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产品经理也可以有“商业思维”

Wait 5 sec.

在传统认知中,财务产品经理往往被视为“数字的守门人”,专注于报表、预算与合规。但在数字化转型与精益运营的浪潮下,财务角色正悄然发生变化——他们不再只是成本控制者,更是商业价值的发现者与推动者。一、财务产品商业思维的底层逻辑 ——“价值 = 收益 – 成本 – 风险”大多企业财务产品或财务部门都是成本中心而非利润中心,那财务产品是否有其商业价值呢,作为财务产品经理应该有商业思维么?答案当然是“有”。我们可以围绕这样一个公式展开说说:商业价值 =(直接收益 + 间接收益)-(显性成本 + 隐性成本)-(风险发生概率 × 风险损失)。1. 收益 = 直接收益 + 间接收益1)很多财务产品是 “纯成本项”(只花钱不赚钱),但通过 “商业化功能设计”,可让其产生收入,典型方向有 2 个:①内部收费(对子公司 / 业务线收费)【举例】集团型企业的 “财务共享中心系统”,按 “子公司使用次数” 或 “处理单据量” 收费(如每处理 1 笔单据收 5 元),每年为集团创造XX 万收入,覆盖部分系统维护成本;②对外输出(作为 SaaS 产品对外售卖)【举例】某制造企业自研的 “业财一体化成本系统”,因适配制造业场景的功能很成熟,将其包装为 “SaaS 产品”,卖给同行业中小企业,每年新增XX 万收入,成为公司新的利润点。2)收益不一定是直接创造收入,也可以是节省成本或映射业务部门的收益。有看得见的“直接收益”(如人工成本降低),也有 “间接收益”(如资金周转率提升、业务增长的支撑等)【举例】某制造企业的 “业财一体化成本系统”直接收益:成本核算周期从5天缩短到1天,财务人工成本年节约xx万;间接收益:实时成本数据帮助生产部门优化物料消耗,年减少原材料浪费xx万;准确的成本数据支撑定价决策,某产品定价提升5%,年增收xx万。2. 成本 = 显性成本 + 隐性成本需要计算从开发阶段的显性成本”(如研发人力),到 “上线后的隐性成本”(如维护、培训、数据迁移)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举例】3. 风险 = 风险发生概率 × 风险损失财务产品的核心价值之一是 “控风险”,风险需要量化,可以更好地让管理层判断 “是否值得投入成本防控”。【举例】二、可执行的商业思维光有理论不够,需用工具将商业思维转化为 “可执行的动作”。以下推荐几种常见工具:1. 工具 1:“商业价值评估矩阵”—— 快速判断需求是否值得做适合场景:面对多个需求,快速筛选出 “高价值、低成本” 的需求。矩阵维度:根据 “商业价值”,及“全生命周期成本”,将需求归为 4 类:PS:高级产品经理及管理者,需要 “站在公司视角” 规划财务产品矩阵,而非 “被动响应需求”。2. 工具 2:“ROI 动态测算表”—— 跟踪产品全生命周期价值适合场景:需求上线后,持续跟踪 “商业价值” 是否符合预期,及时调整迭代方向。3. 工具 3:“战略对齐度评分卡”—— 确保产品不偏离公司目标适合场景:公司有明确的长期战略,判断财务产品需求是否与战略契合。【举例】4. 工具 4:“业务价值联动图”—— 让财务产品支撑业务增长适合场景:向业务部门解释 “财务产品为什么对他们有价值”,提升业务部门的配合意愿。【举例】以 “客户回款跟踪模块” 为例,业务价值联动图:①对业务:财务产品功能(应收账款跟踪模块)→ 自动同步订单/发票/付款数据+超期预警 → 销售团队:减少X回款跟踪时间,聚焦新客户开发 → 业务增长:新客户签约率提升X%,年增收X万;②对财务:应收账款回收周期缩短X天 → 资金周转提升 → 公司可减少X万贷款,年节约利息X万;③对管理层:实时查看回款数据 → 精准调整销售策略 → 高风险客户管控加强,坏账率下降X,年减少损失X万;PS:高级产品经理及管理者,需要 “跳出财务产品本身”,用财务专业 + 产品能力参与公司级决策5. 工具 5:“商业价值仪表盘”—— 向管理层汇报时 “用数据说话”适合场景:季度 / 年度汇报时,向管理层展示财务产品的 “实际贡献”,而非 “做了多少功能”。【举例】PS:高级产品经理及管理者,从 “自己做事” 到 “带团队创造价值”—— 搭建 “商业思维导向的团队”,团队汇报的价值也是自己价值的体现。三、总结财务产品经理的商业思维,是 “用财务专业能力,把产品功能转化为公司的商业价值”,既能用产品解决财务问题,又能用商业思维支撑公司决策,最终让财务产品从 “后台工具”,成为 “公司降本增效、支撑增长的核心引擎”。本文由 @产品 古德耐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