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界的典型“自我感动”行为,不吃几次亏悟不出来……

Wait 5 sec.

你曾经有过哪些只感动了自己的虚假努力行为?谈妹访问了若干长跑上岸的考生,搜集了一些典型“症状”,希望大家在备考过程中引以为鉴。把对答案当作学习终点很多考生做完题后,走的是“做题→对答案→扔一边”的流程:行测对答案,错题划个红叉,连“为什么错”都懒得想;申论对答案,觉得“哦原来该这么写”,却不琢磨自己思路差在哪,转头就做下一套题。对答案的真正目的,是“找问题”而非“定结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行测错题要“刨根问底”,比如资料分析错了,先看是时间节点看错(审题不严谨)、公式用混(概念掌握不牢),还是计算粗心(速算没练熟),把正确的通路强化好。申论小题要“逐字对比”,对着参考答案找差距,比如自己写“修了新马路”,参考答案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可以结合老师的视频讲解,看看自己是否以偏概全。看见资料就收,放收藏夹里吃灰社交媒体上的干货贴、考公群里的PDF,热心网友的网盘……在这个年代,大家最不缺的就是学习资料了。谈妹经常在留言区看到这样的自嘲:“去我的收藏夹吃灰吧!”你要明白,收藏夹在手机里,不在脑子里。如果收藏是为了“有时间”再看,那你可能永远不会“有时间”。一直听课一直爽主打一个听了=学了,看过=写过。一直待在听课的舒适区,理论上积累了大量的学习时长,对外宣称“我日均学习8小时”,实际上刷题时间远少于听课时间。公考课程,有趣不是最重要的,能配合练起来才是最重要的。练真题抠抠搜搜,其实根本刷不完有些学员格外珍惜真题,觉得近3年的真题一个月就练完了。这里要提示你,真题开练不嫌早。反复练一道题,反复写一篇文章,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分享一下初心老师提倡的申论真题学习流程:找一道题,自己先做一遍,然后看看老师怎么讲的;听完之后不要看自己过去写的答案,也不要看老师的参考答案,自己从头开始重做一遍,看看哪些地方有不同,想想为什么;等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做一遍。对比一下和过去的答案有什么不同、孰优孰劣。每道题这样练3遍,才有可能真学会了。自作多情的申论“命题人”思维刚听了几节课、看了几套申论卷,就急着猜“今年肯定考xxx话题”“大作文题干指定还是给3个分论点”,考前热衷于打听各方申论“秘押”。考场出来逢人必说“今年命题人不按常理出牌”,压根没发现是自己刷题量不够、连基本答题技巧都没摸透。与其揣摩“命题人”的思维,不如用“阅卷人”视角进行换位思考:申论卷面是否工整好辨认?语言组织是否重点突出,一眼可见关键词?大作文论述是否做到小有新意,而非空洞地喊口号?少思考“今年命题人想考啥刁钻角度”,多想想“我的答案怎么能让阅卷人看着舒心”。虚假的完美主义,只能一事无成计划周末7点开始全天候学习,结果周六起床晚了点,再处理一些别的急事,一晃下午3点了,觉得自己一天废了。其实就算下午3点才开始,晚饭前也能刷完并复盘好一套行测真题。晚饭后继续开练,还能再刷一套申论真题。遇到突发状况,不要想“我的计划被打乱了,今天的学习泡汤了”,可以告诉自己“忙完这些事,我今天还能学5小时”。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