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不管你有没有小孩,都会遇到这种事。看着小孩在阳光下追逐奔跑,一派岁月静好;突然小孩大喊一句网络烂梗,一下把你狠狠震到。还真不是你遇到的小孩没人教,老师家长们一聊天,发现你的小孩我的小孩简直都一样:都不像亲生的,像被“那咋了”养大的。你说再不吃饭要凉了,他回你“那咋了”;你说公共场所不要吵闹,他回你“那咋了”;你说这样会影响别人,他依然“那~咋~了~”是不是拳头已经硬了?你先别硬。现在一些小孩的语言不仅匮乏,还很成人化。有老师被四年级小学生造谣“当2+1”。有博主遇到没长到自己腰的小孩,指着自己说,就喜欢这样的“少妇”。明明是新生的人,却装着恶俗的魂。大家都忍不住感慨一句“小屁孩从哪儿学的啊”,但其实都知道从哪儿学的。互联网短视频正在批量生产烂梗小孩。烂梗统治小学生不光是家长,连家里的哥哥姐姐都说,听不懂家里最小的孩子说话了。张嘴闭嘴“大香蕉”“阿妈格拉斯”“耐克鲨”。很多家长想要理解孩子,就去查这些梗的意思,结果发现很多梗并没有意思,只是网上这样说了,孩子就原样学。按理来说,他们正是立规矩规范行为的年纪,还有救。但大人很难跟他们形成有效沟通,不管说什么,他们都会拿烂梗回应。语言刻板、贫瘠,堪比只会自动回复的机器人客服。但他们比机器人客服更气人。他们的自动回复还会更新迭代,上个月刚不再说“如何呢又能怎”,这个月又学会“受着吧”。而且短视频内容都很片面,让孩子和大人对立起来。给好一批中小学老师都搞崩溃了,批评学生两句,学生就给老师扣帽子。“停停停!宝子你继续。”“中式教育真窒息,我投诉你。”“我迟早逃离原生家庭。”说不过就猫叫,不是段子,是真的对着老师“喵”。他们对烂梗的热情不只挂在嘴上。作文字数不够,名人名言都不编了,直接烂梗来凑。考试遇到不会的,烂梗一键作答。最要命的是,他们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烂梗用得太多了,他们已经分不出这和正常说话有什么区别。有人说不用担心,这些孩子以后考不上大学的,外卖总要有人送。但在网络烂梗面前,没有优绩主义。孩子不分成绩好坏,都满嘴烂梗。学校里不懂烂梗的学生,反而会被同学认为是“小唐人”(形容人是唐氏综合征患者,通常用来骂人),被霸凌被孤立。现在网络烂梗有了低龄化趋势。从初中到小学,从小学到幼儿园,甚至2岁就会,跟羊水连网线了一样。人话刚会说两句,其中一句是“通通通通撒呼啦”,谁看了不头大。大人怕小孩无意识学一些听不懂的话,更怕小孩有意识学能听懂的话。就算知道有些梗在公共场合说很不好,他们也不会感到羞耻。有些黄梗就算成年人都难以启齿,他们却可以到处说。有些传统的家长觉得孩子欠收拾,打一顿不行就打两顿。可是给孩子打到发烧,病好了也还是会说,顶多不在家长面前说。可取和不可取的教育方法都试了,无力的80后90后家长们,说出了自己曾经最不爱听的一句“这一代小孩,是垮掉的一代”。所以,这届小孩真的没救了吗?是谁养出的烂梗小孩?我们反感的不是孩子,而是当烂梗到了孩子嘴里,我们才意识到语言环境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审美。每一代都曾被上一代质疑,都曾将对新鲜事物的成瘾,怪罪在更年轻的一代身上。从前是网游,再往前是武侠小说,现在成了短视频。却很少反思,是谁为年轻的一代又一代打造了这样的成长环境。这一代小孩和我们确实不一样。他们没有“课间十分钟”,作业写到半夜12点。不要说交朋友,很多小孩连睡眠都不充足。父母要承担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没有太多精力陪伴自己的小孩,于是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了电子保姆。网络世界很丰富,但那是对成年人来说。对孩子来说,网络游戏有未成年防沉迷,宝宝巴士最多看到5岁。而低门槛好理解的短视频,成了小孩为数不多的娱乐选择。在同样的年纪里,我们那一代在看动画片和漫画。友情、正义、互帮互助是儿童作品永恒的主题,都来自人类最朴素的价值观。2016年,有新闻说引力波被首次探测到,我们会想起10年前《蓝猫淘气三千问》118集就提到过引力波。35岁感觉自己一事无成的时候,会想起大耳朵图图说:“我不是什么都不会,我会……动耳神功~”文艺作品也是影响一个人的关键,悄悄构建着我们的精神底色。而今天的孩子呢?他们并非没有优质内容可选。只是算法不断推送快节奏信息,社交时间被压缩到三句话就得和小朋友对上暗号。那些需要耐心与思考的完整叙事,很难穿透算法的限制,抵达他们的世界。孩子从来都没变,依然释放他们的热情,依然在大街上乱叫。只是嘴里喊的从绝招“庐山升龙霸”,变成了网络热梗“芭比Q了”。曾经流行的侠义精神,变成短视频中的魔性桥段。童真依然简单纯粹,是他们接触世界的渠道与内容变了。反思不是终点,而是改变的开始。我们这一代留给他们的,除了网络热梗,还有不知疲倦解答疑问的人工智能,还有便捷的交通,可以不只在书本文字中感受世界。他们的童年相较于我们的童年,上限更高,下限也更低。认识世界本身是一个中性的事情,如何引导他们从中生长出分辨的智慧,才是成年人的责任所在。带过孩子的都知道,引导孩子,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就算没收手机,孩子也会被同学影响。甚至有家长希望让短视频和限制级作品一个待遇,一封了之。我们如此焦虑,也是因为我们比过去更重视教育。可是,即便被蒙着眼睛,也会有人从指缝里偷看。说到底,我们怕的从不是几句烂梗,而是怕孩子被快餐式语言困住,忘了好好说话、认真感受的快乐。他们不是天生的“烂梗机器”,只是暂时迷了路的小探险家。与其恐惧烂梗的冲击,不如带他们看见更广阔的真实世界,帮助他们感受真实世界的美好:去郊外观察昆虫的纹路,去科技馆触摸互动的展品,去图书馆读一本没有“梗”却能让人笑出声的童话,去运动场体验一次拼尽全力后的大汗淋漓。当真实世界的精彩盖过屏幕里的碎片,那些鲜活的、有温度的表达,自然会重新回到孩子的嘴边。当他们见过足够多的“面”,自会生长出分辨的智慧。他们自然会明白,真正的语言魅力,不在于跟风与模仿,而在于创造与表达。那时,烂梗自然会失去市场。文丨脏脑丸,来源公众号ONE文艺生活(ID:one_hanhan)▽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加★标,第一时间接收推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