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其定义、发展历程到实际应用技巧,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用的建议,详细解读了如何在设计中融入情感元素,从而让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过去十几年,数字产品的核心目标是“让用户顺利完成任务”,尤其在B端——能用、稳定、无障碍是底线。但今天,无论是企业级SaaS平台,还是日常使用的社交、购物、娱乐App,用户都有更多选择。功能差不多时,情感体验成为决胜点,C端用户希望“用得开心”,哪怕是等个加载条,也能被一个有趣的动画逗笑;B端用户希望“用得舒服”,哪怕是在处理枯燥的报表,也能感受到界面的友好和细节的贴心,下面我们就来拆解一下情感化设计的全流程。01 什么是情感化设计情感化设计(Emotional Design)是一种设计理念,强调通过设计激发用户积极的情感反应,从而提升产品服务吸引力、用户满意度和用户忠诚度,它超越了传统的功能性、可用性设计,将情感链接视为设计的核心目标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人们不仅在使用产品的功能,更在与产品建立情感关系,这种情感体验会深刻影响用户对产品的感知、决策和长期使用意愿。情感化设计(Emotional Design)的核心,不是让界面更漂亮,而是让用户在使用时产生正向情绪。 它基于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提出的“三层情感模型”:1. 本能层(Visceral)关注第一眼的视觉和感官吸引。C端例子:美团外卖的橙黄色调让人联想到食物的温暖;B端例子:Notion的低饱和色系降低信息压迫感。2. 行为层(Behavioral)关注操作是否顺畅、有无即时反馈。C端例子:淘宝购物车的动效反馈;B端例子:360安全卫士木马查杀的流畅动画和即时反馈。3. 反思层(Reflective)关注使用后的回忆和品牌好感。C端例子:网易云音乐的年度听歌报告;B端例子:Slack年度感谢动画,让团队用户感到被重视。02 UI情感化设计发展历程UI情感化设计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从技术导向到用户中心再到情感连接的演进过程。现代UI设计不仅关注功能的实现和使用的效率,更注重创造愉悦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情感连接。1、功能导向阶段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UI设计主要关注功能实现和可用性,界面设计以技术为中心,用户需要适应复杂的系统操作。2、用户体验兴起随着图形界面技术的发展,设计师开始关注用户的使用体验,可用性工程成为设计重点,界面开始变得更加直观和易用。3、情感化设计阶段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发展,UI设计开始关注用户的情感需求,情感化设计成为提升用户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的关键因素。03为什么要做情感化设计?我们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人的设计,而人类拥有情感,这是进化、生理机制、社会互动共同的结果;人的大脑中有专门负责处理情感信号的区域,如:杏仁核、前额叶皮层等,当有潜在威胁时,杏仁核会快速响应,触发恐惧反应。前额叶皮层位于额叶前部,是大脑高级功能核心区,分背侧、腹内侧和眶额等子区,与杏仁核、海马体等广泛连接,负责决策、规划等高级认知,调控情感、社会行为,还参与运动协调,其损伤可能引发认知障碍、情绪问题等,菲尼亚斯・盖奇案例印证了其对人格和行为的重要性。海马体位于大脑颞叶内侧,左右各一,形状类似海马,它是边缘系统核心结构,与记忆形成密切相关,尤其负责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同时参与空间导航,与前额叶皮层等有广泛连接,损伤会导致顺行性遗忘,如无法记住新事物。岛叶藏于大脑外侧沟深处,被额叶、顶叶和颞叶覆盖,呈三角形;属边缘系统,与情绪、内脏感觉(如饥饿、疼痛)相关,还参与味觉处理、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其功能异常可能关联焦虑、成瘾等问题。还有神经介质(如多巴胺、血清素)的分泌,可以起到很好的情绪调节作用,当多巴胺升高时,人们的愉悦感会不自然的自动提高。人类的决策很大程度上是情绪驱动的,品牌和IP之所以重要,因为它们能够与用户建立连接和身份认同,所以现在很多的大厂也在挖空心思的给产品制造情绪。恰当好处的情感化设计,能触发用户更好的沿着产品设计者的思路去行动,从而达到用户、产品双方的共赢。04 情感化设计的三大核心要素1、视觉设计:通过美学激发情感(1) 色彩与情感:色彩不仅有视觉冲击力,也能激发特定情感;例如,蓝色传达冷静、信任,红色传递热情和紧迫感,黄色传递活力和温暖等。(2) 排版与布局:文字的间距、行高、字体的选择、布局的紧密度等会影响用户的情感感受;例如,简洁和对称的设计让人觉得舒服、平静,杂乱和复杂的设计可能让人感到焦虑。(3) 动画与过渡效果:小细节的动画和过渡能让用户在操作中感到愉悦和顺畅,减少焦虑感,提高可接受性。2、交互设计:通过细节提升用户体验(1) 微交互的情感反馈:点击按钮后反馈的动画,鼠标悬停时的变化,加载动画的设计,都会让用户感受到设计师的用心和关怀,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2)个性化与人性化设计:通过用户行为进行个性化推荐,给用户量身定制的交互方式等,这样的设计让用户感到特别被理解。3、内容与语言:通过语调传递情感(1)语气和语言的选择:设计中的文案非常重要,幽默、亲切、专业或正式的语言都能影响用户的情感反应。比如用俏皮的文案“已经等了 5 分钟的你,真是太棒了”能增加用户的好感。(2)引导与鼓励的语气:用户在使用产品时,遇到错误时的提示语、成功完成时的提示语、以及界面中的提示信息都能通过语气的变化让用户感到被关怀和鼓励。05 情感化设计的作用一个成功的、具有高粘性的APP,往往是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三个层次协同作用的结果:用高颜值吸引用户(本能层),用流畅好用的功能留住用户(行为层),最后用深刻的情感和意义使用户成为品牌的忠实拥护者(反思层),情感化设计就是将冷冰冰的代码和功能,转化为有温度、懂人心的体验艺术。2025年春节淘宝互动设计精彩绝伦,画面很有趣、接地气,大大增加了用户的粘性,提升了淘宝的品牌形象,让用户在抢了红包的同时还大饱了眼福,据报道,听说这场互动设计中,引来了全球2.5亿人的参与,有趣的游戏互动设计,让活动像滚雪球一样,一传十十传百被广泛推广开来,淘宝真不愧是玩转情感化设计的人生赢家。情感化设计对C端和B端产品均有重要影响,但因两者用户需求、使用场景的差异,影响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具体如下:1、对C端产品的影响:拉近与用户的距离,提升用户粘性C端产品面向个人用户,用户更关注“体验感受”,情感化设计的核心是通过细节传递温度,降低用户心理防线,从而提升用户好感度和留存率。降低使用门槛:通过拟人化图标和交互(如APP加载时的趣味动画、错误提示时的安抚文案),减少用户操作失误时的挫败感,让复杂功能更易被接受。强化用户认同:通过视觉风格(如年轻化的配色、符合目标人群审美的图标)、场景化设计(如节日主题皮肤、个性化问候),契合用户的情感偏好,让用户产生“产品懂我”的共鸣,进而提升使用频率。促进转化与传播:情感化细节能激发用户分享欲,例如社交APP的“走心”文案、购物APP的“暖心”售后提示,既可能推动用户完成购买,也可能因好感度促使用户向他人推荐。2、对B端产品的影响:提升效率与协作体验,降低沟通成本B端产品面向企业/组织用户,核心需求是“解决业务问题、提升工作效率”,情感化设计需在“专业性”基础上,通过优化体验减少用户的工作疲惫感,间接提升业务价值。2.1 缓解工作压力:B端用户常需处理复杂任务(如数据分析、流程审批),情感化设计可通过简洁的界面逻辑、清晰的状态反馈(如任务完成时的轻量提示、流程卡点的智能引导),减少用户的操作焦虑,让工作流程更顺畅。2.2 增强团队协作体验:在协作类B端产品中(如项目管理工具),通过情感化细节(如成员任务完成的正向激励、团队进度的可视化庆祝),可弱化“工具的冰冷感”,提升团队成员的参与感和配合度。2.3 提升产品接受度:B端产品往往需要员工长期使用,甚至涉及培训成本,若设计中融入人性化细节(如新手引导的分步动画、功能说明的通俗化表达),能降低员工的抵触心理,加快产品在企业内部的落地和使用效率。06 如何在实际设计中运用情感化设计?当然除了以上这些,可能还有更多我们没有发现的情感满足方式,通过用户调研和数据分析,了解用户的心理需求,定期收集用户反馈,调整设计中的情感体验,因为情感化设计是动态的,随着产品和用户的变化,情感设计也需要不断迭代优化。总结:作为一个十几年的设计从业者,一直都很享受欣赏自己看到的每一个有趣的设计,每每看到走心的设计都会忍不住的微微一笑,也一度理解情感化设计就是画一些有趣的图标,做走心的动效、绘制精美的插画,这样理解没错。可是这也未免有点太狭隘了,这还只是停留在视觉层面,情感化设计的维度还有交互、功能、文案等诸多方面,当知道它的广度后,发现要设计好一个产品,需要考虑的维度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真的需要多方的协作才能做好,同时也更加理解产品经理这个岗位角色,理解了,沟通也就更顺畅了。通过本次情感化设计的探索,又发现了更多的美好,所有的输出都是为成长铺路的,打开空杯的心态,我们往往会收获更多!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姝斐suphie】,微信公众号:【姝斐】,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