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迪:下山路上,如何向对手学习

Wait 5 sec.

文 | 新立场pro电动两轮车行业正经历一场无声却深刻的结构性变革。高端市场的竞争焦点,已从续航、速度等基础性能参数,逐步转向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与生态化体验的系统构建。作为长期占据销量榜首的雅迪,此时正站在战略转型的十字路口:向上,需突破九号以智能化与文化认同构建起的品牌护城河;向下,则面临小牛借助“普惠智能”策略加速蚕食大众市场的现实。雅迪所面临的,已不仅是单一产品迭代的任务,更是一场关乎未来路径的战略重塑。2018年,雅迪推出“冠能”系列,以“一次充电,超200公里”的长续航能力切中当时普遍存在的续航焦虑,赢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小牛与九号开始定义自己的高端市场的竞争维度——小牛N-GT搭载的GPS防盗系统和九号E200P实现的OTA在线升级,标志着电动两轮车的高端话语权正从“续航能力”向“智能体验”迁移。可以说,当雅迪仍在强化硬件性能赛道之时,竞争对手已率先完成了从参数叙事到体验叙事的转变。据艾瑞咨询最新报告,在7000元以上高端电动两轮车市场,九号公司占据51.7%的份额,小牛电动则以43.8%的占有率紧随其后,两者共同垄断超过95%的市场。雅迪在这一细分领域表现黯淡,其高端产品虽在续航上表现出色,却未能清晰回应“为什么必须是雅迪”这一品牌命题。与此同时,大众市场的竞争逻辑也在悄然生变,“性价比”正在从参数对比走向体验衡量。小牛凭借“智能标配+内容运营”策略,年销量突破260万辆,通过构建高粘性的硬件体验与用户社区,实现了从产品到生态的闭环运营。但雅迪高度纵向整合的供应链体系意味着,其任何技术迭代都会受制于“规模不经济”的创新困境。统一硬件接口与低代码生态本应加速智能技术普及,却因庞大的存量产品矩阵和渠道惯性,陷入“船大难掉头”的转型困局。2024年销量同比下滑21%的现实,无疑为雅迪敲响了警钟——再坚固的规模壁垒,也难以抵御用户体验升级的时代洪流。向更敏捷、更懂用户的竞争对手学习,已成为雅迪不容回避的战略抉择。01、高端突围,考验的不仅是续航“高端电动两轮车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面对这一命题,九号与小牛的答案清晰聚焦于“智能体验”与“文化认同”,而雅迪仍尚未完全跳出以硬件思维定义产品的路径。对于当前高端两轮电动车的潜在购买用户而言,他们购买的不仅是一台交通工具,也是一种圈层身份与“社交货币”。例如小红书平台上,小牛NXT Ultra的“机能风改装”话题热度持续攀升;九号与泡泡玛特联名车型在二手市场溢价超过两倍,显示出品牌与用户之间强烈的情感联结。凭借“智能科技+改装文化”双轮驱动,九号与小牛近乎定义了高端市场。雅迪并非没有高端化尝试。旗下VFLY品牌推出的G100MAX车型定价近两万元。然而据《第一财经》2022年调研,该车型在当时被部分用户评价为“高价低配”:同等价位下,小牛NXT Ultra已配备21700圆柱电芯与赛道级避震系统,而VFLY的智能功能仍主要依赖基础APP连接。至2024年,雅迪高端产品仍延续“长续航+性价比”的传统叙述。例如冠能探索X7以“400公里续航+1.5万元起”作为核心卖点,而同期九号机械师Max则凭借“智能坐垫感应+自动光感大灯”等细腻体验创新,成为社交平台热议的爆款。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绝非屏幕尺寸的增大或APP功能的堆砌,而是贯穿传感器、控制器、云端服务的全栈能力构建。雅迪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其庞大体量在享受规模红利的同时,决定了雅迪的战略转身不得不牺牲部分速度与敏捷性。2024年,雅迪销量达1302万辆,相当于九号与小牛销量总和的3.7倍。如此规模的产销体系,使得任何激进转型都可能带来供应链波动风险。因此,其高端化路径一度被简化为“更长续航+更高定价”,而在“智能”这一真正的高附加值战场上,步伐仍显滞后。重启高端化,雅迪首先需在研发层面补齐。2019–2022年,雅迪研发投入分别为3.86亿元、6.05亿元、10.33亿元和11.06亿元,占营收比例维持在3.13%-3.56%之间。相比之下,同一时期九号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始终高于5.5%。其次,则应从座舱芯片、感知硬件、开发生态等关键节点重新构建用户体验。以小牛NXT Ultra为例,该车在两万元价位实现了“两轮车座舱手机化”,通过3.5英寸TFT屏+旋钮交互整合导航、音乐、驾驶模式切换等功能,并搭载77GHz雷达支持汽车级智能感应。这种围绕用户场景的深度融合,才是智能高端的真正壁垒。雅迪也可引入高性能座舱芯片如8155P级SoC,实现多任务分屏交互、实时导航与多媒体同步运行,并通过统一CAN总线协议将核心部件数据全面上云。配合低代码开发平台,用户可自定义功能组合,开发者亦可像开发小程序一样发布灯语、动力曲线等个性化方案——芯片是底层支撑,开放生态则提供持续进化的体验源泉。在《新立场》看来,雅迪如果能将“可进化的体验”作为智能转型的核心,那么其在高端市场夺回话语权也并非不可能。02、下沉市场,既拼智能也拼服务1962年,沃尔玛开出首家门店之前,山姆·沃尔顿已在阿肯色州拥有15家杂货店,年营业额达140万美元。然而他却频频造访规模远小于自己的折扣店,默默“取经”。例如,吉伯折扣店虽陈设简陋、毛利率极低,却凭借“高堆货、低售价”的策略,实现了惊人的周转效率。山姆通过细致观察,将对方的商品陈列、定价策略与客流动线一一记录下来,回到阿肯色州迅速复刻实践,最终将沃尔玛的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压缩到21天。他深入考察区域批发商(包括班·富兰克林体系的连锁门店),借鉴其“整车采购、极致毛利”打法,将进货毛利率从约20%压降至12%-13%,为日后“天天平价”战略打下基础。此外,自1970年代起,沃尔玛要求所有高管出差后必须提交《差旅报告》,详列所学所获,这一制度后被纳入公司管理手册,至今仍被遵循。这种“善于向小者学习”的思维模式,恰恰值得雅迪在推进“智能普惠”战略中参考。通过系统吸收行业已验证的成功经验,企业能够显著降低试错成本与时间损耗,实现能力跨越。2023年,小牛电动将NFC解锁、OTA远程升级、北斗防盗等原属高端的智能功能,成功下放至2000元价位段的UQi+车型,使低线市场用户同样享受到便捷的数字车联体验。而同期同价位的传统车型,多数仍停留在机械钥匙时代。雅迪完全可凭借其强大的规模优势,对旗舰级智能配置进行“模块化解构”,在严格控制BOM成本的前提下,推动智能功能广泛普及。根据《2024年中国北斗/GNSS射频模组价格监测报告》,主流双模射频模组当前市场报价约为55-70元/套,百万级订单可谈判至45元以内。此外,依托年销量1300万辆的规模,雅迪对上游芯片及传感器厂商的议价能力远胜中小品牌,能够将智能硬件的边际成本压缩至可大规模推广的水平。智能普惠并非单一的产品策略,更是一套贯穿研发、运营与用户服务的系统生态。小牛电动与巨懂车合作,探索出了“短视频种草-直播转化-搜索复购”的模式,形成了线上线下联动的协同网络。九号官方也通过组织“九友会”等活动运营,增强用户归属感和品牌认同。与此同时,“牛油社区”作为用户内容与互动核心阵地,不断沉淀骑行路线分享、改装方案与骑行故事,构建高粘性的社区文化。配合“能量商城”中骑行数据兑换礼品等机制,小牛进一步巩固了用户忠诚与活跃度。反观雅迪,“冠能星球”目前仍以传统积分兑换服务为主,社区互动与用户共创声量相对有限。若能引入改装文化社群、在线保养预约、本地服务接入等功能,构建与用户更深层次的连接,或将在下沉市场显著提升复购与粘性。小牛与九号这套经过市场验证的“智能标配+社区运营”模式,对雅迪而言具备较高的参考价值,此类成熟路径可大幅节省雅迪自身试错成本与开发周期。更为关键的是,雅迪强大的供应链议价能力,在推进智能功能下放与生态构建时,或可实现更低的边际成本与更快的推广速度,这或许正是其区别于新势力品牌、实现差异化超车的关键优势。03、写在最后海外市场或许能为雅迪提供战略缓冲带。2024年其海外收入同比增长20%,印尼工厂二期追加投资1亿美元,年产能规划达50万台。与国内“价格-智能”双重竞争不同,东南亚市场仍处于“油换电”的增量阶段。雅迪将石墨烯增程系统应用于当地“Gesits”联名车型,售价约4200元人民币,上市三个月即获得印尼电动摩托车市场25%份额。不过由于越南VinFast等本土企业正通过补贴政策和关税壁垒加强防御,未来这一窗口期会逐渐收窄,因此,雅迪的二次增长还得靠产品说话。如今,技术普惠已成为智能硬件市场的大势所趋,至少智能手机行业已经验证了“旗舰配置大众化”的路径:以曲面屏、百瓦快充为例,这些曾专属于高端机型的配置,如今全面渗透至中端乃至千元价位段。电动两轮车行业也正遵循类似发展轨迹。对雅迪而言,这一过程中的“下山”不是意味放弃高端,而是以高端利润反哺普惠研发,再通过普惠规模支撑高端迭代。这就好比特斯拉通过Model S建立品牌形象,借Model 3占领大众市场,最终用Model Y利润推动了Cybertruck创新。在技术普惠与区域壁垒并存的关键阶段,雅迪若想真正“离开半山腰”,那么其在高端市场树立品牌旗帜的同时,在大众市场筑牢体验基石无疑也成了一门必修课。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