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报告汇】被允许存在,但不允许隐藏:中国对朝鲜脱北者的数字监控(外二篇)

Wait 5 sec.

CDT 档案卡标题:【CDT报告汇】被允许存在,但不允许隐藏:中国对朝鲜脱北者的数字监控(外二篇)作者:中国数字时代发表日期:2025.11.17主题归类:CDT报告汇主题归类:新闻自由主题归类:碳排放主题归类:脱北者CDS收藏:公民馆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编者按:《CDT报告汇》栏目收录和中国言论自由及其他人权问题相关的报告资讯。这些报告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机构调查、学术研究、媒体报道和网民汇集等等。也欢迎读者向我们推荐值得关注的报告。中国数字时代本周推荐媒体:碳简报 (Carbon Brief):是一家总部位于英国的网站,专注于报道气候科学、气候政策和能源政策的最新动态。一、被困在数字之网:中国对朝鲜脱北者的数字监控11月13日,朝鲜人权数据库中心 (NKDB) 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结果指出,中国的数字监控系统并没有放过在华的“朝鲜脱北者”们,反而成为控制他们的工具:脱北者既被默许滞留,也被数据监控系统持续记录、识别与追踪,处于“被允许存在,但不被允许隐藏”的灰色地带。报告封面首先,报告指出,中国官方长期将朝鲜脱北者定义为“非法入境者”,并保留随时遣返的政策选择。然而,自习近平上台并于2013年启动“天网工程”以来,地方公安愈发依赖数字技术管理这一群体。比如,在北方乡村地区,对于一些被贩卖、与中国男性建立事实婚姻的朝鲜女性来说,一旦身份被发现,当地公安就会要求登记姓名、出生地、家庭成员、居住地,甚至采集指纹、虹膜与血样。许多受访者起初误以为,这种登记是取得某种“合法身份”的预备步骤。然而报告强调,这实际上构成了一套从“身份识别—登记—持续上报—监控”的技术化治理体系,逐步让她们陷入无法摆脱的监控网络。“她们无法看到监控自己的公安机关,却被这些机关随时通过手机定位、通话拦截、强制上报等方式观察。”报告显示,86.3%的脱北者在中国拥有智能手机,而其中近三成意识到微信等应用可能被公安用于监控。部分受访者表示,当地公安会要求她们安装特定APP,照片自动记录时间与地点,“发出去的每一个图像都将像是一张行踪汇报单”。50%的受访者直言,他们“感觉手机受到监听”,有人认为通话被拦截,有人觉得聊天记录被查看。心理压力由此成为一种“日常性内化的监控机制”,促使她们主动规避、主动汇报,呈现类似“数字全景监狱”的效应。疫情期间,这种控制进一步加剧。没有身份证的脱北者们无法申领健康码,无法穿越村落与检查站,只能依赖熟人代购食物。其中有36%的受访者表示,即使生病也因害怕暴露身份而选择硬扛,不敢就医。朝鲜人权数据库中心指出,29.4%的受访者曾被公安采集生物信息,19.6%曾被要求进行身份或户籍登记。许多人在登记后虽未立即被遣返,但被要求定期向公安汇报动向——即便公安没有明确要求,有些人也会“主动天天报备”,因为深知自己的“非法居留”身份随时可能被利用。报告指出,这种“自我规训”是数字监控的关键:监控并不是始于暴力,而是通过不透明的权力关系,让弱势者主动顺从。在接受访谈的脱北者中,不少已在中国生活数年甚至十余年,建立了家庭与事业。然而,从2020年起,随着公安更频繁要求“出行前报备”“安装指定应用”和“上报家庭照片和定位”,越来越多人感到“不逃走就会被抓住”。在调查中,51.8%的受访者离开中国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身份证导致生活极度不稳定”,另有12.9%因担心“假身份随时会暴露”。对她们而言,中国的数字监控不是抽象的“科技治理”,而是切实改变命运的高压系统。最后,该机构强调,外界常将关注点放在“强制遣返”事件上,而忽视了脱北者在中国生活期间承受的“长期、持续、无形的压迫”。中国的数字监控技术原本用于治理公民社会,却在制度性歧视下成为管理“无证群体”的强力工具,让脱北者“在被允许留下与被随时驱逐之间摇摆”。二、中国电动汽车快速普及助力中国降低碳排放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其减排目标能否实现将对全世界的气候变化造成深远影响。今年上半年,专注于气候变化的媒体碳简报 (Carbon Brief) 就曾刊文,表示受益于清洁能源政策,中国的碳排放增长在过去一年出现逆转。在今年第30届联合国气候大会期间,碳简报再次发文,表示“自2024年3月起,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连续18个月持平或下降”。其中,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排放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文章封面截图该机构虽然尚未确认全年是否净下降,但文章认为,在九月录得约3%同比下降后,“全年总量下降的可能性显著增加”。不过,文章也强调,这依然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排放量是否真正下降,还将取决于第四季度的走势。具体来看,不同行业的表现分化明显。该机构将这次碳排放并未增长的主要原因归功于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的快速普及使交通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了5%。另一方面,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收缩也使水泥与建筑材料生产相关排放在三季度同比下降7%,而金属行业(如钢铁)则下降1%。”此外,作为二氧化碳排放的主力,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电力相关排放同比基本持平。文章将原因同样归结于能源转型:尽管用电需求大幅上升(增长6.1%),但可再生能源增长迅速。“2025年第三季度,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增长46%,风能发电量同比增长11%。”这意味着太阳能、风能等非化石电源几乎覆盖了新增需求,因此化石燃料发电排放才得以保持平稳。然而,中国化工行业却出现排放增加的问题。包括塑料、化纤、乙烯等行业的产量大幅增长,从而使石油需求、油制品消费在除交通以外的部门增长了8%–10%。文章表示,如果这一情况持续,可能会抵消其他行业减排的努力。不仅如此,报告虽然称赞中国的碳排放进入“不增长”阶段具备象征意义,但中国在“碳强度”(编者注:碳强度是指每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排放峰值”方面仍然面临重大挑战。比如文章指出,中国的2021—25五年规划强调的碳强度下降目标为18%,但该机构估计,到2025年底预计只能实现约12%的降幅。而在排放峰值方面,报告表示中国虽承诺“2030年前”达到排放峰值,但尚未公布明确的峰值年份。最后,报告表示:“为了实现其2030年的主要气候承诺,即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65%的碳排放强度,中国需要在未来五年内减排约22%—24%。”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该机构认为中国的能源转型迫在眉睫,“清洁能源的增长率需要远高于中国在2035年承诺的每年新增200吉瓦风能和太阳能装机容量的最低水平——除非能源需求增长率出现急剧且意想不到的放缓。”三、中国记者董郁玉狱中荣获2025年国际新闻自由奖,保护记者委员会呼吁立即释放本月底,保护记者委员会 (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 CPJ) 将在纽约举行第35届年度国际新闻自由奖颁奖典礼,以表彰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自由捍卫者。今年共有五位获奖者,分别来自中国、厄瓜多尔、吉尔吉斯斯坦和突尼斯,“以及一位美国新闻自由的捍卫者”。其中,中国的获奖者是2022年以“间谍罪”被逮捕入狱的记者董郁玉。文章封面截图据悉,董郁玉是一名中国资深记者,曾任《光明日报》社评论部副主任。2022年,他与一名日本外交官共进午餐时被捕。2024年11月,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间谍罪”判处其七年有期徒刑,董郁玉于次月提出上诉。2025年11月,其上诉被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驳回,维持原判。保护记者委员会表示:他的文章被广泛认为倡导中国进步改革,包括支持法治和宪政民主。董先生也曾为《纽约时报》中文网站撰稿。董先生的入狱凸显了中国以间谍罪和危害国家安全罪名打压记者的趋势日益增长。11月13日,保护记者委员会在得知北京高院维持原判后,立刻发表了一篇声明,敦促中国当局立即释放董郁玉,并允许他与家人团聚。保护记者委员会亚太区主任易碧丽表示:“这是一个令人无法接受的决定。今天的裁决表明,中国决心不给董宇宇应有的公正”,“与外交官对话是记者的日常工作,而不是间谍活动。中国必须立即释放董宇宇,否则就是在向世界发出一个信号:其宣称的公开对话目标不过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