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故宮博物院今年適逢建院百年,理應是全民共享文化記憶的時刻。然而,最具代表性的國寶「翠玉白菜」卻不在台北展廳,而是遠赴捷克展覽。這樣的安排固然展現了台灣文化外交的能量,但對國人而言,卻留下了難以忽視的遺憾與疑慮。首先,文化外交的價值毋庸置疑。翠玉白菜現身捷克,不僅是一件玉雕展品,更是台灣文化象徵的使者。捷克民眾藉由此一展覽,更加理解台灣文化的深厚底蘊,也讓台灣在歐洲舞台上贏得曝光與友誼。在國際局勢險峻的當下,這無疑是「軟實力」的一種展現。但問題在於,文化外交是否應與文化記憶衝突?翠玉白菜之於台灣,就像蒙娜麗莎之於法國、大英博物館的羅塞塔石碑之於英國。百年院慶這樣的重要節點,國人卻無法親眼見到故宮的鎮館之寶,心理落差之大,不難理解。國人或許會反問:百年院慶卻見不到百年國寶,那「百年」的意義何在?此外,文物外借始終存在風險。再嚴密的運輸、保險與展覽合作,都無法保證百分之百安全。翠玉白菜獨一無二,其安全應凌駕於任何外交利益之上。尤其近年天災頻仍、地緣政治動盪,國人難免擔心,若有意外,保險金額再高,也無法彌補文化資產永遠的缺席。這背後更顯示故宮與政府在百年院慶規劃上的矛盾心態:一方面追求海外曝光,一方面卻忽略國人對文化記憶的情感期待。百年院慶,理應是以國人為主體,讓全民與鎮館之寶共享榮耀。但如今卻變成「內外有別」──國人只能透過新聞報導得知翠玉白菜在捷克受矚目,卻無法在院慶現場與其相遇。更值得注意的是,翠玉白菜的「遠行」,也在不經意間揭示兩岸故宮交流的可能契機。大陸的故宮博物院同樣擁有大量清宮文物,若未來兩岸能突破政治藩籬,嘗試以文化合作為起點,是否能在台北故宮百年後的新世紀,讓台灣與北京故宮的典藏在特定場合進行合展?這不僅能讓國人親眼見證「分散百年的文化再聚首」,更可能成為兩岸互動中少數能累積善意的管道。文化交流未必能化解政治歧見,但至少能提供一個轉機,讓兩岸從對話而非對抗出發。回顧過去,翠玉白菜外展並非首次,都會引發國內輿論爭議。這顯示國人對其情感依附深厚,也提醒決策者:文化外交不能與民意割裂。未來或許需要一套更明確的原則,例如:在重大院慶或國族節點,國寶應優先留在國內;海外借展應加強社會溝通,避免讓國人感覺「文化主體性被忽略」。翠玉白菜赴捷克展覽,確實為台灣爭取了國際掌聲,但同時也突顯文化政策與民意期待之間的鴻溝。真正的文化自信,應建立在國人共享的文化記憶之上。百年故宮,除了外交的舞台,更應是全民的文化盛典。未來在追求國際能見度的同時,政府與故宮更需思考:如何在外交與民意之間找到平衡,如何在國際交流與兩岸互動之間,找到文化自信的新出路。翠玉白菜的遠行,既是台灣軟實力的展現,也是對我們的一記提醒──文化的核心價值,不僅在於讓世界看見台灣,更在於讓台灣人民看見自己。延伸閱讀:聯大2758號決議 友邦駐聯代表:遭錯誤描述解讀美官員:川普將高科技簽證費提高至10萬美元捷克參院外委會主席率國防業者訪台:盼深化台捷經貿合作多國關注台灣防災演練 賴清德要求「通訊韌性」要像台電盡速搶修前所未見支援北約 ! 日戰機布署海外「這4國」「大西洋之鷹」引中國警惕TaiwanPlus金鐘入圍項目創新高 建築、文化等多個紀實節目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