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沟里蹦出“青蛙王子”

Wait 5 sec.

*本文为半月谈原创内容编者按:70年砥砺奋进,70年矢志为民,新疆正以蓬勃的姿态书写着日新月异的发展长卷。为深入呈现自治区成立70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建设成就,半月谈记者采用“特写镜头”形式,选取生动切面,聚焦新疆在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方面的发展变迁。葡萄沟不止有葡萄,民宿、咖啡馆、非遗体验等文旅业态涌现,当地居民吃上了“旅游饭”;而一盘热腾腾的大盘鸡延伸出的产业链,则让我们看到地方美食成为带动就业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更令人温暖的是,来自沙漠、草原、山村的“石榴籽”孩子们,通过文化润疆夏令营走向大城市,开阔视野、触摸梦想,播下希望的种子……这些故事切片不仅是自治区70年建设成就的真实写照,更体现出伟大时代变迁下的民生温度。在新时代新征程,各族群众将继续携手同行,共同书写民族团结、繁荣富强的崭新篇章。葡萄沟里蹦出“青蛙王子”半月谈记者 张瑜盛夏时节,新疆吐鲁番火焰山地表温度突破80℃,山脚下的葡萄沟却绿荫如盖、凉风习习。走进葡萄沟青蛙巷,巷口“青蛙王子的家”招牌格外醒目。“来尝尝我们的葡萄,甜得很!”女主人玛依努尔·外力热情的招呼声让不少游客驻足。青蛙巷吃上“旅游饭”作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创业能手”,玛依努尔和家人一起经营着一间农家乐、一个采摘园。“去年卖桑葚、葡萄干、开农家乐,一年收入超过15万元。今年再开采摘园,刚开园一周,每天就有一千元左右的收入!”谁能想到,眼前这位干练爽朗、滔滔不绝的女子,以前面对游客时连话都说不利索。转变源于青蛙巷的“美丽蜕变”。原先的青蛙巷,羊圈杂乱,土墙破旧,道路坑洼不平。2024年初,在当地政府与湖南援疆工作队的共同推动下,青蛙巷启动提质改造工程,这条曾经因“人少青蛙多”而得名的街巷,摇身一变成为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身的旅游打卡步行街区,民宿、茶馆、咖啡吧、研学基地、非遗集市等文旅业态涌现,天南地北的游客走进小巷。以前玛依努尔一家的收入主要来自葡萄种植,现在一家人都吃上了“旅游饭”。她的婆婆艾米迪汗·沙依木已经80岁高龄,但精神矍铄,每天在家门口的摊位上热情推销葡萄干、桑葚干等农特产。“以前只会说维吾尔语,现在和游客打交道,用国通语交流也行了。”老人自豪地说。青蛙巷民俗风情街歌舞巡演活动热闹非凡 米丽古丽 摄免门票倒逼服务提升2024年3月,作为吐鲁番市唯一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葡萄沟率先推出“一次购票终身免票”的创新政策;今年5月1日,葡萄沟宣布全面取消门票。“无论是居民参与度、业态丰富度,还是旅游人数,都超过预期。”葡萄沟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高昌区葡萄沟街道党工委书记塔依尔·托乎提说。执行门票减免政策后,今年五一假期,12.44万人次涌入葡萄沟景区,同比增长635.79%,青蛙巷民宿一房难求。这一向好趋势,也激活了当地群众的创业热情。曾经,葡萄沟的民宿仅有12家,如今已发展到61家、1400余张床位。“免门票不是终点,而是提升服务的起点。”塔依尔介绍,通过门票让利激活全产业链消费,倒逼商家丰富文旅业态、提升服务水平,以点带面,激活全域经济。当地老百姓有了更多就业机会,增收致富的渠道更宽了。截至目前,吐鲁番全市文旅产业直接带动6140人就业,间接拉动第三产业就业超3万人。“青蛙王子”是谁?“青蛙王子的家?”很多游客看到后,总会好奇地问玛依努尔店名的由来。玛依努尔看向挂在家门口的照片——湖南援疆干部陈书国正搂着少年买吾兰江·艾合买提的肩膀,两人笑得灿烂。买吾兰江是玛依努尔的侄子,父亲早逝、母亲改嫁,跟着玛依努尔生活,一大家人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十多年前,湖南援疆干部、时任吐鲁番市旅游局局长陈书国了解到买吾兰江的情况,便主动资助这个维吾尔族少年上学。得知买吾兰江喜爱音乐,陈书国为他创作歌曲《杏花开了》,还送他到北京参加比赛。2013年,他凭借这首歌,获得歌唱比赛金奖,成为了葡萄沟远近闻名的“青蛙王子”。如今,买吾兰江已顺利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毕业,陈书国则于2016年因病去世。“没有援疆叔叔,就没有今天的‘青蛙王子’。”玛依努尔望着照片,眼中噙着泪水。傍晚时分,青蛙巷人声鼎沸。榆树的枝叶间透出五彩的灯光,桑葚摊、烤肉架、非遗工坊沿街排开,游客的欢笑声此起彼伏。今年上半年,新疆累计接待游客1.32亿人次,同比增长11.15%。文旅为媒,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沉淀的深厚情谊愈发浓烈,民族团结的底色愈发鲜亮。一盘鸡“鸣响”一座城半月谈记者 高晗 王泽宇在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市,一道色泽红亮、香气扑鼻的大盘鸡,不仅承载着几代人的味觉记忆,更成为打开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大门的“金钥匙”。20世纪80年代,李士林等第一代厨师开始炒制大盘鸡,如今沙湾市已有千余家以大盘鸡为主菜的店铺,形成年产值千万元级的产业。沙湾大盘鸡烹饪技艺,也从民间手艺升华为非遗技艺。一盘鸡“鸣响”一座城,沙湾市走出了一条一道菜带动种植、加工、文旅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兴起:国道边的“公路名菜”沙湾大盘鸡的诞生,与穿城而过的国道紧紧绑在一起。40多年前,奔波在长途线上的货车司机们,常在沙湾歇脚补给,“量大实惠、荤素搭配”的用餐需求催生了这道“公路名菜”。76岁的李士林回忆道:“当时炒好鸡后用小盘装,司机师傅都嫌不过瘾,直接要求用盛拉条子的盘子装,大盘鸡也因此得名。”自此,沿着312国道,靠着司机们口口相传,这道藏着市井智慧的菜肴,逐渐火遍全国。如今,312国道沙湾段两侧,早已形成“大盘鸡一条街”。每到傍晚,街道旁店铺的灯牌次第亮起,成为南来北往旅客心中的“美食地标”。李士林在烹制大盘鸡为了让食客吃得放心,沙湾市今年推出“你诉我赔”机制。沙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局长郑健说,消费者对菜品质量、服务态度等方面有任何不满,都可通过专门的投诉渠道反馈,市场监管部门会及时介入。若确属商家责任,督促商家第一时间赔付,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沙湾大盘鸡行业健康发展。食材安全是做菜的根本。为了守住大盘鸡的“鲜”,沙湾市盛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食材质量追溯系统,为每只鸡办了“数字身份证”——印着专属码的溯源脚环。公司总经理焦文才说:“消费者就餐时可扫码了解食材从养殖到餐桌的全过程动态信息。”近年来,沙湾市大盘鸡协会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质量检验检测协会,出台《沙湾大盘鸡烹饪技术规范》《沙湾大盘鸡餐饮服务规范》两项团体标准。沙湾市大盘鸡协会会长刘长林表示,标准化不是束缚,而是要让大盘鸡产业在现代市场中发展得更好。312国道如今也迎来了大批研学青少年。他们参观辣椒展厅,了解辣椒的种植与加工历史,体验辣椒采收,不仅感受田间地头的乐趣,还能学习烹饪技艺,亲手制作大盘鸡。融合:一盘鸡撬动全产业链刘长林表示,沙湾大盘鸡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口感与风味,更在于其背后那条完备且有韧性的产业链。大盘鸡的灵魂,藏在安集海镇辣椒的辛香里,裹在博尔通古乡马铃薯的绵糯中,更渗在天山北坡林下土鸡的鲜嫩里。从优质食材鲜采直供,中央厨房统一切配,到美味佳肴的喷香出锅,每份大盘鸡都离不开标准化的流程保障。在中国辣椒之乡沙湾市安集海镇,辣椒产业已经实现辣椒育苗、移栽、采收全程机械化,辣椒加工基地配备先进的色选机、烘干机,为大盘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食材。扎根在此的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制作出了多种口味的辣椒酱产品,让大盘鸡的口味更加多元丰富。马铃薯也是大盘鸡中不可或缺的食材。博尔通古乡的马铃薯以“淀粉含量高、口感沙甜”而闻名。2023年,博尔通古乡获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该乡副乡长姜泽文告诉半月谈记者,当地土块不板结,富含硒元素,长出来的马铃薯光亮饱满,有机质含量高,是做大盘鸡配菜的首选。当地农民和大盘鸡商家建立了紧密的订单农业种植合作关系,富余的马铃薯还远销海外市场。在大盘鸡产业化进程中,沙湾市通过中央厨房和食品加工双轮驱动,破解标准化难题,拓展了市场半径。味美达中央厨房日均处理500只鸡,从去杂、清洗到切配等环节,有16步标准化流程。公司总经理李霆说,过去每家店口味不一,现在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确保大盘鸡品控一致。“引入真空包装技术更让这道美食‘飞’向全国,让更多人能够品尝到沙湾美味。”纽带:一盘鸡打响城市名片沙湾市以“大盘鸡”为纽带,精心打造了一系列“美食+文旅”消费新场景,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这道美食自然成为城市最亮丽的名片。沙湾市大盘鸡美食文化旅游节已举办十届,形成“百店炒鸡”“千人共品”等品牌活动。今年旅游节期间,沙湾市160家餐馆参与,店铺日均售鸡100只,不少来新疆旅游的外国游客前来品尝。在沙湾市市场监管部门指导下,沙湾市大盘鸡协会正依托沙湾大盘鸡集体商标,全力打造沙湾大盘鸡品牌授权示范店,通过示范店的引领作用,提升整个沙湾大盘鸡品牌的形象和知名度。2024年,沙湾市博物馆大盘鸡展厅开放。通过现代化展陈设备,游客在互动性的参观体验中可以了解大盘鸡文化在沙湾的起源、传播与发展的“前世今生”。接力棒也传递到年轻人手里。跟随公婆学习大盘鸡烹饪技艺的马荣刚工作时,店里顾客多是公婆的老熟人。现在,认准她的回头客越来越多,更有不少新客前来打卡。据了解,沙湾市已制定5年保护计划,每年培训200名厨师,确保这道承载着无数人记忆的传统风味能够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在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大盘鸡产业的带动下,沙湾市已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餐饮、文旅的完整产业链,吸纳上万人就业。沙湾大盘鸡的烹饪技艺在2024年入选第六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历经40余年,这道诞生于公路边的民间美食,已被国人熟知和接受。沙湾市文化馆馆长高永强说,入选非遗更增加这道菜的文化厚度,通过短视频、文创产品、传承人培训等方式,大盘鸡烹饪技艺正转化为可传播的文化IP。如今,大盘鸡不仅是一盘菜,更是沙湾的符号、新疆美食的代表,正一步步走出全国、走向世界。“石榴籽”孩子寻梦记半月谈记者 郭燕8年来,251名来自新疆沙漠、草原、山村牧区的孩子,通过国网新疆电力“红石榴”文化润疆夏令营走出祖国西北角,看见更远的世界。孩子们骄傲地称自己为“石榴籽”孩子——这不仅是夏令营的印记,更是他们梦想启航的勋章。核桃树下的画:踮脚追光的北京梦阿米乃姆·买米吐热依木家门前的两排核桃树,是她和姐姐的天然游乐场。粗壮的枝干撑起浓荫,沙土地就是她们的画板。树枝作笔,画戴花的小姑娘,画炊烟袅袅的小木屋……3岁时的一场车祸让阿米乃姆只能踮脚走路,但这从未阻挡她奔跑的脚步——在核桃林里追逐,累了就蹲在地上涂涂画画,笑声总比树影还长。2025年7月,阿米乃姆因品学兼优被推选参加国网新疆电力“红石榴”夏令营,11天的研学旅程覆盖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这个消息让全家都动了起来:妈妈特意去裁缝铺定制艾德莱斯绸新裙子,爸爸念叨着要打一坑新馕给孩子路上吃,姐姐则天天陪着她练习画天安门、画长城。“要带着画和北京合影!”姐妹俩的约定里,藏着对4000公里外世界的向往。这份向往并非凭空而来。扎根基层的驻村工作队、持续不断的援疆力量、乐于奉献的大学生志愿者,带来一堂堂“石榴籽”课堂、一次次真真切切的帮扶,让这个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村庄与外界紧紧相连。在和田策勒县策勒镇亚博依村,“石榴籽”孩子是全村的骄傲——从夏令营回来的伙伴口中的“雄伟长城”“天安门广场的旗手”,早已在阿米乃姆心里刻下了清晰的轮廓。真正踏上长城时,阿米乃姆蹲下来摸了摸城砖的纹路,随即掏出画本,一笔一画修改着之前和姐姐画的城墙。“比我们画的更粗、更有力量。”阿米乃姆说。从北京街头热情送她糖果的大爷,到上海外滩好奇问她民族服饰的外国人,11天的见闻被阿米乃姆画进画本,而最珍重的一页,是她和天安门的合影——画里的天安门与眼前的红墙重叠,踮脚站立的女孩,终于触到了梦里的光。草原上的足球:从草原到“苏超”圆梦和安静画画的阿米乃姆不同,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12岁的哈萨克族男孩阿德列提·森别克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几块砖头垒起球门,两辆横放的自行车当边线,就是他和伙伴们的“足球场”。“帽子戏法”“三角穿插”这些从电视里学来的战术,被他们在土坡上练得有模有样。暑假里,阿德列提还牵头制定了训练计划:每天雷打不动踢够两小时。“有足球的地方就有快乐”,是他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成为“石榴籽”孩子让阿德列提第一次走进真正的足球场——站到了“苏超”比赛的看台上。当球员带球突破、射门得分的瞬间,他跳起来呐喊:“太棒了!加油!”绿茵场的青草香、球迷掀起的人浪、球员奋力拼搏的身影,让这个草原少年激动不已。“我的心好像被放在了雄鹰的翅膀上,飞得又高又快!”他红着脸形容那种激动。比赛结束后,阿德列提和伙伴们还被邀请与球员合影。接过签名球衣时,他紧张得几乎说不出话。返程时,这件红艳艳的球衣被他抱在怀里,像捧着珍宝一样。回到家乡当天,他就召集他的小伙伴。球衣在伙伴们手中传递,孩子们炙热的心和草原上的足球一起起飞。这一次,孩子们的目光里多了向往——草原到赛场的距离,从来不是山川阻隔,而是“坚持热爱”的勇气。这个夏天,他找到了梦想的起点:“以后要踢得更好,像苏超球员一样棒!”阿德列提·森别克(第一排右二)与淮安球队合影留念 殷潮 摄在天安门看升国旗:32颗童心的“中国红”7月31日凌晨2点,天安门广场还沉浸在夜色里,32名来自新疆14个县市、5个民族的“石榴籽”孩子,早已排队站到了人群中。为了看升旗仪式,他们几乎一夜没睡,有人攥着小国旗,有人反复整理红领巾,眼神里满是期待。“能看见仪仗队吗?”“太阳会和国旗一起升起来吗?”窃窃私语中,远处传来整齐的脚步声。当“敬礼”的口令响起,32只小手同时举过头顶,挺起腰板,凝视着国旗方向,目光紧紧追随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国旗升到顶端时,帕提曼罕·排日海提的眼睛仍望着蓝天,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这就是我心中的中国红!”这个来自和田策勒县的女孩,前一天在清华大学参观时曾久久盯着校园路上的一位大姐姐:“我感觉她就是未来的我。”那一刻,种子已在心底埋下;而当国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时,帕提曼罕就有了更为清晰的方向。8年时间,251名“石榴籽”孩子的足迹遍布北京、南京、上海、长沙等地:有人在科技馆里和机器人跳舞,有人在博物馆里触摸历史,有人在大学校园里许下“未来要考到这里”的诺言。他们带着见闻回到家乡,把天安门的故事讲给邻居听,把一路上感受到的人情温暖讲述给家人听,把画里的远方变成更多孩子的向往。原标题《追梦新生活  天山故事多》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