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言論會讓中日關係「政冷經也冷」嗎?

Wait 5 sec.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進入本世紀以來,中國和日本的「蜜月期」已經結束,自那時起,形容這對東亞鄰居的關係,最常用的詞是「政(治)冷經(濟)熱」——用來形容中國和日本波折外交關係,以及急速膨脹的貿易規模。但本月因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的言論引發的紛爭,使得「政冷經熱」有可能轉變為「政經俱冷」的新局面。中國短短幾天之內,報復措施頻密:暫停日本水產進口,停止牛肉進口磋商,發佈旅遊和留學警告。這些頻繁的報復性反擊背後,對日本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如果中日進入「政經俱冷」的新局面,哪些產業最易受到衝擊?更重要的是,中國是否會進一步升級,像2010年釣魚島裝船事件後進行稀土禁運的打擊,甚至更進一步提高關稅和禁運其他上游原材料?這些問號都為中日經貿關係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借此機會,BBC中文梳理中日經貿關係的細節,以觀察這種經貿動蕩所帶來的影響和代價。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Play video, "中日關係趨緊: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論」引北京強烈反彈 日本外務省官員赴華磋商", 節目全長 3,3703:37音頻加註文字,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論」如何讓中日關係緊張升溫?中國:幾乎每天一個反制措施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言論後,中國幾乎以每天發佈一個反制措施:11月14日,中國外交部發佈領事提醒,建議中國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11月15日,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發佈赴日旅遊安全提示,多家國有和民營旅行社隨後下調、暫停赴日旅遊團組,由多家大型航司聯合實施免費退改,​實際效果短期顯著。路透社援引航空分析師稱,至少10家中國航空公司提供日本航線退改服務,估計約有50萬張機票已被取消,部分航線退改率超八成,短期赴日遊客人數驟降。​11月16日,教育部發佈「留學預警」,呼籲赴日留學人員謹慎決策,明確指出「在日留學體驗變差風險上升」。​一些中國高校臨時調整招生宣傳策略和赴中推廣活動。​Skip 熱讀 and continue reading熱讀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論」引發中國全力反制 國際社會有何反應30多歲時做這些事,會讓你在70歲後更加健康美國據傳提出28點俄烏和平計劃 包括烏克蘭永不加入北約及俄羅斯重返G7台灣金馬獎: 中國明星范冰冰的福地還是禁地? 大熱《地母》能助「范爺」回歸嗎?End of 熱讀11月18日,中國海關總署再次暫停進口全部日本水產品,連同先前實施的福島及相關都縣出口禁令,進一步封鎖日本水產品對華出口。​值得注意的是,禁令以「食品安全和核污水監測」為表面理由,中國外交部同時點名高市言論為觸發節點,強調「當前形勢下即使日本水產品對華出口也無人問津」。​除海產品禁令外,中國外交部同步暫停原擬恢復日本牛肉對華出口的相關磋商。​牛肉出口自2001年因瘋牛病就已中斷,日本政府近年持續推動恢復,受此次事件影響,談判進程再次停滯,被視為對高市言論的配套反制。圖像來源,Getty Images圖像加註文字,在東京淺草寺觀光和拍照的中國遊客經貿痛點:旅遊業和農副業旅遊業是日本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遊客是其中最大的群體——旅遊業約佔日本GDP的7%。中國遊客在2025年前9個月佔所有訪日遊客的23%,排名第一。中國遊客的購買力也高,中國遊客人均消費27.7萬日元(約1.25萬元人民幣),是各國訪日遊客平均水平22.7萬日元(1.03萬元人民幣)的122%。野村綜合研究所的一份報告測算,如果中國遊客抵制持續一年,日本可能損失1.8至2.2萬億日元(約140億美元),相當於日本GDP的0.36%左右。這表明中國的反制經過精心計算,意在精準打擊日本經濟復蘇的痛點旅遊業。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國發佈的旅行警告,而非禁令,中國赴日旅行會受到影響,但不會直接歸零。穆迪分析公司經濟學家安格里克(Stefan Angrick)表示,中國遊客人數的急劇下降對日本經濟將是「刺痛性打擊」,「並非災難性的」,但對於一個已經在努力尋找增長動力的經濟體來說,這是一個「不受歡迎的拖累」。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Play video, "中日磋商無果 外交風暴持續", 節目全長 4,5904:59音頻加註文字,中日民眾如何解讀這場外交風波?另外兩條反擊措施則都是關於農副業——水產品和牛肉。因為福島核污水排海計劃,2023年8月中國全面禁止進口日本水產品,而此前一年(2022 年)日本對華出口海產品為871億日元(39億元人民幣),佔全部出口水產品的22.5%。此後兩年,都處於冰封期,直到今年才開始解凍;11月7日,日本農林水產大臣鈴木憲和公開表示,因中國禁運而中斷的水產品「已經重新開始出貨」,但就在同一天,高市早苗的發言引發中方反對,僅僅11天後,中國再次事實上禁運日本水產。另一個更為漫長的談判則是牛肉。2001年日本爆發瘋牛病後,中國暫停進口日本牛肉,其後經歷超過20年的漫長談判。2019年兩國一度簽署動物衛生檢疫協定,但因為新冠疫情等因素未進一步推進,直到今年7月,日方宣佈中方關於日本牛肉的動物衛生檢疫協定「正式生效」,這被視為日本牛肉重啓對華出口的「重大前提」。結果在11月漫長的談判再經歷波折,磋商再次中斷。而對日本而言,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牛肉進口國,日本在20年間未能染指。值得注意的是, 日本農業協同組合(JA,簡稱「農協」)是自民黨最核心的傳統票倉和政治資金來源,其中日本海產品出口集中在北海道(扇貝)、東北地區(鮭魚、鱈魚)等自民黨傳統農村選區;牛肉生產同樣集中在九州、東北等地方票倉。因此,這兩項反制措施,類似中美貿易戰中對美大豆禁運——都是利用農產品貿易的政治敏感性,對執政黨的農村選民基礎施加壓力,試圖迫使對方在外交政策上讓步。圖像來源,Getty Images圖像加註文字,2012 年日本將「釣魚島」國有化的事件引發中國抗議,憤怒的人群在各大城市走上街頭。圖為深圳的抗議人群。信號烈度:遠超2012年釣魚島事件作為中日關係惡化的連帶損失,日本民間非營利組織「言論NPO」原定於11月22至24日在北京舉行的第21屆東京-北京論壇延期舉行。自2005年起每年舉辦,匯聚中日兩國政治、經濟和學術界人士。即使在2020年疫情期間,論壇也改為線上舉行,從未完全取消。上一次延期發生在2013年(釣魚島「國有化」事件次年)。「言論NPO」代表工藤泰志在東京千代田區召開記者會,明確表示:「深切感受到中方態度的嚴厲」,而且「這次傳遞了遠超釣魚島問題的強烈信號」花旗集團(Citigroup)分析師阪上凌太(Ryota Sakagami)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他向媒體Asia Times表示,如果此次中國遊客減少的程度與2012年相當,但對日本經濟和企業盈利的影響程度要比當年大得多。在此氛圍之下,在中國也有不少聲音認為,應該使用「稀土」這一有力武器。僅僅一個月前,在與美國進行貿易談判期間,中國威脅對美國進行稀土禁運。而在更早的 2010 年,發生了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撞船事件後,中國對日本實施了事實上的稀土出口限制,實際操作中,通過海關「延遲通關」、加強檢驗檢疫等技術性手段,事實上停止了對日稀土出口約兩個月,當時日本90% 的稀土進口自中國。那次時間之後,日本政府開啟稀土進口多元化戰略,與澳大利亞、越南、蒙古等國簽署稀土合作協定。目前,日本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度從2010年的90%降至目前的60%。路透社的報道指出,日本已大幅降低對華依賴,再次禁運的效果將遠不如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