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评论员 张丽娜雪山之巅的烟花虽已散去,却留下难以磨灭的生态伤痕;预制菜本身没毛病,却因狡辩而影响了消费者的胃口。 最近,两起知名企业发生的舆情事件以及对品牌形象的伤害,让不少老板深切感到舆情应对的重要性,紧急赴北京高校报名学习舆情应对技巧。学习技巧有必要,但切莫忽略了更应关注的核心问题——危机背后的敬畏之心缺失。当品牌将“环保”“健康”等价值观简化为营销话术,脱离对生态、道德与政策的基本敬畏,突破原则边界,品牌陷入舆论泥沼就不是偶然现象,而是迟早要还的账。危机应对确实是一门学问。从几个知名企业的应对方式来看,企业未第一时间反思自身问题,反而急于辩解、推卸责任甚至对抗消费者。这种“硬刚”姿态,暴露了品牌最深处的傲慢。真正有效的危机公关,从来不是“打太极”或“玩文字游戏”,而是真诚沟通与公开透明。舆情回应不是技巧的炫耀,而是价值观的传递。企业若将精力全放在应对方式上,忽略真诚与责任,无异于舍本逐末。品牌若能对自然保持谦卑,对消费者保持真诚,将敬畏之心融入企业文化,即便遭遇风波,也能获得消费者的谅解与支持。品牌建立非一日之功,毁掉信任却在转瞬之间。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发自内心尊重自然规律、消费权益与社会价值。当下,消费者需求正从物质满足转向精神满足,更愿意为价值观契合的品牌买单——人们不仅关注产品功能与价格,更重视品牌对社会、环境及公众精神福祉的贡献。无论商业模式如何迭代,一个法则始终不变:敬畏之心,才是品牌长青最坚实的基石。正如古语“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里的“一”,便是品牌应坚守的初心与敬畏。唯有常怀敬畏,方能行稳致远;唯有不忘初心,方能筑就百年基业。来源:半月谈新媒体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