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累了,就一起歇会吧

Wait 5 sec.

脱口秀演员鸟鸟在“给明天一句话”里说过一段话:“我是完全搞砸以后才比较舒适的。因为你向上攀登的时候,就会想我千万不能掉下来。然后一松手就发现才半米,就还好。”“搞砸”,是乖孩子的闪亮口号。搞砸了,就不用活在社会期待的目光里,不用在既有的价值体系里攀登。不会恐高,不用担心冲坠。但大多数情况下,态度是外表,我们内心夹杂着懊悔与忐忑:大学不该选文科,不该进入夕阳行业,不要在大城市浪费那么多时间。或者,人生应该过得更有趣点,搏一搏,就不会陷在工位,陷在两点一线和朝九晚五里了。我们害怕人生一成不变,也害怕机会以毫无把握的面目出现。总害怕一步错,步步错。两面煎,两不舍,既要又要,生活是动词,我们总在仰卧起坐。鱼与熊掌、月亮与六便士、巧克力与佛……在种种两面煎里,七堇年写下最新小说集《巧克力与佛》,写出了每个岔路口上的我们,想搞砸却又不敢搞砸的我们。点击图片,一键下单七堇年是90后成长过程中的印记,提起她的名字,90%的人会像对暗号一般,说出:《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她是一种集体记忆,像河流一样,蜿蜒在我们不同的人生阶段,激起感同身受的敏感和困顿。在高中刷题的夜晚,我们遇到过同样困在做题家人生里的七堇年,那句“我们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鼓舞了很多在狭窄的人生道路上的人,那个时候我们误以为眼前的生活就是世界的全部,路只有一条。这句话,让我们看见了远方。被困在工位上的时候,我们遇到过作为“普通职工小赵”的七堇年,她在深夜回到家时,发现灯下早已落满灰尘,于是写出了《灯下尘》:“没低到尘埃里的种子,开不出花。”在逃离大都市的路上,我们遇到过六点半就开车逃跑的七堇年。她的生活在柴米油盐与《横断浪途》间摆荡,她说:“活着的大多数时间,我们的记忆都是被动产生的,但每次上路,都是自己为自己制造记忆。”现在,她和我们一起卡在路上:对一直以来做的事情感到厌倦,害怕一天三顿的日子越发无聊,看到同龄人一个个结婚生子步入婚姻家庭神圣殿堂,人生往复循环。而她呢,好像在一条意外的岔道上越走越深。在感到一切都没意义的时候,她凭直觉走向自然,寻求答案,进而深入了一系列户外运动,从洞穴探险、滑翔伞到攀登……它们给了她存在意义上的出路和解脱。“作家”不再坐在家里。她用这些难得的心流体验滋养写作,将凛冽的新鲜气息带入文本。在最新小说集《巧克力与佛》里,八个故事,冒险家与普通人的人生对照,我们会凝视那些困住我们的东西,那些陷在意义沼泽里的矛盾心绪。那是渴望背叛自己一次的你:从小到大你的寒暑假时间表精确到以分钟为计,从来都是乖学生,不用等父母开口,自己持鞭抽向自己的那种。只有这件事,让你找到一种堕落的快感,放任,愧疚,放肆的痛并快乐,像本我背叛超我,自己对自己出轨。guilty pleasure,你尝过了,人生列表又打了个勾,可以放到一边了。——《对跖点》那是有着奇怪执拗的你: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适配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属于少年,火车属于青年,飞机属于中年,邮轮属于老年。如今所有人都属于汽车。我不想属于汽车,我要坐绿皮火车,我以为我坐了绿皮火车,就能回到青春时代。——《与此同时》那是窝在沙发里陷入虚无的你:“社保很重要,巧克力很重要,佛坐在佛的山上,人过着人的日子:洗衣服,洗澡,吃饭,睡觉,上班,下班,一切都虚无但有意义。”——《巧克力与佛》那是在黑暗中刷手机失眠的你:你在黑暗中刷手机,困得快要融化,但还是舍不得睡。也确实睡不着。你捏着发光的刀片,仿佛一个迟迟对自己下不了手的人,拖延着什么。——《三途川》言语像螺纹的金属冰锥,刺进意义的荒原。任何人都处于一套社会定义的攀爬系统中:从讲师到院士,从墩子到厨师长,从P4到P8,是系统就有系统困境。在现实生活里重返出厂设定很难,但在电影或者小说里,此刻是情节的转折点。另一个主角会出现,跟我说话。我会在某个地方待上几天,一生从此改变。《巧克力与佛》这部小说集的书名来自杰克·凯鲁亚克作品中的一个故事细节:主角在爬山过程中又累又饿,快要不行了,非常想吃一块巧克力;这时候,朋友说,这块巧克力,就是你的佛。巧克力在人生中是物质的那一面,佛是精神性的。浪漫爱、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令人艳羡的工作是巧克力,巧克力很重要,佛是用来瞻仰的。“巧克力与佛”是两种人、两种生活方式的张力,是我们在岔路口反复比较、都舍不得放下的东西。凯鲁亚克写了一群天真又迷惘的年轻人,借助朴素而自由的生活,去反抗资本主义“工作—生产—消费”这一闭环式牢笼。七堇年笔下的则是在城市和荒野中过着钟摆式生活的人。选择了一条路,可能就没有办法选择另一条了,但总好奇另一条路上的风景是怎样的。我们都是困在两面煎、两不舍、既要又要里的普通人。没有青春年少时那么天真,也没有要反抗什么的坚定,会犹豫、会畏首畏尾、会害怕,但还是想过得不一样点,把少年心气再保留得久一点。在小说集里,一半是作为冒险家的普通人,他们是登山家、攀登者、马拉松运动员、滑雪玩家、滑翔伞教练,在高山上攀登从容如散步,在空中来去自如,干着最酷也最徒劳的事。辛辛苦苦上去(或不一定能上去),停留一瞬就立刻下撤,什么也不图,就图个过程。但即使如此接近自由,在回家的那一刻,却还是会被问:“做你们这行的,社保怎么办?老了怎么办?”在身体上克服地心引力,却难逃脱社会框架的牵引。另一半是作为普通人的冒险家,他们在地铁车厢里,头弯成九十度刷短视频,像做一场现代人的弥撒,在纠结电脑的开机键还是三年前的那一个,困在两点一线和朝九晚五,但在日常生活的平静角落,他们有藏了一辈子的秘密,不可告人的嗜好,一念之差的善恶,经历着心理层面的非凡历险。二者合一,共同指向一个探讨: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人都要面对本质上的无聊,面对内心深处细小的恶、微弱的善,面对种种两面煎、两不舍、既要又要。无数一念之差,顿悟时刻,是命运的禅。“攀岩是一种享受失败的运动”,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心中震撼不已。那时候我完全没有学会“享受失败”,我所在的文化中,也鲜有对失败的拥抱或肯定。—— 七堇年东亚人有些经典的噩梦情景:迟到错过车,睡过头错过考试,同学消失了班里只剩自己。害怕被落下,是刻在基因里的失败恐惧。我们统称这种困境为“赶不上趟儿”。《巧克力与佛》里是一群不赶趟儿的人,总是容易把一些事情搞砸。不成功,没那么社会化,和世界的关系都是半生不熟的。搞不定婚姻家庭亲密关系的失职丈夫,在西伯利亚的野雪里放逐自己,觉得速度够快的话,家暴、车祸和回忆就追不上自己;搞不定母女关系原生家庭的女儿,以为和妈妈一起去够冷的阿拉斯加,就感受不到关系里的坚冰;搞不定五险一金与稳定工作的自由攀登者,觉得自己患上了“不安腿”,只有进山的时候才感觉活着;搞不定人生的农家杀鱼小弟,意外接触了攀岩,从而改造了自己的性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真正擅长的事情。不完美,甚至有点失败,不上道,但仍然有自己的路可走。八个故事,就像八条蜿蜒的岔路,有自己的风景和惊心动魄。当生活面目趋同,宏大叙事从我们身上退潮,历史以信息洪流的面目,两倍速、三倍速地从我们身上掠过,也略过。文学也在褪色。这些广阔的人生面貌,真实的人,丰富着我们的选择。即使是丧气的人、不规则的人、走小路的人,在世界上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没关系的,人不需要斗志昂扬地活着。好书推荐《巧克力与佛》作者:七堇年新经典文化出品团购价:29.5元(原价:59元)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