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命名不仅是营销策略,更是品牌心智的塑造工具。本文深度解析小米跳过“16”直接命名“17”的背后逻辑,从用户认知、竞品对位到品牌节奏,揭示数字背后的战略考量。小米要发布新手机了,不过这次它推出的不是小米 16,而是直接带来了小米 17 系列。官方将其定义为“高端化五年蜕变之作”,包括标准版、Pro 和Pro Max三款旗舰机型,并宣称全系产品力跨代升级。消息发布后,一个引人关注的的问题是,小米为何跳过了16,从 15 直奔 17?表面看,只是一个数字的变化,但我认为这个变化并不简单,这个举动背后是一场对消费者心理的精准拿捏。01 锚定效应,对标iPhone17在《思考,快与慢》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提出了一个经典实验:让参与者估算联合国中非洲国家的比例。实验前,研究人员先转动一个写有随机数字的轮盘。当轮盘停在 10 时,受试者的估算值明显偏低;当轮盘停在 65 时,估算值就显著偏高。虽然轮盘数字与事实毫无关系,但它却成了人们心中的锚,影响了判断。这就是锚定效应。简单来说,当一个人无法直接判断事物的真实价值时,就会寻找一个参照物,把它当作内心的锚,从而做出相对合理的判断。传统零售中,一个孤零零的商品很容易让人感到无所适从,而一旦旁边有了对比价格,消费者就会觉得某个价格划算还是不划算。小米跳过16直接发布17,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在旗舰手机市场,当小米17这个名字出现时,消费者心中最直接、最相关的参照物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同年发布的iPhone 17。这一操作,小米成功地将自己的价值锚点与iPhone放在了同一个水平线上。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即便理智上知道小米和苹果在品牌价值、生态系统上仍有差距,但在潜意识层面,这种数字上的对等极大地缩小了二者的心理距离。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也解释说,跳过16正是为了实现与iPhone 17系列同代同级的对标。早些年,小米被称为吊丝机,经常被用iPhone的看不起,现在至少在数字上,iPhone用户不能再看不起小米了。02 框架效应,换个说法,改变认知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是这样的:一个村庄即将爆发一场将波及600人的瘟疫,现在有两个应对方案。第一种说法(积极框架):方案A:可以救活200人。方案B:有1/3的概率救活所有人,2/3的概率一个人也救不活。第二种说法(消极框架):方案C:会导致400人死亡。方案D:有1/3的概率无人死亡,2/3的概率所有人都将死亡。实验结果显示,在第一种说法下,绝大多数人选择了确定性的方案A;而在第二种说法下,绝大多数人却转向了赌一把的方案D。尽管A和C、B和D的结果完全一样,但仅仅因为描述方式的不同(救活 vs 病死),人们的选择就发生了巨大逆转。这就是框架效应:通过改变描述的框架,可以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感知和决策。回到小米问题,小米 16 变成了小米 17,本质上,硬件配置并没有因为这个数字而改变。芯片、镜头、屏幕的参数早已确定。但一旦数字发生了跳跃,消费者的大脑就会在潜意识里形成一个新的框架:这不是小米 16,而是小米 17。在这个框架中,用户会自然地将它与市面上的 17(当然是iPhone17)进行联想,从而觉得小米和苹果是同一档次的竞争者。因此,虽然16与17只是数字的差别,但在心理上,消费者会被重新框定,对它的价值判断也随之提升。这就是框架效应的力量:不是现实改变了,而是认知的框架被改写了。03 损失厌恶,规避落后感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对损失的敏感度远高于对收益的敏感度。这就是著名的损失厌恶。在《对抗焦虑,接纳自己》一书中,一位女士说她总是惴惴不安地以为,如果不去购物,她就会错失一些东西。“我总是觉得,好像每个人都在买东西,只有我例外,”她说,“所以,商场每次搞特卖活动我都会特别焦虑,总觉得如果不去看看就会错过好价格,然后心情就会变糟。而且,我总是惦记着那些打折的衣服。那些特别适合我身材的衣服,可能很快就被别人买走了,所以我必须马上出发。再不动身,我就要被这种焦虑逼疯了。”这种担心错过的心态,本质上就是损失厌恶在日常消费中的体现。在过去几年,由于发布时间窗口的差异,小米的数字系列在代际命名上,常常会在大众认知中落后于同年发布的iPhone。比如,当iPhone 16成为市场焦点时,小米的旗舰还是小米15。这种数字上的滞后,日积月累地形成了一种品牌形象上的心理损失。它暗示着一种追赶姿态。对于追求高端化的小米而言,这种落后感是其品牌升级道路上必须规避的无形资产流失。因此,直接命名为小米17,是一次果断的止损。它主动规避了未来可能出现的“小米16 vs iPhone 17”的尴尬局面,消除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损失感,将品牌拉回了并驾齐驱的轨道。04 期望违背,引发话题营销我们的大脑天生偏爱规律与秩序。当你看到一个事物长期遵循着一个明确、可预测的模式时(比如1, 2, 3, 4…),你的潜意识会自动形成一个预期。一旦这个模式被突然打破,你的预期被违背,大脑会立刻捕捉到这种异常,并瞬间提高警觉,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去探究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期望违背理论。如果小米在15之后按部就班地发布小米16,一切都符合大众的预期,这就是一次常规的产品升级新闻。但它突然从中跳到了17,我们的大脑会立刻拉响警报。“不对劲!这和我想的不一样!”这种预期被违反的瞬间,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认知冲突,立刻捕获我们全部的注意力。这就是期望违背的力量。它强行将人们从“自动驾驶”的惯性思维中拽出来,要求大脑投入更多资源来处理这个异常事件。这种违背预期的设计,有两个直接结果:一是提升关注度:用户对异常现象会格外敏感,小米 17 因此天然获得更高的曝光和讨论。二是形成话题讨论:社交媒体上的用户会主动参与猜测和讨论。“是不是因为要对标 iPhone 17?”、“是不是因为 16 在某些国家不吉利?”……这种二次传播进一步放大了小米 17 的热度。从心理学角度看,期望被打破,就像给品牌插入了一根认知钩子,强迫消费者停下来思考,从而记住它。对小米来说,这是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话题营销策略。多年来,小米一直在努力撕掉性价比的标签,向高端化的城墙发起一次次冲击。而这一次,小米用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数字跳跃,试图在消费者心智中完成一次身份迁跃。这背后,是小米急于摆脱追赶者姿态,渴望与行业顶级玩家真正平起平坐的举措。不过心理学上的胜利,终究需要产品力的绝对胜利来承兑。数字可以跳跃,但品牌价值的构建无法投机取巧,在这条路上小米还是有较长的路要走。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寻空】,微信公众号:【寻空的营销启示录】,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