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3.0”点燃中国消费新引擎

Wait 5 sec.

今年9月,财政部与商务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推动消费新业态不断涌现,提升消费活力”,为零售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按下加速键。在政策与市场双驱动下,中国零售业正迎来一场从“地产红利”向“用户体验”的时代跃迁。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零售业经历三次变革走进今天的零售门店,一个鲜明的变化扑面而来:卖场越来越小,货品越来越精,配送越来越快——消费者体感的变化折射出零售业态的深刻革新,用户体验正成为企业经营转变的核心驱动力。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七十余年来,中国零售业始终与国家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脉搏同频共振,经历了三次标志性变革。曾经遍布各地的供销社,一度是当地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主要来源,均需凭票购买。拥有一张稀缺商品的购买券,往往比商品本身更珍贵。这是第一代零售的真实写照——核心任务是解决商品“有没有”的问题。市场经济大潮涌来后,沃尔玛、麦德龙等大型连锁超市进入中国,第二代零售登上舞台。商品从稀缺变得丰富,消费者开始拥有选择权。但这一代零售商的核心逻辑并非商品本身,而是以获取优质地产为目标,一边享受区块升值的地产红利,一边收取高额进场费、堆头费转嫁经营成本,对商品质量和供应链投入不足。供应商交了“买路钱”换取曝光,却无暇顾及商品和服务本身是否充分满足了用户需求,消费者买得既不省心、也不省钱。一个普遍的生活经验是:看到促销海报兴冲冲赶去,货架要么早就空了,要么剩下的都是临期存货。第二代零售表面在卖商品,实质在经营地产,核心是“地产的影子”而非“零售的内核”。2019年,麦德龙中国80%股权被收购,宣告这一模式在中国走不通了。当消费升级与消费者意识觉醒同时到来,“零售3.0”时代已悄然开启,其最根本的变革在于经营逻辑从“地产思维”转向“用户思维”。新一代零售商不再依赖地产升值和多头收费,而是深度参与供应链全流程——品控前置到产地源头,采购依靠算法动态调仓,线上线下数字化融合满足即时需求,建立起深度互信的用户关系。用户体验驱动新模式 政策引领释放新动能这场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零售革命,究竟如何重塑行业生态?从实践来看,新一代零售商正从三个关键维度上发力:在1.5倍速的都市生活中,“速度”与“便利”成为刚需。白领们的日常是早上9点下单,9点半咖啡就送到公司;晚上7点想吃火锅,食材7点半到家。为此,山姆、小象超市等即时零售业态推出“30分钟快送”服务,用“前置仓”模式将供应链末端前移成“社区冰箱”。这背后是技术算法被应用于精准选品、智能补货和配送优化——第三代零售的效率,不靠“人工判断”靠“智能决策”。除了速度,新一代零售商也在突破传统超市的边界,让门店回归生活本质。以胖东来为代表的新型零售渠道,下雨天门口免费提供雨伞,榴莲现场开到顾客满意为止,把门店变成有温度的生活节点,让零售业回归“人本红利”。质价比则是零售“3.0”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奥乐齐、快乐猴等社区超市围绕一日三餐精选品类,发展高品质自有品牌,从源头控制成本与质量,给消费者“闭着眼买也不会错”的确定性体验。这些自发的市场实践,正在得到政策的有力支撑。《通知》在全国范围开展试点,鼓励大胆探索新模式、新场景,将为消费市场注入强大制度性活力。在政策与市场双驱动下,零售“3.0”模式加速走向成熟。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零售“3.0”提振消费的动力源于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集中体现在三个维度的系统性变革:一是商品力回归价值竞争。政策明确支持“提升消费品质”,推动新业态彻底告别“地产驱动”和“收租”模式,转向“品质即价值”。零售商通过源头直采、深度参与上游生产和发展自有品牌 ,实现对商品的全链路掌控,精准契合当下消费者对“高质价比”的追求。二是供应链建设驱动效率革命。在政策鼓励的“新模式”中,即时零售已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通道。其通过销售预测和动态库存监控,实现“准补货、少损耗”,使即时履约从“惊喜”变为“标配”。这种由数字供应链带来的便利与履约确定性,有效激发高频刚需消费,成为都市生活的新基础设施。三是服务体验营造社区温度。政策着力培育的“新场景”推动零售空间从“陈列室”向“邻里服务中心”进化。新业态不再是单一的卖场,而是融合餐饮、体验乃至社区服务的多功能“第三生活空间”。无论是精细化加工还是便民服务,都是在为顾客创造超越商品本身的沉浸式体验,让消费者愿意“逛”、乐意“留”。透过这些变革不难发现,中国零售业的创新与升级,本质是向“以人为本”商业初心的回归。无论是温情服务,极致质价比,还是即时便利,核心都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与满足。新零售的探路者正成为推动消费的“毛细血管”,提升整个消费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可以预见,在政策与市场的驱动下,一个更加多元、更具活力的中国零售新生态正加速形成,必将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来源:黄浩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研究员 服务经济与互联网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封面图由AI生成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