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推出首个AI Agent——小美,聊聊功能上手前的用户体验~

Wait 5 sec.

美团的“小美”来了!还没正式用上,就已经让人有点上头?这篇文章不聊技术参数,而是带你感受“小美”在功能开启前的那些细腻体验:从界面设计到语气风格,它是怎么一步步拉近用户距离的?前两年在围绕客户体验做设计,印象中看到Qualtrics的一篇文章,有句英文收藏在flomo里,大概意思是:人们如此轻易地被新概念所吸引,以至于常常忘记,再炫目的技术,最终也要回归到最朴素的用户体验。这两天咱AI产品圈里最热闹的事,莫过于美团悄然推出的名为“小美”的AI Agent了。作为一个独立APP,它一出生就风华正茂,自带光环。美团给它的定位也极具野心——一个要将AI与本地生活服务深度融合,真正“懂生活、会办事”的AI生活小秘书。群里有人说,这不仅仅是一个新功能,更是美团在AI时代下的一张王牌,试图彻底重塑咱们吃喝玩乐的方式。截止目前,镜哥也还没抢到内测码,嗯,你没听错,是抢。在我看来,在“公测”的亮相环节,小美客观上对邀请码机制做了一些优化,核心主要是通过KOL首发,再加上在小红书等官方账号上每天限量放出一些内测码。从运营策略上看,这手牌打得似乎很漂亮。但结果可想而知,每次放码都像是一场限时秒杀,瞬间就被抢光,短期内,小美的官方账号粉丝暴涨,求码、晒码、讨论码甚至成了一种社交货币,热度确实是拉满了。然而,镜哥我刷了刷评论区,却隐隐捏了一把汗,因为热度之下,是汹涌的负面情绪。“这是重新定义了公测”、“饥饿营销玩得真溜”、“user journey map差到离谱”……你看,这些抱怨并非零星的个案,而是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用户评价风向。这也让我不禁思考:一场看似成功的冷启动,为何会在最重要的“第一印象”环节,埋下了用户体验的巨大隐患?1、饥饿营销还是体验灾难?镜哥觉得,饥饿营销本身是个中性词,用好了是艺术,用砸了就是事故。周所周知,小米算是开山鼻祖,但他早期玩这套多少有些被动的客户原因,是基于产能和成本的现实考量,当然,同时也精准地筛选出了一批愿意为发烧而等待的核心粉丝。但今年,被AI产品集体学习去了。比如,Manus一码难求甚至被炒到数万元,的确,AI服务消耗资源特别大,可以理解,但另一方面也是铁铮铮的体验灾难的事实。用户是主观人,不是理性人,注意力极度稀缺,体验主宰一切的时代,你不要指望和用户讲道理,情绪才是底层选择逻辑。所以,当一个旨在提升“生活服务”效率的AI产品,在用户接触的第一个环节就设置了如此之高的门槛,给用户带来挫败感,注定是必然的。镜哥认为,问题的核心在于,这次运营活动忽略了“用户全旅程体验”的完整性。这种忽略可能有无奈之处,anyway,用户并不care,他们只有失落的感受。要知道,用户的体验,不是从下载APP输入邀请码那一刻才开始的,而是从他听说“小美”、想要尝试、到想方设法搞到邀请码的整个过程。在这个前置环节里,绝大多数满怀期待的用户,经历的不是惊喜,而是抢不到的挫败和被戏耍的愤怒。更让我觉得遗憾的是,我翻遍了小红书的评论区,官方账号对于这些铺天盖地的负面反馈,几乎是零回复、零互动。这点我万万没想到,毕竟官方一直在强调注重用户的反馈,可确实没有回复啊这就很容易造成一个错误的示范效应:它就像一个没有感情的发码机器,只负责制造稀缺和引爆流量,却对流量背后的用户情绪置若罔闻。这等于亲手把一个流量入口,变成了一个负面情绪的垃圾场。还有一点,你想想,第一批对小美这类AI Agent如此渴求的,都是些什么人?大概率是咱们这些产品经理、运营、技术从业者,是对新事物最敏感、最具话语权、也最有可能成为你种子用户的“高价值人群”。可结果呢?我们非但没有成为产品的拥护者,反而成了第一批吐槽者,既替他们委屈,也替他们遗憾。2、全旅程体验:AI产品的隐形护城河很多群里同学都在问,AI时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镜哥认为,除了对业务场景、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另一个至关重要的、且常常被忽视的,就是全旅程的用户体验。你看当下的C端Agent市场,早已不是单纯拼技术的时代。国内用户相比于AGI的宏大叙事,更青睐能实实在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实用型工具。而放眼望去,阿里、腾讯、字节等巨头都在布局,但打法却不尽相同。多数玩家选择的是功能增强型路线,先用“豆包”、“元宝”这类通用对话助手作为入口,培养用户与AI对话的习惯,再慢慢渗透到具体场景。而美团的“小美”选择了一条更险也更直接的路——彻底放弃通用对话,直插“本地生活”这个最高频、最刚需的垂直腹地。它的目标不是陪你聊天,而是成为一个“交易闭环型”Agent,帮你完成下单、预定、支付。这种策略与核心业务血脉相连,一旦成功,护城河将极深。然而,正是因为选择了这样一条极致垂直、追求闭环的道路,每一个环节的体验才更应该被精雕细琢。因为交易的本质是信任,而信任的建立,始于第一次接触。当用户连进门都如此费劲,又如何能安心地把自己的吃喝玩乐全权托付给它呢?一个更优的解法或许并不复杂。镜哥这就替美团设(装)计(B)一下,比如,官方可以设计一个更有人情味的裂变机制:一个成功激活的用户,可以生成5个新的邀请码分享给自己的朋友。(这也是很多AI产品的常见做法)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改动,或许能带来很大的不同:渠道多元化:把单一的、中心化的官方放码,变成了无数个去中心化的社交节点分发,大大降低了用户的获取难度和对官方的情绪摩擦力。用户更精准:产品经理拿到码,大概率会分享给同是产品经理的同事或朋友,这种基于社交关系的传播,能让产品更精准地触达垂直的用户圈层。情绪由负转正:用户的感受从“我抢不到好气啊”,变成了“我朋友给我搞到了,真不错”,一个简单的分享动作,就完成了负面情绪到正面情绪的转化。归根结底,在AI产品野蛮生长的初期,谁能更早地、更细腻地构建起这条隐形护城河,谁就能在长跑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3、从蔚来李斌的“用户面对面”说起:用户体验的关键之一要给情绪出口讲到用户体验和情绪管理,我想起了前段时间蔚来的李斌。作为蔚来车主,我也全程关注了那次全系车型的价格调整,简单粗暴点说:就是全系标配100度电池,让不少老车主感觉自己的资产“缩水”了两三万。一时间社区里怨声载道,老车主刷屏吐槽。客观上讲,企业为了发展调整价格,这是商业行为,无可厚非。情绪上讲,用户又确实有损失厌恶。但蔚来后续的处理方式,个人觉得是用户体验管理的经典案例,李斌没有躲在公关稿后面,而是选择直面用户的怒火。他不仅搞了一场长达两个多小时的面对面沟通会,回答各种尖锐问题,甚至还亲自飞到苏州,进一步向用户解释政策背后的逻辑——为了企业能活下去,为了对未来几十万用户负责。我个人全程看完了直播,我真的对斌哥很佩服,很真诚,也很务实,用户导向性企业不是说说。即便咱们不评价蔚来的策略本身如何,但单从用户体验的角度看,斌哥的这一系列操作,极大地释放了老车主们的不满情绪,这也是用户体验的长期主义的结果。至少对我自己而言,那种感觉就像是,虽然我的钱少了,但我的委屈有人听、我的情绪被看见了、被尊重了。再看小美,额,这就带来一个很深刻的对比:一个致力于在技术上深度理解用户的产品,其运营团队在面对用户最基础、最普遍的负面情绪时,却表现出了令人费解的“不理解”。镜哥觉得,这种认知上的知道和执行上的脱节,恰恰是这次风波中最值得反思的地方。因为根据传播学,一个用户的抱怨如果在几个小时内得到有效回应,他大概率不会再去进行负面的口碑传播。反观“小美”,在面对初期最核心的潜在用户群体的抱怨时,选择了沉默。这沉默的背后,是负面情绪的持续发酵和叠加。当产品圈的KOC们都在群里吐槽“搞不到码”、“体验差”时,你猜这对产品未来的口碑会造成多大的伤害?说到底,AI Agent最终比拼的,一定是生态和体验。未来究竟是会出现一个万能的Agent统一天下,还是形成“一个主要生活Agent + N个细分助手”的格局,我们尚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格局如何演变,能最终胜出的,一定是那个最懂用户,也最尊重用户的。技术永远在迭代,但对用户的尊重,是唯一不变的元规则。每个产品人需要掌握的“权”。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产品大峡谷】,微信公众号:【产品大峡谷】,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