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姆·凯勒(Sam Keller)最初并没有开办什么企业培训项目。起先他只是在自家餐桌上与12岁的儿子一起研究生成式AI,后来这个小小的研究逐渐发展成Gen AI Academy,如今已培训了超135位CEO及其领导团队。他的使命是:通过动手实践和体验式学习,帮助组织顺利迈入AI时代。原文标题:《高管实现AI成功的五大必行举措》“只需几个小时,就能带来改变。”萨姆说,“高管们根据自身岗位量身定制专属AI后,很快,他们的思考就变得更具批判性,决策更明智,工作也更富创造力。”在参加过萨姆的一场工作坊后,我亲身体验到了这种变化。活动后我深刻地认识到,高管不光要懂AI,更要把它当作思维伙伴,借助它成为更好的领导者。以下是每位高管都应采取的五大举措。1. 把AI当作团队成员,而非工具招募新员工时,公司会安排入职、设定目标,并考核成果。AI也需要同样的管理方式。所谓让AI “入职”,就是要为它提供公司背景信息,明确其职责边界(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并尽早检查其产出。你不会让一名新员工在未经监督指导的情况下直接向董事会汇报,同样,你也不该未经调试就把关键任务交给 AI。最有效的方法是创建AI智能体(AI agents),即为不同专业领域打造的专属助手。比如,你可以为市场营销、财务等不同职能分别构建,也可以根据客户或用户画像设计智能体,以便在重大会议前对方案进行“压力测试”。我的一位同事把她的智能体设定成相当直率的风格。当她要求AI为演示文稿设计一个图标时,它直接回呛:“少废话,先说清你的用途。”如此强势的个性虽出人意料,给出的反馈却精准到位。我们小组的一位房地产高管,用世邦魏理仕(CBRE)的数据和行业资料训练了一个GPT。那些原本需要几天才能得到的洞见,现在几分钟就能生成。他的反应是:“太震撼了!”由此得出的启示是:当领导把AI当作需要引导和培养的同事,而非随意试用的小工具,它才能发挥最大价值。2. 将AI素养列为领导力“必修课”许多CEO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在推动AI应用中的表率作用。事实上,领导层的积极参与才是撬动一切的杠杆。正如GenAI Academy联合创始人史蒂夫·吉昂多梅尼卡(Steve Giondomenica)所言:“CEO提出的问题都很合理,例如:‘这到底有多重要?它应在技术架构中应处于什么位置?IT的职责是什么?我的安全风险有多大?’这些问题本身无可厚非,但它们也常常让CEO裹足不前。”因此,培养AI素养必须从高层做起。亲身体验方能让叙事从“担心风险”转向“探索可能”。萨姆·凯勒分享过一个案例:在一次为期四天的领导力集训中,首日安排了半天的AI培训工作坊。参与活动的CEO表示,这次培训直接改变了接下来的全部讨论:“这给我带来的认知提升,远超以往的任何经历。”在某家建筑公司,其CEO并未仅停留在培训层面,还指派一名负责人专门寻找AI的应用机会。短短几周时间,团队就发现市场部可以用AI来撰写提案。而这项任务此前占去了他们70%以上的时间。要实现共识,不需要几个月,有时几个小时就足矣。3. 专注实践,培养AI熟练度当领导者将AI融入日常工作,比如将AI融入晨会、战略会议甚至公司庆典中时,企业对AI的接纳速度会大幅加快。在我所在的公司,我们开发了一些趣味智能体,包括毒舌的“猪队友机器人”,以及用Suno.ai为演讲者定制登场音乐。我们甚至还组织过几次破冰活动,让团队创建AI超级英雄,用来“对抗”工作中最让人头疼的问题。这些趣味时刻不仅带来欢乐,还鼓励大家共同尝试、探索。也有团队将AI用于更重要的场景中。萨姆提到,某公司用定制GPT智能体模拟一名难缠的客户,这个模型精准预判了客户可能提出的反对意见,帮助团队在数日内成功追回拖欠账款。持续不断地讨论AI,便可消除“用AI就是作弊”的偏见,将其重新定义为“提升工作深度与可靠性的工具”。4. 搭建人工智能应用生态系统高德纳(Gartner)预测,到2028年,超过95%的企业将在生产环节使用生成式AI接口、生成式AI模型或支持生成式AI的应用程序。当业界聚焦技术炒作周期时,我们更应关注支撑AI发展的基础设施。在推进AI应用的进程中,需要明确以下关键问题:• 哪些数据可以安全地输入AI?• 新员工可以使用哪些工具?• AI在工作流程中应处于什么位置?即便只是粗略的指导框架,也能为在工作中应用AI设定边界,确保工作流程的一致性。缺乏此基础,所有努力都只会停留在零散的试点阶段,无法实现规模化推广。5. 设定规则框架,而后适度放手萨姆对135位以上高管的调查显示,他们对AI的担忧高度一致:数据安全、准确性和可信度。高管最常问的问题包括:• 该从何处入手?——从高层开始,以身作则,起到示范作用。• AI值得信任吗?——在有治理机制和透明度保障的前提下,答案是肯定的。• 如何应对团队的抵触情绪?——一旦人们看到AI带来的直接价值,抵触情绪就会消退。• 如何实现规模化?——指定负责人、记录应用案例、投资基础设施。现实情况是,我们无法快速地预见所有问题、设计出万全方案。这并非“一次性搞定所有问题、然后再落地”的事情。我们所能做的最佳举措,就是设定清晰的规则框架——同时保留“今日之智胜于昨日”的进步空间。正如萨姆所言:“趋势已经十分明确。真正的挑战是,我们该如何带动所有人一起跟上步伐?”AI的复利效应不妨将AI准备度视作复利投资:投入越早,回报积累越快。萨姆指出:“我们所说的利率不是一般地高。如果有些企业提前几个月开始行动,并持续学习,其他企业可能永远都追不上。”AI转型并不是追逐最炫酷的工具,而是领导力、学习能力和发展势能的叠加。现在就开始投资的领导者,不仅能节省时间,更能打造一种“每日复利”的竞争优势。本文作者为福布斯撰稿人,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文译自:https://www.forbes.com/sites/triciaemerson/2025/09/23/5-actions-every-exec-should-take-for-ai-success/文:Tricia Emerson翻译:Björn&Rach校对:Lemin福布斯中国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关注《福布斯》微信公众号精彩资讯永不错过▽长按图片扫码下载福布斯中文版APP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