元,俨然成为AI应用龙头公司。这么大体量的公司,让资本市场半年内完成了AI受损股到AI受益股的认知变化,成功逆袭,殊为不易。无独有偶,大洋对岸的科技巨头阿里,也在今年靠倾力押注AI,获得82%的涨幅(截至2025年11月21日),扭转了连续四年的颓势,并站上中国AI产业的C位。阿里此次翻身前,电商基本盘一度饱受冲击:拼多多攻势凌厉,抖音异军突起,小红书跃跃欲试。阿里GMV基本见顶,干脆不再公布。资本市场习惯于用钱投票。2020年,阿里最高市值达到约8600亿美元,而2024年,阿里市值最低时仅为1800多亿美元,仅为峰值的约五分之一。2020年,阿里与亚马逊市值差不多,而2024年,阿里市值仅为亚马逊的约七分之一。2025年以来,阿里先是以云业务的快速增长证明自身AI实力,再以三年资本投入3800亿展示其AI决心。临近年末,阿里推出千问APP,全力进军AI to C市场,打造超级应用,再度点燃资本市场热情。谷歌和阿里的逆袭,虽说尚未到举杯相庆之时,仍有值得总结借鉴之处。从2023年初Bard翻车,到如今Gemini 3大获成功,谷歌的逆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谢尔盖·布林的回归。据布林自陈,早已功成名就的他本来打算退出江湖,结果受到AI迅猛发展的刺激,决心回来。布林回归后发现,一路顺风顺水的谷歌已染上大公司病,内部山头林立。他以创始人之尊,促成了Google Brain(硅谷派)和DeepMind(伦敦派)的合并,消弭内耗。他发现公司由于“老本”过于雄厚,在面临AI冲击时瞻前顾后,畏手畏脚。当时谷歌Transformer的数位大将都失望而去,而OpenAI还在疯狂挖角。布林亲自打电话挽留核心研究员,修改薪酬激励,不惜耗巨资请回Transformer的技术人才。谷歌毕竟是顶级科技巨头,人才、技术积累深厚,AI基础并不差。布林回归后,用创始人的权威打破大公司病,以顶级黑客的能力直接推进技术,才有了半年逆袭的传奇故事。这是足以载入教科书级别的经典案例。阿里的逆袭,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年初,马云参加高规格民企座谈会,被视为其回归的明显信号。其后,在阿里威望无人能及的马老师,给阿里带来一系列实质性变化。阿里推出了3800亿元大手笔的AI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在业务层面,他特别关注AI发展,据说一度要求每日汇报通义千问大模型的进展,同时推动500亿元补贴投入本地生活服务。组织架构方面,阿里合伙人团队从26人精简至17人。创始人回归带来战略清晰度、决策速度和执行力提升,也带来资本市场的信心回升。马云在2025年9月现身阿里巴巴园区HHB酒吧,次日股价就上涨超过5%。11月,阿里推出千问 App,与ChatGPT展开全面竞争,千问APP的战略目标是打造未来的AI生活入口。现在,资本市场更看好阿里成为AI龙头,转而担心腾讯在AI上的资本投入不足了。两大巨头的逆袭,都是靠战略上重仓押注AI,产品上推出重磅应用,成功改变市场预期。从后视镜来看,这似乎也没那么神奇。谁不知道AI是未来方向?任正非说,人工智能也许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王兴兴说,有生之年,人形机器人将重塑所有行业。科技企业的掌门人,无一不是知识精英,不存在对如此重要的技术浪潮视而不见。但真要大刀阔斧对现有业务下手,大幅调整组织架构,重注甚至All in AI,缺的可能不是眼光,而是破釜沉舟的决心和一言九鼎的威望。比如谷歌CEO皮查伊是职业经理人,年薪高达2.5亿美金。让他主导改革,相当于让他主动去冒有可能丢掉金饭碗的风险。而阿里未来三年投入至少3800亿元人民币用于AI和云计算的大手笔,砸500亿来打外卖大战的魄力,也很难出自职业经理人之手。国内的云服务市场跟美国的云差距不小,以低附加值的设备服务为主。这意味着,阿里砸在云服务上的千亿级投入,短期很可能是收不回来的。至于外卖大战,阿里一度摆出每个月亏 100 亿的架势,这恐怕也只有创始人来干更为合适。科技巨头的落伍与衰败,并非新鲜事。思科,英特尔,诺基亚,都曾不可一世。错过一轮技术革新浪潮,踏空一个时代,可能就此一蹶不振,甚至隐入尘烟。AI时代,一切都有被颠覆的可能。颠覆性创新中,大公司能否重生取决于创始人的“再创业”精神与执行力重构。谷歌与阿里的逆袭或许能够提醒所有的创始人,是时候以“再创业”的觉悟躬身入局了。(本文首发于巴伦中文网,作者 | 胡润峰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