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会做事的人,看起来很“懒”?

Wait 5 sec.

“一天24小时根本不够用。”“我要是有分身术就好了!”想着“完成这项工作就有自己的时间了”,却在忙完眼下的工作之后,发现等待自己的是更多工作……时间管理一直是热门话题,毕竟时间是最“不讲情面”的刚性资源,没有时间,什么也做不了。怎么做才能争取到更多的时间,抓住更多机会与成果?今天我们推荐的文章摘自日本“早起计划第一人”池田千惠的《零压力时间管理法:去创造属于你的“第25小时”》,这本书主要想帮助大家,从“该做的事情”里腾出时间,用在内心喜欢、真正想做的事情上。1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吗?“没时间”,换句话说,就是自己所能支配的时间和想做的事情所需的时间之间有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我们总是在想“怎样才能充分利用一天的24小时”。但实际上如果你的睡眠时间是7小时,就要从24小时中减去7小时,还要除去日常活动和工作的时间。工作中,刨除处理私事和休息的时间,通常所说的8~9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并不能完全用于工作。举个例子,比如要求一个月后提交一份资料。人们往往会在前20天左右想:“时间还很充裕,最后10天赶一赶就行。”但实际上我们能够使用的时间是刨除休息日后的20天左右。而且,我们手上不只这一项工作,可能还会有一些突发的、棘手的工作需要处理。匆匆忙忙地赶进度,出现一些低级错误,后期弥补起来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为了避免对时间的误判,从一开始就要把握住“自己真正能够利用的时间”。我们要摒弃“时间是无限的,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的幻想。时间本就是稀缺的资源,正因为它稀缺,我们更要认真思考如何才能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图/pixabay22破解之道:“SEE法”时间管理系统所谓“SEE法”,是指通过直观地审视有限的时间,有选择地利用时间,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可视化,重新评估,创造自己的Me Time。01Show(可视化)将看不见的时间变得可见。记录你的时间实际去向,像旁观者一样观察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让你自省——自己的时间是否用在了该做的事情上,有没有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是否有可以放弃的事。这和整理房间是同样的道理,先弄清楚自己有多少东西,然后扔掉不需要的,确保有足够的空间收纳有用的物品。时间的整理需要先厘清自己有多少不得不做的事、想做的事,评估这些事情是否都能装进时间这个“箱子”里。02Edit(整理)以“喜好和舒适”为标准,区分“不得不做”和“想要做”的事情,大胆舍弃不必要的部分。想自由地使用自己的时间,结果却做不到的人,往往是比较会为他人着想的人。把这个过程看作“对时间的整理”,就不会有“放弃”带来的罪恶感和失落感了。扔掉某件物品时,你可能多少会有些不习惯或不便,但是对于时间并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是自己的人生总编。就像编辑季刊一样,每三个月结合心境和社会环境变化,彻底改变一下,也别有一番乐趣。图/Pexels03Enjoy(享受)尽情享受经过筛选后留下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其中。这一方法的核心在于转变思维:不做某件事不是“放弃”,而是“更加慎重地选择了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经历了“可视化”和“整理”的阶段,筛选出属于你的时间,充分感知、尽情享受自己选定的“非做此事不可”的时光吧。无论过去经历了多少痛苦,如今多么困顿,我们都被平等地给予了现在。作为自己的人生总编,你打算怎么创作?3那些事,是“不得不做”还是“想要做”?当今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人会从各种各样的角度,针对某件事发表五花八门的意见。一件事情究竟是你发自肺腑的理想追求,还是在他人的影响下才成了你的理想,都变得难以判断。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很多人感觉一直被事情追着走,大多可以归因为不会合理地安排事情的优先顺序。这也重要,那也重要,感觉每件事情都重要,难以进行权重分配,把所有事情都揽在身上。最终,要么无法按时完成,要么每件事情都半途而废。即使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个人生活却可能变得一团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陷入了眼前纷杂的事务中,模糊了个人认为的“好”和他人、常识中的“好”之间的界限。分清自己的标准和他人的标准,巧妙地确定属于你的优先顺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养成这样的习惯吧:对于平日所做的每一件事,先判断这到底是“不得不做”还是“想要做”。考虑到未来,认为不得不做的事情=have to发自内心想做的事情=want图/Pexels4不要从道德制高点上评判自己的选择如果一味地优先做“不得不做”的事情,那么无论多久,“想要做”的事情都难以提上日程。无论多么忙碌,都要保证做“想要做”的事情的时间。“让地板焕然一新的过程,超级舒服!开心!心情超级棒!”“打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心无杂念,就像是做了一次深度冥想,很享受这个过程。”如果你是这样想的,那么这就是“我想打扫”。如果只是想着“房间太乱了,影响心情,所以想收拾一下”,其实从心底来说你是不愿意特地腾出时间来打扫卫生的。这是“不得不打扫”。在对每一件事情分类的时候,请不要从道德制高点上评判自己的选择。如果“不喜欢”,那我们可以选择更有效率的方式去处理。比如,“喜欢整洁的环境,但是不喜欢打扫卫生,我会查询一下有什么方法能够轻松地将屋子收拾干净,或者干脆请保洁。”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在“不得不做”和“想要做”中间摇摆的。受到诸如“这个行业将在十年后消失”“没有副业收入,未来没有保障”影响决定跳槽,可以归为“不得不做”。如果你喜欢现在的工作,就不要在意周围的人说什么,也不要被新闻媒体的报道左右,把你的时间和精力完全投入工作中,自然能在这个领域中成为人才,跳槽和开展副业对你来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5写下来,释放大脑内存大脑的“内存”爆满时,就会因疲劳而无法思考。电脑的内存爆满时,运行速度就会变慢,大脑更是如此。所以必须认真清理脑内存储,将内存逐渐释放出来。把大脑中所有的事情列出来,包括“想做的”“担心忘记的”“犹犹豫豫,不知该如何是好”的事情,试着从里面选择出“应该做”和“想做”的事情。如果将这种做法形成习惯,就能释放大脑的“内存”,从而顺利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也更容易判断什么事情可以放弃,什么事情必须要做。把今天想推进的事情全部写在笔记本或者手账上,是为了不占用大脑宝贵的“内存”。把所有的任务都列出来之后,接下来就是选出“不做就睡不着”的事情。然后,放弃剩下的其他任务。这样筛选下来,你就会明白,“不做”的事情并不是“放弃”,而是“慎重选择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坚持这样的选择过程,决定哪些事“不做”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进而可以认真地、全身心地来完成甄选出来的任务。图/Pexels6计划完不成,怎么办?我常常听到有人说:“即使制订了计划,还是没办法完全按照计划执行,索性就不做计划了。”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是对计划存在误解。计划是关于“为了实现目标,我必须采取哪些行动”的思考,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测,进而细化成实际行动中的具体方案。计划并非一成不变的刚性轨道,而是可以不断调整和完善的。我们所处的时代,不要说一年后,连半年后的情况都难以准确预测。如果事情的发展并未如预想的那样,我们只需找出其中的原因,思考接下来可采取的应对方法就可以。摘自《零压力时间管理法:去创造属于你的“第25小时”》,作者:[日]池田千惠这本书不是教我们如何做更多事,而是教我们如何通过时间管理,找到真正重要的东西,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忙碌的时代,我们都需要学会创造属于自己的“第25小时”,不是为了做更多工作,而是为了拥有更多生活。▼点击“购买”,获取时间管理妙招▼广告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