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摩根商研所关于做电商这件事,小红书终于不纠结了。在近日举办的首届小红书创作伙伴大会上,小红书宣布正式上线买手橱窗,并计划为新开通的买手提供佣金减免、流量扶持、发放宠粉券等利好政策。这些举措被认为是小红书继今年8月将“市集”升级为一级入口后,对电商业务的再次加码。截至目前,小红书月活用户数量已经突破3.5亿,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过74分钟。社区每月寻求购买用户数1.7亿,“求链接”类评论每月可达8000万。坐拥如此规模的需求,加快布局自营电商其实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过,电商行业早已是一片红海,不然京东、淘宝也不会不惜代价和美团抢夺即时零售的一亩三分地。作为后进者,小红书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是,自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一、“非标品”电商在支付工具和物流体系可以公用的背景下,电商平台的竞争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京东和天猫为代表,卷品牌、卷质量;第二类是以拼多多为代表,卷价格。抖音和快手虽然有“内容电商”的标签,但从直播间里动辄出现的“限时优惠”和“十块钱买不了吃亏上当”口号来看,价格驱动仍然至关重要。即时零售火了以后,“30分钟送达”成了新的竞争点。但是淘宝闪购靠补贴将订单量几乎与美团拉平的结果证明,快和便宜比起来,还是后者更吃香。在这些巨头的阴影下,小红书无论是卷质量还是卷价格,似乎都没有优势。不过,资本市场对于小红书电商的前景似乎还是很看好。据《大众日报》,小红书的估值最近3个月内上涨了19%,达到310亿美元。原因可能在于,小红书或许代表了卷品牌质量和卷价格之外的第三条路,卷需求。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叫作:“在小红书,没有不值一提的兴趣”,在多年的积累中,小红书囊括了一批小众的,个性化的需求。比如名为「占春衣物」的主理人,坚持手工定制,每一件衣服都是师傅们手工完成。还有「寰宇游牧」主理人,将哈萨克特有的盘羊、毡房、纹理符号化,融入产品设计中。在追求规模和效率的传统电商平台中,这类“非标品”很难被看到,小红书或许可以填补这个空白。和其他电商“千人千面”的算法相比,小红书对于兴趣的分类更细致、更具体,很多不易察觉的需求并非人为设计,而是多年积累下自然生长出来的。虽然抖音推出了“L专项”专门狙击小红书,“猫狗拼”们也都相继推出了与种草模式类似的功能或产品,但小红书依然没有被取代。所以“非标品”或许是小红书电商业务的突围之道。从用户画像上看,小红书女性为主、消费能力强、追求生活品位与“非标品”的个性化、分散、溢价等特征正好一一对应。不过,做“非标品”电商的具体困难可能远比标品电商要多。首先,“非标品”的需求可能并不稳定。“非标品”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被称为“非刚需”,以提供情绪价值为主。但情绪价值并没有标准定义,其变化也难以捉摸。今年6月,Labubu爆火,消费者在门店前彻夜排队,限量版“一娃难求”。但如今只过去了几个月,其热度便随着天气一道降温。据《半岛都市报》,整盒Labubu3.0系列的价格已跌至最高点的四分之一左右,泡泡玛特的股价也随之出现下滑。情绪这东西,就像九月的天气,说变就变。所以“非标品”大多只能用以销定产的方式进行销售,非常考验买家的选品水准以及柔性供应链的协同能力。其次,“非标品”的售后和质保很难做,原因就在于其不够标准。比如手工做的衣服,即使所有产品都出自同一个师傅之手,彼此间也会有差距。如果用户对商品不满意,哪些属于质量瑕疵,哪些属于误差范围内,如何界定责任等都会成为问题。也因此,“非标品”生意注定难以规模化。以国外典型的非标品平台Etsy为例,2005年成立,2015年上市,现如今的市值在60亿美元上下。Etsy专注于在亚马逊上找不到的独特商品,在全球手工艺品和复古商品的在线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但即使做到了行业领先的地位,Etsy2024年GMV也只有10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不到一千亿。作为对比,亚马逊2024年的GMV达到了7200亿美元。这或许意味着,非标品生意的市场空间可能就这么大。其实小众产品这个赛道,曾经是淘宝的专长。比如在淘宝上可以买到二十年前的玩具、已经绝版的旧书、以及某个已经倒闭的汽车品牌产品的配件。但随着淘宝的流量算法逐步向头部品牌集中,这一特色逐渐被淡化。小红书的“非标品”特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承接了淘宝外溢出来的价值。但这或许正说明了“非标品”生意空间有限。从阿里不惜代价争夺即时零售的劲头来看,如果非标品电商真的好做又赚钱,淘宝绝对不会轻易撒手。二、“有用”的枷锁既然“非标品”电商想象力有限,那小红书为何不选择从众,跟抖音快手们卷刚需,卷价格?这个问题最直白的答案是:小红书想保持社区内容调性。你看它买手模式的那些特点:账号要有明确定位和风格,选品要与账号定位风格匹配,账号运营既要分享干货,又要穿插生活细节与用户拉近距离……这些都是为了保护小红书最典型的特征:有用。据《晚点 LatePost》,60%的用户把小红书当搜索引擎用,主动寻找他们需要的信息。在用户数量爆发式增长的2020年,小红书上最火的话题是:“如何做凉皮”。有用是小红书最大的价值,也是其商业化的枷锁。用户习惯了搜索,如果搜出来的大多是广告,结果就殊难预料了。其实这并不是小红书一家的难题,几乎所有定位为“有用”的内容平台,商业化其实都难言顺利。比如知乎在2021年7月就上线了“知乎知物”,主推自营品牌产品。当年双十一,知乎开启大促,自营商品 SKU 扩充至上千款。但是这一系列操作却引发用户吐槽,电商内容对知识生态的干扰导致体验下滑。直到今日,知乎电商并没有发展起来,反而声量越来越小,渐趋边缘化。B站的命运也类似,2022年8月上线“选品广场”,近年来也是动作频频,包括鼓励UP主展示带货橱窗、推出B站小店等。但是直到今日,电商业务仍未能独当一面。用户上知乎、上B站都是为特定内容而来,想要的是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而过多的商品广告只会拖慢效率,除非用户就是为某种商品而来。总之,除了京东、淘宝、美团这类本身就服务于消费的应用之外,其他平台的工具属性越强,商业化难度就越大。微信视频号的日活已经超越快手,逼近抖音,但在电商布局上却一直不温不火。今年618,当其他电商玩家将促销活动拉长至38天,创造“史上最长购物节”的时候,视频号的活动只低调持续了18天。问题可能在于,微信本身是一个社交软件,用户打开微信主要是为了社交而不是购物,大规模搞电商活动很可能引来用户反感。所以,微信视频号的难题不是流量,而是如何将流量转化为需求。另一个案例是高德地图。直到最近“高德扫街榜”成为热点,很多人才发现,高德地图除了导航之外,还有买车卖车、买房租房、找律师、问医生,借钱等一大堆功能,你甚至可以在高德地图上玩游戏。高德地图从最开始的20MB扩大到400MB,但这些多出来的功能似乎没有一个能真正打通用户心智。大多数人对于高德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导航。高德扫街榜上线第一天,便宣布以4000万日活超越大众点评成为国内最大的美食榜单。但以用户心智而论,在午饭吃什么,聚会去哪里这些问题上,高德目前的优先级可能还不如微信工作群。这就是工具型应用的困境,用户为你的功能而来,要的是效率,不是其他。相比之下,抖音和快手的优势,可能恰恰在于“无用”。上小红书是为了找答案,上知乎是为了看专业分析,但是刷抖音快手,却不需要理由。虽然也会有用户为了“解决问题”而打开抖音快手,但以规模论,无目的刷抖音,刷快手的人大概率比无目的刷知乎的人多得多。正因为大多数用户都只为无目的消遣而来,所以抖音、快手的电商转化效率天然比工具型平台要高。毕竟早在互联网普及之前,逛商场就是最大消遣活动之一,而一个人漫无目的逛商场的时候,买东西的概率肯定比忙着解决问题时要大。或许,这就是抖音和快手能在内容电商领域取得突破的原因之一。和抖音、快手相比,小红书更“有用”,所以内容生态和商业化对其可能始终会是一个问题。但和知乎、微信相比,小红书的“有用”离消费更近,这也是其优势所在。所以小红书做电商,可能机会很多,困难也不少,一切尚待时间验证。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