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后回到纯真年代书店,生意怎么样了?

Wait 5 sec.

去年的9月17日,吴老师写了《吴晓波:锦绣姐的“纯真年代”》,讲述了纯真年代这个承载着朱锦绣与盛子潮爱情与生命承诺的独立书店,十天后,9月27日,吴晓波频道在书吧举办了一场长达6小时的直播“纯真年代结缘夜”,义卖了40万文化收藏品,给这家西湖边濒临生存危机的独立书店筹得40万元,注入续命的血液。 文 / 魏丹荑(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收到锦绣姐的邀请,她的新书《生命的礼物——纯真年代书吧的1/4世纪》付印了,在店庆25周年的前一天,去参加新书的首发式,而这一天,距离去年那场我吸着氧保持了六小时活力的直播,正好过去了一周年。爬了236级台阶之后,在书吧门口,我闻到了这个秋天的第一缕桂花香。纯真年代书吧和门前的桂花在这365天里,我去过三次纯真年代,一次带着客户,两次带着外地朋友,每一次他们都把风景最美的那张靠窗桌子留给我。见到盛厦或者店长阿力的第一时间,我一定会马上问:“生意怎么样?”他们都匆匆和我说不错,比直播之前好多了,又转头招呼客人去了。直到这一天,我才和锦绣姐、盛厦坐下来,详细地问一问他们“生意怎么样”,我想,那天一同观看了直播,听了纯真年代动人故事的你们,也一定想了解,这一年的纯真年代,有什么变与不变。生日会当天,盛厦、丹荑与朱锦秀不变的永远不变纯真年代最有特色的一定是文学沙龙,每一年都会做上百场文学沙龙,莫言、余华、王旭烽都常是座上客。阿来来讲过从他从诗歌起步的文学理想国,方文山来讲过文化的仪式感与认同感。今年,这一特色仍然坚持,截至8月底不完全统计就做了240场文化沙龙,还创新了剧本围读和纯真乐谈。“乐谈”是纯真年代版的音乐真人秀,一群老伙伴边唱边聊,就连职业的吉他手大向老师也几次感叹这是他参与过氛围感最好的音乐会。纯真乐谈现场在书店最困难的年头,锦绣和盛厦宁可抵押房子,也不愿减少沙龙场次。这种看似不理性的坚持,始于2000年的初心——当年,患癌的锦绣想通过开书吧给子潮留下些什么,就是希望创造一个“有书读,有人陪”的空间。这些被读者誉为“氛围最好的文学活动”,依然是书吧跳动不息的心脏。变化一:破圈的新朋友直播之后,确实多了很多客人,激活了纯真年代的老粉丝,吸引了吴晓波频道的新粉丝,还有一些新朋友在直播中感受到了财经与文学的同频共振,知道了锦绣姐一家三口的动人故事,从而产生情感链接。来访的客人因此超越了简单的买卖,增添了一层“知音”与“老朋友”的意味。频道的用户一定熟悉工人诗人陈年喜,他是我们支持拍摄的纪录片《我的诗篇》中的主角之一,在去年的结缘之夜也捐赠了自己的两幅书法作品,为纯真年代筹集了5000元的善款。今年9月他又带着自己的新书《人间旅馆》来到纯真年代书吧分享,开启了杭州之行。陈年喜《人间旅馆》分享会频道的老书友胡江丽,之前常在书友会分享书,现在在纯真年代摆开阵仗,领读经典社科类图书,对纯真年代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一位佛山的刘姐姐,去年捐赠了100多个精致的刺绣包包,上个月还主动发来胸针和发卡,想要支持纯真年代。胡江丽主持的读书会后康平是频道的资深会员,虽是个大忙人,但时常关注他们的文化活动,今年诗人王家新分享俄罗斯诗歌,2025年第一期叙事心理工作坊,现场都有她的身影。锦绣姐说,不断有客人复述直播中的理念并为此而来时,我们深受感动。这让我们坚信,真诚的内容拥有穿透屏幕的力量。那场直播早已结束,但它所传递的“大爱和情怀”如同播下了一颗种子,如今在不断发芽、开花。变化二:体面的告别与“遗产”的新生最大的变化肯定是下定决心关了纯真年代的杨柳郡分店,虽然文化人和生意人都劝了好几年,但盛厦心中始终抱有遗憾,这是他从设想、设计到装修一手建立的社区书店,想要拥有项飚老师说的“重建附近”的能力。为了纯真年代的长久存续,总需取舍。终于在2025这一年,体面地告别了。令人欣喜的是,“遗产”还催生了新生意,今年的盛厦被现实逼着必须出门去寻找一些生意。于是常驻杨柳郡的读书会,虽然丢了根据地,但把读书会做到了店外,今年分别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某交通公司的职工书屋、杭州市总工会和其他兄弟书店做了十多场文化活动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的活动盛厦说,相信其中有一些也是来自朋友的照顾,但做文化活动我是有底气的。变化三:从无米之炊到产品创新这次我来纯真年代,我发现了一些小变化,吧台上的文创产品更多了,桌子上酸菜鱼的出现频率也更高了。在那天的直播中,我提到了让我和吴晓波频道的小伙伴都念念不忘的酸菜鱼,以及当天给我们做的工作餐:黑松露炒饭,让这两个菜成为了纯真年代的爆品,爬着236级台阶来吃饭的客人,总要一尝。纯真年代的酸菜鱼锦绣姐说:“当时你们这么大的流量,我们没能接住。常常有客人除了书本之外,还想带走一份与书吧相关的礼品。苦于我们多年捉襟见肘,没有力量投入做书吧周边。”直播后的“纯真年代”,终于有能力挤出资金,开发属于自家的文创产品:印有书吧图案的变色杯、莫言对联制成的冰箱贴和书签、印有书吧剪映的帆布包。让客人带走故事,也是流动的广告,让书吧的历史随客人走向四方。纯真年代的文创产品《生命的礼物——纯真年代书吧的1/4世纪》,也是在这样的动力下启动并正式出版的。它不仅是总结,更是最厚重、最深刻的“文创产品”,为书吧的1/4世纪立下一座里程碑。变化四:拥抱新媒体与社群去中心化原来锦绣姐总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但是直播的力量也让她和盛厦真切地体会到,要会主动吆喝,让客人从“听说”到“见证”,促进粘合力。他尝试了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但“都还很不成功”。盛厦正在探索更适合年轻人的“去中心化”模式。在锦绣姐和每个人打招呼、合影,在台上闪闪发光地做演讲时,他只是默默地在台下操控屏幕和做直播运营。他腼腆地笑:“我还是不适应跟我妈一样,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但社群去中心化这条路也不容易,如果有人有好建议,也欢迎随时到纯真年代和盛厦聊一聊。祝纯真年代25岁生日快乐吴晓波老师在去年的直播中坦言:“作为一个财经观察者,他也没有找到特别好的独立书店的模型。”自己在西湖边的书店没开几年就倒闭了,也投资过几家至今没有盈利的书店。他说:“如果这是一个庙,那么它的模式就是化缘,这个世界上需要我们供养的空间并不多,寺庙、学校、书店。”2000年冬天纯真年代书吧的第一家店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在杭州这个钢筋水泥林立、AI科技盛行的飞速发展的城市,我想,我们更需要几家独立书店,更需要一些心灵空间,来放慢我们的灵魂的速度。而西湖边的保俶塔下,纯真年代,就是这么一个空间。每次来的时候,多买一本书,多带一个文创产品,多喝一杯咖啡,多点一份片儿川,多尝一盘酸菜鱼,多介绍一个朋友。就是我们力所能及能为它做的最大的“化缘”。在生日会的现场,想起了2014年我到过的一家里斯本中心的独立书店“贝特朗”。它创始于1732年,和雍正王朝同一时期,经历了战争、地震、政治和经营的困境,依然坚持文学沙龙,依然屹立在西亚多区。世界文化遗产贝伦塔与贝特朗书店的关系,正如西湖与纯真年代的关系。希望刚刚活过了1/4的世纪的小小的年轻的纯真年代,能如万里之外的这一家独立书店一样,活满一个世纪,活过两个世纪,活到三个世纪。国庆后的10月14日,同样是晚上7点,我们还将在吴晓波频道视频号直播间,细聊这一年间,纯真年代的变与不变,文字无法诠释充分的人生鲜活,就以聊天互动的方式来加以补充完整,欢迎你来~点击按钮▼立即预约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