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4700 字阅 读 需 要 15 分 钟正统十四年(1449),当瓦剌太师也先意气风发,兵临北京城下时,他不会想到,仅仅数年之后,以非黄金家族血统称汗的自己会迅速败亡,其家族势力烟消云散,而由自己一度统一的蒙古诸部迅速分裂…崛起的大明顺宁王也先的先天不足,在于其出身于非黄金家族的绰罗斯家族。而绰罗斯家族,自马哈木开始,多数时间里都是以“大明忠臣”的形象展现在大明君臣面前的。国历君自制表情包。底图来源/影视剧《女医明妃传》在徐达刚刚攻下元大都的洪武元年(1368) 十月,朱元璋就颁布诏书,展示了对元顺帝以及残元政府的优待态度,但是当时尚掌握重兵的北元政权并不想称臣纳贡,元顺帝与王保保持续在边境策动元军的反击。元明之间,又大战二十余年,直到洪武二十一年(1388) 蓝玉的捕鱼儿海之战,对北元朝廷予以了毁灭性打击,此时的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在逃亡路上被同为蒙古人的也速迭尔杀死,北元皇统自此断绝。建文四年(1402), 北元大汗坤帖木儿被杀,蒙古分裂成西部瓦剌和东部鞑靼两大政治集团。 明太祖朱元璋人物画像。来源/《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朱棣即位后,并未直接出兵进攻蒙古,而是通过赐给鞑靼、瓦剌军事贵族封号赏赐的形式,对蒙古诸部采取了安抚措施。同时,又资助当时处于弱势的瓦剌,试图“以夷制夷”。后因鞑靼擅杀明使臣郭骥,朱棣分别在永乐八年 (1410)、永乐十二年(1414) 、永乐二十年(1422)、永乐二十一年(1423) 、永乐二十二年(1424)五次亲征蒙古,除第二次的打击对象为瓦剌马哈木外,其余四次都是针对鞑靼阿鲁台部。使得原本实力更强的鞑靼部被大幅削弱,而瓦剌则帮助明军“痛打落水狗”,实力反而大增,草原上的政治平衡被打破了。明成祖朱棣影视形象。来源/影视剧《大明风华》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便将国家的政策重点放在休养生息、恢复国家经济上来。朱高炽停止了郑和下西洋,减少了国内外的朝贡。在对待蒙古问题上,一改朱棣的征伐之策,而是改用怀柔之策。明廷对蒙古诸部的策略由剿改为抚,配合永乐时期朱棣的战争威慑,蒙古诸部也纷纷配合。在仁、宣二帝收缩防线,休养生息时,蒙古诸部却悄然发生着变化。永乐时期五次北征,四次征伐的是鞑靼,瓦剌部在第二次北征被击破后,就选择蛰伏。其首领马哈木在永乐十二年(1414)被明军击败后,次年就向明廷贡马通好。永乐十四年(1416),马哈木被阿鲁台击败,旋即去世,其子脱欢继承顺宁王称号,与贤义王太平、安乐王把秃孛罗分统瓦剌部众。脱欢在位期间,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一方面与明朝交好,另一方面不断打击鞑靼。永乐二十一年 (1423),朱棣第四次北征,明军尚未找到阿鲁台主力,鞑靼军就被瓦剌军击败。洪熙、宣德年间,瓦剌继续奉行这一策略。在遣使通好明朝的同时,继续进攻鞑靼。而鞑靼部在明军和瓦剌的夹击下,早已疲弱不堪。在宣德年间,鞑靼部被迫西迁,阿鲁台在宣德九年(1434)被脱欢所杀,其所立的阿台汗逃到了亦集乃(黑水城)一带,不久因为寇边,被明军痛击。阿台汗最终也为瓦剌所杀。脱欢在攻灭鞑靼的同时,也对瓦剌内部进行了统一。明《河防一览图》卷。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宣德八年(1433),脱欢拥立脱脱不花为大汗。到了明英宗正统年间,脱欢已经将瓦剌贤义王、安乐王的势力全部吞并,并对西边的哈密和东边的兀良哈三卫都进行了笼络。正统四年(1439),脱欢去世,其子也先即位。也先比其父更加雄心勃勃,将明廷西北的哈密、罕东和东北的兀良哈三卫全部收入囊中,统一蒙古。但是,绰罗斯家族此时的统一和强盛,是建立在“帮助”明朝、打压同族的基础上,在蒙古诸部眼中,臣服于绰罗斯家族,只是屈服于其武力,而非发自内心的臣服。黄金家族的血脉在蒙古诸部中仍然有很强的号召力,也先虽然已经是蒙古的掌权人,但只能以“太师”的身份统治蒙古。也先影视形象。来源/影视剧《大明风华》短暂的辉煌但是一次“意外”的胜利,却使得也先有了以非黄金家族血统称汗的念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战。正统十三年(1448),也先以明廷减少对朝贡使团的赏赐为借口,发动战争。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十一日,瓦剌兵分四路进攻,也先亲率人马进攻大同,在猫儿庄杀死了大同右参将吴浩。其余三路,脱脱不花汗率军进攻辽东,阿剌知院进攻宣府,最后一路进攻甘州。一时之间,大明北境烽火四起,各镇守将一方面据城而守,同时派人进京报信。朱祁镇时年二十二岁,正是年轻气盛之时,想到之前的亦集乃之战、丰州之战,都以明军获胜告终,在未经充分准备之下,朱祁镇率大军前往“征剿”也先。明青花飞龙炉。来源/故宫博物院但是也先率领的瓦剌军,早不是亦集乃之战时被明军痛打的弱旅。在朱祁镇尚未赶到时,大同总督军务西宁侯宋瑛、总兵官武进伯朱冕、左参将都督石亨与瓦剌军大战,明军大败,名将宋晟之子宋瑛战死,石亨只身逃往大同。之后瓦剌军又向东攻击赶来的朱祁镇所率明军主力。明英宗得知瓦剌军出现在身后,先后派了两支部队前去阻击。第一支是恭顺侯吴克忠的部队,吴克忠是归顺明廷的蒙古人,其麾下也是效忠于明廷的蒙古骑兵。其父吴允诚,原名把都帖木儿,是居住在河西的蒙古人。永乐年间,吴克忠骁勇善战,多次跟随朱棣北征。明仁宗即位后,将其由伯爵升为侯爵。在正统年间,吴克忠亦是战功显赫,加封太子太保。吴克忠麾下的骑兵部队,是明军的精锐,即使如此,也不敌瓦剌骑兵。吴克忠与其弟吴克勤,其子吴瑾,前去抵挡,不想瓦剌军占据高地,以弓箭和滚石伏击明军,明军伤亡殆尽,吴克忠以枪杀数十人后战死。吴克忠部战殁后,朱祁镇又让成国公朱勇领兵四万前去阻敌,也中伏全灭。明军仓皇进入土木堡,瓦剌军却是有备而来,不仅时机选择得极为恰当,而且预先断了附近的水源,明军掘井二丈都未能挖到地下水,绝水终日,人马饥渴。但明军阵战仍然保留了战力,瓦剌军连夜围攻明军营地,都被明军击退。第二天,瓦剌军假意退却,明英宗赶紧下令拔营寻找水源。明军阵营松动,瓦剌军趁机冲击,明军溃败,死伤无算,朱祁镇被俘,明军死伤数十万,张辅、王佐、邝野以及一大批文臣武将都葬送在土木堡。而随军的八十万兵器以及无数盔甲、军资,除了十万件火器外,大都被瓦剌军所得。此消彼长之下,瓦剌军力大盛。也先兵锋直指明京师顺天府,意图重现大元的辉煌。此时志得意满的也先不会想到,瓦剌的统一建立在也先个人威势和军事胜利基础上,各部首领(如阿剌知院、脱脱不花汗)仅是暂时屈服。一旦也先势力削弱,联盟就会迅速瓦解。这一点在北京保卫战后应验。从1449年也先俘虏朱祁镇,到1454年也先被攻杀,时间仅仅过了五年而已。影视剧中的北京保卫战场景。来源/影视剧《大明风华》失败的天圣(田盛)大可汗在北京城下,也先遭到了于谦率领的明军的顽强抵抗,最终裹挟着朱祁镇狼狈退回草原。在朱祁镇被释放后,仅仅数年,也先就被杀死了。究其原因,除了其血统不正外,更是出于权力的争夺与也先在军事、经济上的失败。上文我们提到,瓦剌的崛起,是一个变数,在北元分裂后,鞑靼的正统性远高于瓦剌。尽管元顺帝的直系血脉已经断绝,但是草原上的黄金家族后裔仍有不少。在北元分裂成鞑靼与瓦剌后,也一直存在着名义上的“大汗”,这些有名无实的“大汗”,大多出自鞑靼部落。比如永乐时期的本雅失里汗,就是鞑靼阿鲁台所拥立的,下令杀掉明朝使臣郭骥的正是此人。而后鞑靼为朱棣击败,本雅失里汗在逃跑的过程中为瓦剌马哈木所杀。鞑靼拥立阿岱汗,攻杀了马哈木所立答里巴汗。后来阿岱汗又在明军与瓦剌军的联合攻击下败亡,也先之父脱欢拥立了脱脱不花汗,但实权一直在脱欢、也先父子手中。也先父子长期架空名义上的大汗——脱脱不花,两者矛盾日益尖锐。明廷也借机对脱脱不花汗进行拉拢。北京保卫战后,明廷一直与脱脱不花汗和也先两路人马进行接触,甚至暗中进行挑拨。15世纪时明朝同时期的蒙古高原部落。来源/维基百科景泰二年(1451),也先与脱脱不花汗因商议立皇太子之事不合,矛盾彻底爆发。也先拉拢脱脱不花之弟阿噶巴尔济,合兵攻打脱脱不花。脱脱不花战败逃到科尔沁的郭尔罗斯部,被早就对其有所怨恨的首领沙不丹杀死。景泰三年(1452),也先将此事通知明廷,夸耀此事。景泰四年(1453),也先自称“大元天圣(田盛)大可汗”,年号“添元”,此为残元历史上唯一一个非黄金家族血统的“大汗”。景泰四年(1453)十月,也先遣使致书,向明廷告知自己即位:“往者元受天命,今已得其位。尽有其国土、人民、传国玉宝。宜顺天道,遣使臣和好,庶两家共享太平。”也先之意,是其已经重建元朝,但明廷对此并不认可,只承认其为瓦剌可汗。 明景泰青花八宝勾莲大罐。来源/故宫博物院不仅明朝不认可他这个“大元皇帝”,攻杀脱脱不花汗、以非黄金家族血统称汗,此举在传统蒙古贵族眼中,无疑是“篡逆”之举,引发了传统派贵族的不满,动摇了统治根基。而也先原本能整合蒙古,依靠的是军事上的胜利。北京保卫战失利后,也先多次南侵均被明军阻挡,无法复制土木堡的胜利,战略优势逐渐丧失,其统治根基已经不稳。另一方面,因为土木堡之战而中断的明蒙朝贡贸易,引起了蒙古各部的经济危机。各部首领对持续战争心生抵触。明政府与蒙古之间的朝贡体系自永乐年间以来,并未中断过。永乐六年(1408),朱棣封瓦剌马哈木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顺宁王,太平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贤义王,把秃罗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安乐王。永乐十一年 (1413)七月,朱棣封鞑靼太师阿鲁台为和宁王,赐金印、金盔、鞍马、织金文绮、绒锦,连阿鲁台的母亲和妻子,也赐予诰命和官服。仁宣年间,鞑靼和宁王,瓦剌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均朝贡表示臣服。在这一背景下,蒙古各部通过朝贡,获得了大量的好处。蒙古向明廷进贡马匹,明廷则赏赐大量的钞币、纺织品给蒙古贵族。鞑靼阿鲁台、瓦剌太平等蒙古贵族均在此列。由于明廷给蒙古使臣的赏赐是按人数发放的,因此宣德以后,蒙古使团的人数越来越多。宣德元年(1426),前往北京朝贡的蒙古使团人数一般在三百人以下,正统二年(1437)八月,脱欢的使团也是二百六十七人,但此后使团的人数就突破了千人。正统四年(1439)十月,瓦剌脱脱不花汗派都督阿都赤率使团千余人来朝;正统七年(1442)十一月,瓦剌使臣卯失剌又率使团两千三百零二人来朝,此后瓦剌使臣也往往在两千人之上。这几千人来往明蒙之间,并非简单接受赏赐,更是借机贸易。总之,明蒙通贡对于双方都是有利可图的,尤其是蒙古从明廷得到的各色纺织物,正是其十分需要的。但是自土木堡之役以后,明蒙之间的朝贡贸易就极不稳定。尽管景泰元年(1450)和景泰三年(1452),也先曾先后两次朝贡,但是明蒙整体的贸易规模已经不如从前。而且,尽管景泰年间明蒙之间恢复了朝贡,但是明廷的赏赐主要是给也先等少数贵族,大多数蒙古部落依然处于明廷的经济封锁之下,苦不堪言。抢又抢不到,买卖也没法做,蒙古各部的经济情况并不乐观,也增长了各部对也先的不满。明蒙朝贡贸易画面。来源/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作用下,景泰五年(1454),也先的原盟友阿剌知院(掌管瓦剌右翼的权臣)因权力分配矛盾起兵,两股势力相互攻杀,也先在突袭中被杀。其子阿马桑赤台吉继位后无法控制局势,瓦剌霸权迅速崩溃,蒙古部落又陷入四分五裂之中。参考文献:《明实录》,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美】窦德士著,陈佳臻译:《长城之外:北境与大明边防1368—1644》,成都:天地出版社2024年版。胡凡著:《明代九边形成及演变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END作者 | 赵旭腾编辑 | 胡心雅 主编 | 周斌排版编辑 | 李语馨(实习)校对 | 张斌 胡瓜国历好物进击的士族旁落的皇权跨越五百年的权力对抗史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专业团队最新力作展现士族潮起潮落的史诗级历史画卷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