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周刊导播|能源转型关键期、马来西亚拥抱中资、重疾险何以不理赔,那些转型时期的待解难题

Wait 5 sec.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十五五”时期作为中国“碳达峰”目标的最后五年还有多少任务待完成?;2025年上半年中国获批投资马来西亚同比增长138.76%;2024年中国人身险公司赔付率中位数为何仅有40.3%?播音|财新 杨律文稿|杨律 陈正雅音频剪辑|王学武回看过去十年,中国制造业及能源业都新上了一个大台阶。“十三五”以来,中国政府在规划制造业发展上抓住了机遇,超前且坚定地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并在“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等领域培育出了规模经济,CCS(碳捕集与封存)、绿氢乃至热泵等新型低碳技术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供应系统和清洁发电体系,带领制造业登上领跑位置。而“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最后五年。这五年承上启下,作为全球能源消费与制造大国,中国能源系统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机遇何在?————————————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能源转型关键期》,让我们先来看看,在过去十年中,中国能源结构的变化路径。煤炭消费产能增减与何时达峰是市场焦点,也是能源结构调整中的不确定性因素。2024年,煤电行业碳排放量约45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仍高达约42%。煤炭长期是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压舱石”。博众智合能源转型中国区总裁涂建军指出,中国煤炭资源丰富,在不充分考虑外部性的前提下成本相对较低,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能源消费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角色会从“主体能源”加速转向承担电力系统调峰、容量保障以及极端情况下的能源安全保障等任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煤炭产量达47.8亿吨,同比增长1.2%,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电力、钢铁、建材、化工仍是四大主要耗煤行业,其中电力用煤占比四年间仍在五六成。工业用煤已进入下降通道,煤炭消费何时达峰主要取决于电力需求。不过,涂建军认为,“十五五”时期,中国发电用煤可能小幅波动或阶段性上行;但考虑到新能源替代加速、能效水平提升,煤炭消费总量有望进入平台或下行通道——但这也取决于系统灵活性资源部署和市场机制改革的推动进展。……《一次失败的混改》2025年8月,三场同根同源的仲裁同时在北京开庭,把十年前“世纪大混改”的烂账重新翻上台面,掀开了中信国安集团有限公司与当年参与混改的民营股东之间多笔资金往来的一团乱麻。中信国安原本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金融控股混业集团之一的中信集团全资子公司,前身是北京国安宾馆。2014年,中信国安以80亿元引入五家民企,完成“世纪大混改”。但混改后不久,五家民营股东中的两家就提出异议,并迅速被中信国安的关联企业承接了相应股权;剩下三家中的两家,也在一年内进行了股权转让。2018年6月审计署发布报告直接批评中信集团,指出此次混改存在种种问题。但当时这列混改的列车已经在混乱中出发,在一片轰隆声中,向着未知的方向飞驰,并没有刹车。2024年,昔日混改主角李士林去世,留下“虚假出资、自我收购、债台高筑”的烂尾局。事后看,五家民营企业合计80亿元的注资,基本是中信国安主导的资金流进流出,中信国安自有资本实际长期缺失,现金流依赖于高息融资滚动的野蛮扩张,最终导致中信国安债台高筑、加速了走向崩塌的结局。……此外,本期《财新周刊》还有关于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出、法国政府再折戟等内容。在下方的链接中,也可以找到过往所有《财新周刊》文章。升级订阅财新通,你不仅可以读到上述精彩报道全文,还可畅览财新全部文章。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