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色根本不存在?!

Wait 5 sec.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把科学带回家”ID:steamforkids作者:乌其多,本刊有删节我们都很喜欢粉红色。哥斯拉也青睐粉红色,当原本蓝色或红色的哥斯拉造型进化成粉色后,一个粉红原子吐息就能核平一切。然而,科学家说了,粉红色是我们大脑创造出来的一种颜色。要理解粉红色的来源,我们需要了解眼睛和大脑如何协同工作来感知颜色——这一切都始于光。大部分光来自太阳,以波的形式传播到地球,这些波上下运动。科学家根据这些波的长度对其进行分类(即波长)。光的种类繁多,这些不同的波长共同构成了电磁波谱。波长、波峰和波谷 人眼直接能看到的光仅占光谱中极小的一部分——约0.0035%。之所以可识别的光这么少,是因为我们的眼睛里只有三种视锥细胞(鸟类、多数鱼类和爬行动物拥有四种)。这三种视锥细胞分别为短波(蓝光)、中波(绿光)和长波(红光)最为敏感。它们是人类三色视觉的生理基础。 人眼中三种视锥细胞/snexplores我们看到任何颜色时,都不是某一种视锥细胞单独工作,而是这三种细胞被刺激的程度不同。大脑读取这个“三信号组合”,并将其解读为一种颜色。三原色模型/《色彩的秘密生活》例如:看到黄光时,长波和中波视锥细胞会同时被强烈激活,而短波细胞激活很弱,大脑就会将这个特定的信号组合解读为“黄色”。总之,波长范围在350到700纳米之间,可以被人眼感知的光波,就被称为可见光谱。可见光谱的颜色是一个连续、平滑过渡的渐变带,包含了人眼所能分辨的无数种颜色,按波长从长到短排列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靛色>紫色。可见光谱图/《色彩的秘密生活》那么有趣的地方来了:大家发现,粉红色根本不存在于可见光谱上!如前文所说,可见光谱是“平滑过渡的渐变色带”,而和粉红色接近的红色、蓝色,正好处于可见光谱的两端:一个波最长,一个波最短,它们根本就不可能相邻。就像一个苹果不可能既“最大”又“最小”一样,一种颜色怎么可能同时处于色谱的两端呢?所以理论上来说,我们肉眼根本识别不了粉红色。那我们看到的粉色到底是什么?当一束红光(长波)和一束蓝光(短波)同时进入眼睛,它们会强烈刺激“红”和“蓝”视锥细胞,但几乎不刺激“绿”视锥细胞。受到刺激的两种视锥细胞向大脑发出信号请求破译,我们的大脑接收到“代码”后,发现无法和可见光谱对应,因此无法破译。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大脑会即兴发挥。它会将可见光谱(通常是一条直线)弯曲成一个圆圈。这样一来,蓝色和红色就挨在一起了。如果把光谱强行扭成“环”状,左边断裂处就是粉红色/snexplores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现在将可见光谱重塑为色轮,并弹出一片粉红色,这就是我们最终看到的颜色。由此可见,“颜色”是光、眼睛和大脑之间合作的产物,也是大脑对波长信号的主观诠释,而非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只鸟、一条鱼,或者一只螳螂虾,看到的世界与我们的截然不同,谁的版本更“真实”?或许没有答案。原标题:《科学家说粉红色根本不存在,紫色也是幻觉?》本文刊于《青年文摘(彩版)》 2025年10月下第20期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彩版留声机本期杂志专题为“AI,请开始你的‘表演’”。在经历了对大型语言模型的初期狂热后,我们正进入一个至关重要的反思期。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AI并非无所不能——它固有的“幻觉”缺陷,会生成看似权威实则虚构的内容,这已成为技术应用中的切实风险。与此同时,一个更深层的担忧浮出水面:对AI的过度依赖,正悄然削弱我们自身的判断力与独立思考能力。本期专题旨在冷静审视AI的局限与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并提醒读者,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独立的判断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责编豌豆重点文章抢先看《陈云霁、陈天石:一腔孤勇,开启中国芯片“寒武纪”》近日,国产AI芯片龙头企业寒武纪股价持续走强,一度超越贵州茅台,成为“新股王”。“寒王”背后的创始人陈云霁与陈天石,这对从中科大少年班走出的兄弟搭档,正在智能时代的“寒武纪大爆发”中,刻下中国创新的年轮。《当AI开了个小卖部》一家由AI“克劳迪厄斯”全权做主的小卖部开业了。它自主进货、定价、售卖,但这场高科技创业仅一个月就以血亏收场,过程中笑料不断……《微软买了17亿美元的屎》17亿美元绝非小数目,即便是财大气粗的微软,也不会轻易为一座“粪堆”买单。这背后,究竟有何隐情?《手术室为什么会放“花生米”》“花生米”“粽子”“鸡尾酒”……这可不是报菜名,而是手术室里的“行话”!这些看似奇怪的暗语,实际上蕴含着沟通的智慧。《青年文摘(彩版)》订阅方式订阅《青年文摘》《青年文摘(彩版)》全年杂志,即赠送两本赠刊+定制帆布包!【发货方式】快递发货,每月发货1次(含杂志上下半月刊共2本)《青年文摘(彩版)》已开通电子版马上在线畅读!↓↓↓《青年文摘(彩版)》简介《青年文摘(彩版)》是“青年文摘”品牌下面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优质课外读物。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主办,2005 年创刊。旨在启迪思维,开阔视野,陪伴成长。用“新知,人文,校园,励志”的精彩内容,让中小学生在轻松有趣的阅读中,打卡时尚潮流资讯,纵览酷炫新知热点,感受中外校园文化,奠定一生人文底色。用精心编辑的“思、智、情、趣、美”五大版块,全方位覆盖10~18岁青少年的阅读需求,致力于成为青少年的成长好伙伴。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