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问”正式上线,阿里要认真做一款AI应用了

Wait 5 sec.

文|邓咏仪 编辑|苏建勋 《智能涌现》获悉,11月17日,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千问”项目,千问APP公测版已上线。 阿里将此举视为“AI时代的未来之战”,要用最先进的模型,打造“会聊天能办事的个人AI助手”,战略目标是打造未来的AI生活入口。 这也是阿里全力进军AI To C市场,统一AI To C品牌的最新举措。 上周,阿里已经悄悄更新了对“千问”App的相关描述。在App Store,“千问”定位为“阿里最强大模型官方AI助手”,具备对话问答、智能写作以及多模态的全能相机功能。 △来源:App Store 据彭博社,这次的“千问”App更新,由阿里巴巴董事长兼CEO吴泳铭亲自带队,该项目集结了100多名工程师,在杭州总部两层专属办公区,已秘密研发数月。 市场对“千问”最关心的另一个功能,是即将上线的购物Agent。 阿里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逐步为千问增加Agentic AI(智能体)功能,支持在淘宝、天猫等平台上,用自然语言购物,比如直接跟AI说“帮我买个适合冬天穿的羽绒服”,AI会自动帮你搜索、比价、下单。 据《智能涌现》了解,千问App未来还将计划将地图、外卖、订票、办公、学习、购物、健康等各类生活场景接入千问APP,让其具备更强大的办事能力。 从产品矩阵来看,目前,阿里的AI To C布局,包含从千问这样的AI助手,到AI眼镜等硬件业务,这些业务线都由智能信息事业群总裁吴嘉统管。吴嘉在阿里工作15年,曾任淘宝用户事业部负责人,他在2024年11月回归智能信息事业群,专注AI To C方向的探索。 统一品牌,补齐C端影响力 推出“千问”App,这也普遍被认为是阿里全面对标ChatGPT,发力C端应用市场的决心。 在开源领域,Qwen已经是全球排名第一的模型系列。根据阿里官方数据,截至2024年9月,Qwen系列模型全球下载量已突破6亿次,衍生模型超过17万个,在HuggingFace社区2024年全球模型下载量中占比超30%。 阿里早在2023年4月就推出过原“通义”App,是第一批推出AI助手应用的国内大厂,比字节旗下的豆包早了约4个月,比在C端市场最早打响知名度的Kimi,也早了近半年。 不过,阿里在早期并没有投入太多到To C侧的AI 应用上。 一位前通义团队人士对36氪表示,早期的阿里云通义实验室,主要着力在基座大模型的训练和迭代,对To C App的运营相对“佛系”,更多的作用是“秀肌肉”——通过展示模型的各项功能来吸引用户,还凭借“全民舞王”、”兵马俑跳科目三”等内容策划一度出圈。 另一方面,阿里此前推出的模型和产品数量众多,记忆有一定难度。比如,阿里推出的大模型家族也叫“通义”,旗下还有众多子品牌,如大语言模型“通义千问”、视频模型“通义万相”、语音模型“通义百聆”等等。 阿里也在对体系内的To C产品进行归类、整合,以达到统一应用出口的目的。 比如,曾经的“通义听悟”就是一款独立产品,在2024年推出。现在,通义听悟的相关能力也已经被整合到“千问”App中。 AI产品做增长,更多靠模型能力提升 从通义到如今的千问,转变所体现的行业共识是:一款AI产品能获得多少C端用户,已经不能再依靠投流和运营,更多要借助底层模型的能力提升。 DeepSeek就是最好的案例。2025年春节,DeepSeek横空出世,没花一分钱广告费,在短短7天内就完成了1亿用户的疯狂增长,这也是因为模型能力断层领先,带来了更好的产品体验。 这也让各个厂商把焦点转向模型能力突破。比如,Anthropic在推出Claude 4.5,由于编程能力有大幅提升,迅速带动Anthropic的收入,从9月初的约50亿美元增长到10月中旬接近70亿美元,增幅约40%。 在DeepSeek带飞用户大盘后,大厂的另一个动作是,加速To C产品的投入和组织整合。 比如,今年2月,腾讯将QQ浏览器、搜狗输入法、ima等产品全部转入CSIG,与元宝形成四大产品矩阵;百度则将百度网盘从智能云调至移动生态事业群,与文小言统一管理。 《智能涌现》了解到,千问App的国际版正在同步研发中,希望借助Qwen模型在开发者圈的影响力,与ChatGPT在海外市场直接竞争。 在2025年,AI领域的一大主题是:中国的开源模型,进一步缩短了和世界顶尖闭源模型的差距,无论是性能还是价格上。 阿里无疑是这股力量的的主力军。从4月上线的Qwen 3,到9月云栖大会的“泄洪式发布”——推出了Qwen3-Max、Qwen3-Next及系列模型、千问编程模型Qwen3-Coder等等,进一步拓宽了阿里在开源社区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开发者社区。近期硅谷热议的一个趋势是,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基于Qwen来开发AI应用——这会成为阿里AI做国际化的难得机遇。 外部竞争依旧是激烈的,如今的ChatGPT,早已不局限于基座模型上领先。近期,OpenAI发布的新应用层出不穷,如浏览器ChatGPT Atlas、AI视频应用Sora等等,甚至开始接入电商,这都意味着AI To C领域的竞争再度提速。 今天,每一代模型所能领先的周期进一步缩短,某种程度上,模型已经是一家厂商最大的“产品”。阿里如今在To C App上整合品牌,也是适应这一趋势的选择——在模型急速换代的同时,如何能够更大范围地获取用户,迅速建立起商业闭环,这会是大厂AI竞赛的下一个赛点。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 扫码加入「智涌AI交流群」👇🏻 欢迎关注 欢迎交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能涌现”,作者:邓咏仪,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