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的小红书算法相比24年有什么不一样

Wait 5 sec.

在数字营销的世界里,算法的变化往往预示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小红书作为当下热门的内容分享平台,其算法的每一次调整都牵动着无数创作者和品牌的心。2025年的Q3即将收官,这个让我们又爱又恨的平台又陪伴我们一年回望去年,小红书的算法和我们一样,都成长了不少我不知道站在未来的视角,25年是不是小红书算法上相对关键的一年,但我站在25年感受到的是,平静之下波涛汹涌的变化今天就来跟大家聊一聊,我在今年看到的一些变化一、算法内核的变化:丰富比好坏更重要如果让我举例,我会觉得过去的算法像是「裁判」,只管内容好坏;现在的算法像「导游」,会主动干预用户体验,让用户刷到的内容精准而又丰富社区积累了11年的用户数据,小红书一定知道,如果无限给用户推荐同类内容会导致内容疲劳和流失所以,「破圈」和「克制」是新算法的核心逻辑,算法会干预某类内容的曝光次数,也会给不同类型的内容给用户曝光,这两层逻辑都是为了让用户能刷到的内容更丰富社会越来越复杂,人类标签也越来越多,一个人确实不应该只陷入到单一的信息茧房当中,而是拥抱不同圈层,看到更丰富多彩的内容这一点上,小红书和抖音背道而驰,但干的漂亮二、搜索流量:再也不是价高者得的逻辑以前大家总觉得小红书搜索流量贵,但那个时候,还真的就是赢家通吃,价高者得,现在有预算的商家越来越多了,大家也都知道搜索流量的重要性了,但搜索流量的逻辑变了25年搜索竞价逻辑:搜索流量规模=出价用户需求的匹配度光出的起价不够,还要看对用户需求的匹配度,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最高效率地满足用户的潜在需求,谁才能获得搜索流量算法会实时判断搜索者的意图(是“了解”还是“购买”),并拍卖这个流量位给最匹配的内容。所以,你的笔记不仅是内容,更是一个解决方案为什么干货合集类笔记排名高?因为它的需求满足度最高。所以,所有品牌都要思考:你的内容,是用户搜索后的终极答案吗?三、内容权重,从用户停留到心智停留的蜕变都知道CES算法是小红书的核心推荐机制CES = 点赞数 × 1 + 收藏数 × 1 + 评论数 × 4 + 转发数 × 4 + 关注数 × 8从这个公式你可以看出,过往小红书算法对不同互动行为有着不同的权重考量2025年,小红书推荐机制还要以点赞收藏评论这些浅层互动行为作为内容权重的评估标准吗?当然不是了!新算法的真正权重,是“用户停留”背后的“心智停留”。一秒的截图动作,胜过十次的点赞收藏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仔细看过聚光后台的数据维度,其中有两个维度是截图和保存图片,也就是看完笔记之后有截图和保存图片动作的次数,有截图和保存图片的用户,都是为了在淘宝以图识别商品的方式快速找到产品,所以截图和保存图片是购买的前置动作,重要性不言而喻聚光后台都开始体现这样的数据,可见小红书已经对更深层次的互动行为作为内容权重的评估维度那些靠对立,靠社会话题的内容,也许基础流量还是不错,但一定进入不了更高的流量层级,2025年,能爆的内容必须同时满足:对个体有用(实用价值):看完就能用,比如“手把手教你退购房定金”。对社交有用(社交货币):能拿来当谈资,比如“全网首探LV火锅店”。对情绪有用(情绪价值):能提供强烈的情绪共鸣或宣泄,比如“35岁被裁员,我靠小红书月入5万”算法越来越难骗了,走偏门的内容会越来越难。唯有能贡献深度价值的笔记才能获得大的流量规模四、商业化风向变了:从软广种草到硬广软做2025年,小红书最好的软广,就是长得最像硬广的软广(如果你一下子就能看懂这句话,那就说明你今年的认知不差)越坦白,越有效平台比用户更讨厌软广,因为软广破坏的是平台的信任根基。算法升级后,能精准识别软广感笔记,那种刻意的摆拍、不自然的语气、生硬的植入。 其实都只会影响笔记的推荐反而那些直接标明“广告”,但内容极其硬核、真诚、有价值的内容效果会更好。比如:《我们花了20万,检测了全网爆火的10款学习灯,结果震惊了》。用户其实不讨厌广告,讨厌的是浪费他时间的垃圾内容除了社区层面,在商业化上,这也是小红书出在“中间规模”的必然选择3.5亿的月活,正处于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间状态。既无法像抖音、快手那样依靠纯粹的流量规模获得营收规模,又必须得证明自己具备强大的商业化能力来支撑高估值。这就迫使小红书必须挖掘出存量用户的价值,提升单个用户的商业贡献(LTV)还好,小红书有高达70%的搜索用户占比和用户主动分享的基本盘,让“心智占领”和“信任转化”成为比流量灌入更有效率的路径所以“硬广软做”和“买手模式”都是在尝试更精准、更高效地撬动这批高价值用户的消费力别再想方设法做软广了,可以尝试做一些软广硬做的内容,这必然是小红书新的营销趋势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汪仔5712】,微信公众号:【Vic的营销思考】,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