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电影圈内口碑爆炸,圈外无人知晓

Wait 5 sec.

《一战再战》 终于等来了一部值得去电影院观看的电影,《一战再战》。它是好莱坞电影如何在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取得平衡的范本,收获了多家海外媒体的好评。截至目前,《一战再战》的全球票房成绩不算理想,虽然它已经是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票房最高的电影。这位导演一直是影评人和资深影迷的心头好。18年前,他凭借电影《血色将至》打破了好莱坞的多项禁忌,如今他身上“革命者”的标签仍在,但又有了很多感性的转变。比如在对家庭的态度上,《血色将至》的丹尼尔只想远离所有人,在自己的金钱王国做一匹孤狼。《一战再战》的“穷鬼”鲍勃却是家人大过天,把爱作为革命的唯一法则。今天的文章,将通过对《血色将至》的解读,感受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创作脉络的变化,以及他之于好莱坞和世界电影的重要意义。讲述丨阿郎来源丨看理想节目《21世纪伟大电影》二战结束,电影的重心第一次发生世界性的大迁徙。美国成了被寄予全部希望的新大陆,尤其是诞生于1975年的《大白鲨》,第一次运用了大规模上映这一发行概念,收获了四亿一千万美元的空前票房,打破了好莱坞票房纪录,成为当时好莱坞最卖座的商业电影。它也标志着电影从此结束了青春期,迎来了商业化的成年时代。虽然作为电影起点的欧洲,对这种商业与电影相互捆绑的游戏非常不爽,可是任谁都无法否认,由斯皮尔伯格拍摄的这部惊悚电影像是一个神启,在它的召唤下,电影推开了另一扇叫作工业的大门。好莱坞电影工业避免了电影因为过于高雅而艰涩,从而走进死胡同。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我们都以为好莱坞电影就是电影工业本身了,直到2007年《血色将至》出现。《血色将至》故事发生在1898年,银矿矿工丹尼尔在井下作业时摔断了一条腿,但他也因祸得福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在了解到美国西部一个小镇有石油的消息后,丹尼尔带着同伴的遗孤H·W,前往那个传说中的不毛之地。他紧紧抓住了这次机会,成为一代石油大亨。可是,令他预料不到的是,随着财富的累积,金钱在他生命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挤占了父子之情,换来虚假的兄弟之谊。一个人生命中原本应该拥有的忠诚、信仰和善良也被挤占掉了,他成了一个失败的成功者。无论是对于好莱坞还是世界电影,这部长达158分钟的《血色将至》都是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它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男主角丹尼尔·戴·刘易斯臻于化境的表演上,也不仅体现在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充满侵略性的剧本语言上,更体现在《血色将至》是一部反好莱坞主义的电影。它就像是一场与时代不谋而合的起义,好莱坞电影走到了革命的边缘,《血色将至》率先举起了造反的大旗。后来,《纽约时报》评论说,《血色将至》是一部“21世纪关于爱、死亡、信仰和贪婪的杰作,它们与石油和鲜血绞合在一起,展现了一个深感不安的国家,开启了美国电影的新时代。”01.反家庭首先,《血色将至》是一部反家庭的电影。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能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主要原因在于它以主流价值观为最终信仰,就是那些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不需要翻译的语言:美好的家庭、对正义和善良的赞美、对爱情和友谊的歌颂等等。因此,无论在好莱坞的电影里出现过多少暴力的打斗镜头,多黑暗的阴谋,多灰暗失败的人生,好莱坞电影大多以一家人拥抱在一起的大团圆为结局。《一战再战》比如,在科幻电影《星际穿越》里,地球的未来和人类的命运,就藏在小女儿和父亲用书架进行的对话里。在动作片《疾速追杀》里,一心想要退休的杀手约翰·威克,之所以决定与整个犯罪集团死磕,是因为对方杀死了一只像他的家人一样重要的小狗。在灾难片《末日崩塌》里,为了拯救唯一的女儿,一个父亲拯救了整个世界。就连行走在在犯罪边缘的黑帮教父柯里昂,也一再告诫儿子,“不照顾家人的男人,根本算不上是个男人”。家庭观念是好莱坞电影的核心要素,家庭不但是一切戏剧冲突的原因,大团圆的家庭也是好莱坞一直追求的故事结局。但是,《血色将至》是反家庭的。在影片的结尾,丹尼尔杀死了假冒的兄弟,赶走了收养的儿子,他独自一人,坐在像宫殿一样辉煌而空旷的房间里,就像当年在荒野中,独自坐在木桩上一样。《血色将至》讲述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开发西海岸油田的故事。在那个时代,家庭绝不是这群创业者的原始驱动力。甚至可以说,美国第一代石油大亨们的发家史,就是站在无数家庭破碎的基础上。在影片中,经常有工人因为石油开采现场发生意外而死去,多次出现红色的鲜血和黑色的石油混合在一起的诡异画面,像是某种宿命的暗示。不过,虽然《血色将至》反家庭,却比其他好莱坞电影更注重营造家庭。比如丹尼尔在工友死后,一直将工友的遗孤H.W带在身边,他们以父子、合作者相称。丹尼尔蛊惑农民卖地的时候,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一个家族企业,我的好儿子H.W和我并肩作战。”而丹尼尔带着H.W真正的目的是,“在我买地的时候,身边有张俏脸蛋,诓人容易些”。在“重视家庭”这个好莱坞电影最常见的设定里,丹尼尔被设定成一头孤独的野兽,他的内心独白是:“我痛恨大多数人,我有时看着人们,找不到值得喜欢的特点。我想赚到足够的钱,远离所有人。”《血色将至》孤独是是丹尼尔的内心渴求,偶尔的仁慈反而会造成他的悲剧。在《血色将至》里,丹尼尔唯一柔软的时候,就是在自称他弟弟的那个人到来之后。他和弟弟说:“我有的,以后你就有。”并且,在海边,丹尼尔第一次推心置腹地和旁人聊起了家乡的老宅和他少年时期的梦想,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发现这个弟弟是一个冒牌货,真实的目的是为了他的钱。丹尼尔开枪打死了他,将他的尸体推入坑中,坑底渗出黑色的石油。美国一代石油大亨,埋葬了他最后一丝柔软,从此百毒不侵,事业成功。02.反宗教其次,它也是一部反宗教的电影。《血色将至》这一片名,源自《圣经》里《出埃及记》第7章第19行,“耶和华晓谕摩西,将杖伸在埃及所有的水以上,在埃及到处都是血色将至的景象”。美国是清教徒建立的基督教国家,宗教是这个国家文化里的血脉,就像石油是工业的血脉一样。在好莱坞电影里,美国人都是基督教罪感文化的信徒,他们信奉祷告可以减轻罪恶,然后继续起身去奋斗。在好莱坞的叙事规则里,有两条潜规则不容侵犯,一个是不允许出现杀害小孩的画面,一个是不允许出现曲解宗教的台词。《血色将至》的前半段,展示的是一个宗教氛极其浓厚的加州小波士顿小镇。在丹尼尔向村民们宣布他准备开采石油时,当地的传教士伊莱问的第一个问题是,“那么,教堂建在哪儿”。油井开工仪式前,伊莱主动要求为油井的开工祈祷。整个小镇的人,都是伊莱的忠实信徒,因为这位传教士似乎一心都放在上帝的子民身上,他帮助老太太驱赶风湿,并想帮丹尼尔忏悔罪恶。到了电影的后半段,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做出了最惊世骇俗的举动,就是毫不留情地质疑了宗教。《血色将至》在影片最后,传教士伊莱跑来向丹尼尔要钱,丹尼尔说可以,但伊莱必须要承认,他是一个假冒的先知,上帝是迷信的产物,并且要“用令人信服的语气说出来,用布道的口气说出来”。伊莱为了拿到钱,将这句话整整喊了八遍。声嘶力竭的叫喊,撞击在丹尼尔家恢弘的大厅四壁,声音像羽箭一般折射回来,如万箭穿心。导演想要揭示:在《血色将至》里,宗教不再是信仰,而是攫取利益的手段。影片中,丹尼尔演技炸裂的片段,当属他跪在教堂的地板上,接受洗礼,被伊莱一次次扇巴掌、拽头发,丹尼尔能忍受得住这荒诞、受辱的全过程的原因,是为了获得铺设石油管线的资格。传教士伊莱一次次上门,要求为丹尼尔和他的油井传布福音,为的也是获取和石油一样诱人的“教堂建设费”。在《血色将至》里,传教士伊莱和石油大亨丹尼尔其实是同一类人,只不过丹尼尔通过石油去获得利润,伊莱是通过宗教骗取金钱。影片最后,从不相信宗教的丹尼尔,一面咆哮着“你不是上帝的兄弟,上帝选择了你弟弟保罗,他知道这里有石油,是他告诉了我,是我把地下的石油挖了出来——所以,我才是真先知,上帝选择了我”,一面用保龄球砸死了传教士伊莱。好莱坞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在这个移民国家里,从大航海时代到美国西部大开发时代,涌现了无数倚靠单打独斗而成就一番事业的个体。他们振臂高呼,用“美国梦”和对宗教的虔诚,开荒拓土,成就一番伟业。可就像当年火车打破了西部的寂静一样,工业思维的介入,打破了宗教的威严。从黄金到石油,人们发现了比上帝更实用的东西,社会关系被新的工业关系重新组合,一代人重新发现了他们可以信仰的宗教,那就是金钱。《血色将至》03.反美国梦与大企业《血色将至》还是一部批判美国梦的电影。为什么全世界都爱看美国电影?除了它宣扬的是不需要翻译的家庭、友谊等主流价值观,和成熟的电影工业能力外,美国电影在主题上一直都在告诉观众: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实现美国梦,获得更美好的生活。但这可能只是我们看到的美国梦的一个侧面。电影的前半段用好莱坞传统叙事的语气,描绘了标准的美国梦的形状:一个腿有残疾的普通人,在获得一个地下有石油的消息后,带着幼小的儿子,风尘仆仆地赶到异乡,游说村民,准备买下土地、开采石油。但《血色将至》也告诉了我们美国梦可能存在的另一面。丹尼尔买地时,没有告诉对方土地下面有石油,说的是,“这牧场很美,我儿子身体不好,我想带他在这儿打鹌鹑,多呼吸新鲜空气”;当儿子问起,“我们需要付他们多少钱”时,丹尼尔的回答是,“我不会给他们油田价,我会给他们鹌鹑价”。而当有人不同意出卖土地时,丹尼尔就买下周围的土地,利用抽水效应,抽干了这块地下面的石油。导演想要揭示,所有的“美国梦”都有着原罪,都混杂着征服、抢占、欺诈和鲜血。最后,《血色将至》是一部反大企业的电影。它改编自辛克莱尔1927年创作的小说《石油》。这位作者曾写出一部名为《丛林》的小说,揭秘美国芝加哥肉食厂的食品安全问题,吓得罗斯福总统一边读小说一边吐掉了嘴里的香肠,并促进美国食品安全立法。他的作品基本上都围绕着资本主义的阴暗面展开。谈及《石油》的创作缘起,辛克莱尔回忆说,当时他和妻子去西格拿尔山一带,那里本应该坐落着一个又一个度假村,最终被改建成油田。当石油冒出土地的那一刻,整个社区陷入彻底的疯狂状态。辛克莱尔说,那一刻,他看到的是赤裸裸的贪婪,所有人都在走向癫狂的边缘,他知道自己应该写些什么了。《血色将至》影片中,丹尼尔面对农民,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演讲:“我还鼓励手下,将家人带在身边,当然,有家人陪伴,有助于我们获得更有价值的人生。有家庭就会有孩子,有孩子就该有教育,所以不管我们在哪落脚,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很乐意为孩子提供教育的机会,因为孩子是我们努力的未来。我们要在这里挖水井,有水井就能灌溉,有了灌溉,就能种粮食,那些曾经的不毛之地,将变成沃野良田,等到收获季节,粮食多得发愁,你家的面包会堆得淹过脖子。”人们无法不为大企业所描绘的这个乌托邦而感到疯狂,但是,这些美好的愿景,是否能够实现?企业大到一定规模,是否就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现代大企业的语境中,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就是最大的正义。当工业的齿轮转起,工人的境遇,就像同时代的电影《摩登时代》里的螺丝工人查理,异化为工作的机器。在《血色将至》的最后,一代石油大亨独自坐在自己华丽如宫殿的家里,时间是1927年。这一年,美国股票交易量创造了历史新高,股民纷纷疯狂投注。两年之后,1929年,美国股票价格跌到了最低点,经济大萧条随之而来。罗斯福总统在大萧条期间,制定了一系列社会保障体系和救济体系,比如最低工资制度和每周最长工作时间,用以保障底层劳动工人权益。《血色将至》尾声.《血色将至》是一次革命,它自身振聋发聩,但并没有引发好莱坞电影的大面积呼应。《血色将至》之后的好莱坞电影不但没有吹响革命的号角,反倒是越发勤奋地夯实保守主义的壁垒。随着全球票房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好莱坞的应对方式,除了放大视觉效果和动作等元素,另一个方法就是弱化一切可能引起文化冲突的元素,比如宗教问题、种族问题、女权问题等。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这几年被影迷们批评的所谓好莱坞的“政治正确”和奥斯卡的主旋律。*本文摘选自看理想原创节目《21世纪伟大电影》第4期,主讲人阿郎,标题为编辑所取。内容有删减编辑,请至看理想app或小程序收听完整内容。音频编辑:丫丫、十一策划:看理想新媒体部封面图:《血色将至》商业合作:bd@vistopia.com.cn投稿或其他事宜:linl@vistopia.com.cn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