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终结者”宣言:“超节点+数据库”凭什么颠覆旧格局

Wait 5 sec.

每年一度的华为全联接大会,往往被业界视为观察数字技术最新动向的重要窗口。9月18日,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2025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公布了两则重磅消息,罕见展示了华为在人工智能(AI)算力方面的硬实力和布局。一是华为昇腾芯片未来三年将持续迭代4款产品,并将在2026年一季度发布的新产品上采用华为自研HBM(高带宽内存),这意味着昇腾单颗芯片的性能将会显著提升,与英伟达等企业推出的国际一流芯片对齐;二是华为率先把超节点技术引入通用计算领域,发布全球首个通用计算超节点TaiShan950 SuperPoD,以及基于该架构的GaussDB数据库。这两项突破绝非孤立的技术更新,它们共同指向华为以系统级创新弥补单点短板的战略路径。在全球算力竞争已从“单芯片竞赛”走向“体系化作战”的今天,华为正以超节点技术重新定义算力基座的构建方式。而架构于硬件创新之上的软件生态,也借此获得前所未有的性能张力。最直观的体现是,GaussDB数据库在TaiShan950超节点上实现的性能倍增,揭示出软硬协同所能释放的巨大潜能。回望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核心数据业务的演进史,从大型机到分布式系统,从Oracle、IBM所主导的数据库传统架构,到云原生、AI原生的新一代数据基础设施,技术突破与数据主权的叙事始终交织。而今,华为不仅在关键底层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更以持续的自主创新,参与乃至引领数据库范式的重塑。它正在做的,已不仅是打破垄断,更是在重构一套属于数字时代未来的、根植中国、面向世界的系统架构。全球领先超节点:软件性能跃升的新动能在人工智能时代,算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宏观视角来看,算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的核心战略资源,直接关系到科技自主权与产业话语权。而具体到每个产业,大模型训练动辄需要数千万甚至上亿条数据的迭代运算,金融分析系统要在毫秒级的时间内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科学研究的复杂模型需要更高的精度和效率……这背后都离不开强大算力的支撑。正如徐直军在大会上所言,“算力过去是,未来也将继续是人工智能的关键,更是中国人工智能的关键。”为了打造自主算力底座,早在数年前,华为就启动了“全面智能化”(All Intelligence)战略,目标是让强大的算力赋能千行万业。如果将人工智能视作一台精密运转的时代机械,华为最新推出的超节点技术正如为其装配的一台高性能发动机。这一系统级创新,不仅为算力基础设施注入强劲动能,更重新定义了AI发展的空间与推进速率。据徐直军介绍,超节点已经成为AI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常态。在物理上,超节点由多台机器组成,但逻辑上以一台机器学习、思考、推理。基于超节点,华为发布了超节点集群,算力规模分别超过50万卡和达到百万卡。实现如此庞大规模的高效互联,是对底层架构设计的严峻考验。而华为基于三十多年构筑的联接技术能力,开创性采用了灵衢互联协议。目前,基于灵衢的华为云CloudMatrix384昇腾AI云服务已全面上线。而未来,超节点规格更将迈向8192卡、15488卡,持续拓宽算力边界。算力的基础是芯片,包括华为昇腾芯片在内的一批国产芯片近年来都取得了显著性能提升。据媒体报道,阿里巴巴旗下半导体公司平头哥近日公布最新AI芯片PPU的性能参数,其在一些指标上超过了英伟达A800和华为上一代芯片昇腾910B。“我们将以几乎一年一代、算力翻倍的速度,同时围绕更易用、更多数据格式、更高带宽等方向持续演进,持续满足AI算力不断增长的需求。”徐直军在华为全联接大会上表示。行业报告显示,新一代云终端产业正向“云-网-端-边-芯”深度协同演进,与AI的融合将催生新一代产业形态。此前,华为云已提出“3+2+1”战略架构——通算、智算、存储为三大核心,AI PaaS与数据库构成两大能力基座,安全则贯穿始终。从2025全联接大会的最新动态来看,华为正通过“算力上云、应用云化”的系统路径,将“云网端边芯”协同优势转化为从底层算力供给至顶层智能应用的全栈赋能能力,为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奠定坚实而开放的底座。“磁悬浮”革命:灵衢如何让数据库性能飙升2.9倍在人工智能推动产业跃迁的宏大进程中,数据存力与算力正在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回顾过去数十年,甲骨文、IBM等西方巨头凭借先发技术优势,长期主导全球数据库市场,构筑起难以撼动的生态壁垒。然而,这一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近年来,以华为为代表的国内企业持续突破技术边界。数据显示,国外厂商的市场份额正逐步收缩,中国力量加速崛起。据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CCSA TC601)2024年发布的报告,中美数据库企业数量已相当,预示新一轮产业主导权之争正在悄然上演。华为云于2019年推出了自研的分布式数据库GaussDB,成为国内唯一实现软硬协同、全栈自主的数据库。2024年6月,IDC报告显示,华为云以13.9%的份额在中国本地部署关系型数据库市场首次超越甲骨文,问鼎榜首。这不仅是一次市场份额的更迭,更象征着中国底层软件根技术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而全球首个通用计算超节点TaiShan 950与GaussDB的结合,标志着数据库性能和可靠性进入新纪元。据徐直军介绍,基于该架构的GaussDB池化多写方案可实现性能提升2.9倍,平滑替代传统大型机、小型机数据库系统。他更直言,“TaiShan 950结合GaussDB分布式数据库,将成为大型机、小型机及Oracle Exadata的终结者”。其核心突破在于灵衢——首先,GaussDB将计算、内存、存储分层池化,而灵衢如同在超节点中铺设了多条“磁悬浮高速铁路”,池化多写架构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统一的“交通调度系统”,实现智能调度,这使得每一次数据访问请求都几乎是瞬时的。实测结果显示,基于灵衢池化部署的三节点GaussDB集群,性能达到540万tpmC(每分钟处理540万笔事务)。打个比方,可以把一个“超节点”想象成一个功能齐全、自给自足的“超级厨房”。而基于灵衢的池化,意味着厨房里的厨具(计算CPU)、食材(数据存储)、备料台(内存)都集中在一个房间里,并且厨师们可以无缝共享所有资源。相比而言,传统架构则像一个大食堂的后厨,每个厨师有自己狭窄的灶台。需要面粉时,得跑另一个仓库去取(网络/存储访问);需要别人切好的菜时,得等服务员端过来(网络/内存访问)。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跑腿”上,而不是“炒菜”上。金融行业作为数据库技术的试金石,已成为GaussDB广泛落地的主战场。2024年8月,《金融电子化》调研显示,国有六大行只有少量业务使用Oracle,并普遍从国产数据库中择一至两款作为主力——其中GaussDB覆盖业务系统数量位居首位。这一切印证的不仅是技术替代,更是一个时代的数据基座,正悄然转向东方的自主创新与系统重构。范式转移:从技术破壁到生态定义的新征程过去四十年,全球数据库市场的权杖始终由西方巨头执掌,其在金融、电信等核心领域构筑的壁垒近乎坚不可摧。而今,伴随华为云GaussDB基于通用计算超节点的系统性突破,这一格局正迎来历史性转折。国产数据库不再止步于替代与跟随,而是借以灵衢为代表的根技术创新,实现从“功能可用”到“性能跃迁”的层级跨越,标志着中国力量正式从西方体系的“优化者”转型为未来范式的“定义者”。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华为在全联接大会上主动开放灵衢2.0技术规范,推动其成为产业共识的“联接标准”。徐直军所倡导的共建生态,实则是以开放协议对抗碎片化困境,意图在集群计算领域构建统一的算力底座。这一举措,不仅降低全行业创新门槛,更将中国原创架构嵌入全球数字基础设施的演进脉络中。华为通过开放技术规范、提供适配工具与联合研发支持,正在推动形成一个打破技术壁垒、兼容多元需求的全球算力基础设施生态,这与全球数字基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诉求高度契合。而GaussDB凭借获得国际/国内双CC EAL4+安全认证的硬实力,为其进军全球市场铸就了可信基石。在自主创新与开放战略的双轨推进下,GaussDB不再仅是市场竞争的参与者,更有望成为支撑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底座型”系统。这意味着,中国技术首次有机会以体系化的方式,深度参与并引领下一轮数字文明的构建进程——一场从技术破壁到生态定义的新征程,已然开启。  特别策划审核 | 高雷编辑 | 徐璐明校对 | 徐铉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or回到文章顶部,点击环球时报 (微信公众号ID:hqsbwx)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