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3200 字阅 读 需 要 11 分 钟 古人对星辰崇拜,衍生出各种月亮的传说尤以嫦娥奔月流传最广,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嫦娥》,借月宫仙子之“悔”以抒自伤之情,在他笔下,月亮之上的世界似乎清冷而孤寂。然而在我们印象中,嫦娥应该不至于如此孤独,不是还有捣药的玉兔和砍树的吴刚可以陪伴她吗?广寒宫中虽谈不上热闹,也不至于冷冷清清。更重要的是,嫦娥明明可以在月宫以外的天庭活动。有这等神仙日子,何需后悔?秦简里的奔月神话我们对嫦娥的这些印象主要归功于四大名著中对儿童影响最大的《西游记》,天蓬元帅就是因为调戏嫦娥惹来纠察灵官,结果被玉皇大帝贬下凡间成了猪八戒。不过,《西游记》是明代方才有的小说,唐人李商隐并不知道这些故事。而且追根溯源,百回本《西游记》中的嫦娥还和我们认知中的奔月嫦娥不大一样。在《西游记》原著中,“嫦娥“指的是月宫中的仙女们所担任的一种职位名,而非人名。《西游记》中的嫦娥也不在少数,小说中指名的就有素娥仙子和霓裳仙子,天蓬元帅所调戏者就是霓裳仙子。再者,《西游记》中有提及后羿与射日传说,但从未提及嫦娥奔月,可以说西游嫦娥与奔月嫦娥实则无联系。只不过后来几乎所有根据《西游记》原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中都将霓裳仙子改编为嫦娥,又融合了月宫之神太阴星君的部分传说,使嫦娥从女官名变成了人物名,构成了很多人对这一神话人物的基本印象。那么,《西游记》问世前,人们对嫦娥的认知是怎样的?奔月传说起源于何时?从目前考古文物来看,至少在战国晚期到秦代就出现了。1993年3月,文物专家在清理湖北江陵荆州镇邱北村王家台15号秦墓时,意外发现秦国竹简本《归藏》,其中有简载:“昔者恒我(嫦娥)窃毋死之(药),(奔)月而支(枚)占。”似乎指向嫦娥奔月传说就出自《归藏》,而《归藏》又相传是夏、商时代之书,这样一来,嫦娥传说的源流就可以追溯到古早的夏、商时代。但也有学者提出质疑,但无论哪种说法,“嫦娥奔月”都可算是我国最为古老的神话之一。从癞蛤蟆变成月亮女神嫦娥传说在秦简《归藏》中,只有短短一句记载,直到汉代才有相对完整的故事出现于史籍中。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中,有“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之记载,同样很简单,但出现了羿这个人物。到东汉时,高诱为《淮南子》作注说:“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这就把整个故事串起来了:嫦娥(姮娥)是羿的妻子,羿向西王母请赐了不死之药,还没来得及吃,结果被他的妻子嫦娥偷吃,嫦娥因此得以飞升奔月,化为月精,这就是奔月传说的最早版本。按照这个说法,嫦娥偷窃灵药人品堪忧,老百姓当然不愿意看到她在天上光鲜亮丽,故而就出现嫦娥孤守清冷月宫,犹如囚徒的结局。东汉张衡在《灵宪》中甚至说嫦娥虽得不死之身,但变成了一只癞蛤蟆,的确够惨。也难怪李商隐有“嫦娥应悔偷灵药“之叹了。嫦娥的名字演变也有时代印记,根据最早的秦简记载,嫦娥叫“恒我”,到汉代刘安编著《淮南子》时,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之名,便生造了一个“姮”字,将其名变为“姮娥”。汉之后,大概人们也认为这么一个生造的生僻字看起来实在别扭,到南朝时期出现“嫦娥”之名。在唐代,月宫有了正式名称。据唐代典籍《明皇杂录》记载,唐明皇曾在中秋之夜游月宫,看见大门上悬挂有“广寒清虚之府”的匾额,广寒宫之名自此而流传。唐宋时期的诗文中,关于嫦娥、玉兔已经频繁出现,到明清时期的诗词中,吴刚也和嫦娥联系到一起。但嫦娥变成癞蛤蟆这一说法实在不够雅观,故而这个版本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一段凄美的爱情传说:后羿请得不死药之后,交给妻子嫦娥保管,没想到后羿的徒弟逢蒙(又作逄蒙)心术不正,企图窃取不死药,嫦娥被逼无奈,为了不让灵药落入歹人之手,只得自己吞食灵药飞升,但因不忍离开丈夫后羿,于是滞留月宫,而后催促吴刚伐树,玉兔捣药,以期早日练出灵药重返人间与夫君团聚。这个凄美故事中,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全部串联起来,而嫦娥形象也从偷窃灵药变成了被逼吞药的悲情女子,最容易被百姓所同情和喜爱。小学语文教材中《嫦娥奔月》也采用了这个版本的传说,可视为奔月传说的“权威版本”。嫦娥传说为何最终会成为爱情故事?这与古人对于月亮认知的变化相关。先民面对变幻无常的天气、来势凶猛的洪水、肆意横行的瘟疫等自然现象和疾病无法解释,往往归结于神的作用,历来如河神、瘟神等会带来灾难的神灵为人们所惧怕,祭河神、送瘟神等习俗也就源远流长,甚至衍生出用年轻女子生祭河伯之类的残忍陋习。与谷物丰收、消灾辟邪、升官发财等人类利益紧密联系的谷神、灶神、财神等,就香火旺盛。相对而言,月亮与人类生息关系并不那么紧密,夜空中的月亮并不会给人类带来实质上的灾难或好运,因此早期百姓祭月现象并不常见,相反是统治阶层对日、月、星辰甚为推崇。清代之前,中国历代帝王祭天时穿着最正式的冕服,服饰上十二章纹前三个图案就是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之意,主要目的在于制定礼法,巩固统治。但帝王这套礼仪显然不适合民间。老百姓对月亮赋予新的意义——月亮总在夜晚出现见证着人类的所有隐秘情绪——大约从唐代开始,出现了一位与月亮相关的神仙+月老。这位月下解签的老人最早出现于唐朝小说集《续玄怪录》中,后来演变为中国民间传说中专管婚姻的红喜神。从月老传说开始,月亮被赋予新的含义,它与人类的永恒主题——爱情紧密联系,成为姻缘的象征,浪漫的月光,总是容易与爱情挂钩,花前月下、花好月圆等都与谈情说爱相关。此后民间拜月、祭月祈福就兴盛起来。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就写过一出《拜月亭》,讲述了大家闺秀王瑞兰和秀才蒋世降悲欢离合的婚姻爱情故事。王实甫创作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崔莺莺虔诚地对月神倾诉,希望遇到意中人。到了明代,月亮神作为人世间姻缘、爱情的执掌者已普遍被民间接受,《西厢记》也风靡一时,寄寓着人们对‘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景。如今提及月亮传说,绝大部分人未必能想到月亮之母常羲、月姑太阴星君、月驾车之神望舒等老牌月神,但必然知道嫦娥——奔月传说在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嫦娥也无疑是国人心中的月亮女神。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就以“嫦娥工程“命名,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亦以“嫦娥一号”命名。嫦娥这位月亮女神也见证了新时代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自科学革命以来,关于月亮的种种神秘外衣逐渐褪去,时至今日,月球的模样对人类不再陌生,月神崇拜不再兴盛,发生月食也不会有人敲锣打鼓吓天狗了。不过,人类对月亮的联想和敬仰从不曾消失。时至今日,月老庙依旧香火旺盛;汉族女子还会在中秋拜月,向嫦娥祈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每年初春或暮春时月明之夜,亦有“跳月”习俗——月明之夜,未婚的青年男女,聚集野外,尽情歌舞,相爱者,通过各种活动,即可结为夫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柔美的白月光依旧浪漫,古人赋予它的爱情属性也将继续延续下去。本文改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1年4月上,原标题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月亮神话为何与爱情主题绑定?》,有删节,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END作者 | 徐成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李语馨(实习)校对 | 火炬 李栋 张斌 胡瓜 推荐漫画,一种跨越语言与文化的视觉诗“好比文学中的绝句字数少而精,含义深而长。”漫画是笔尖的艺术,亦是时代的回响。本期,就让我们走进这些被线条划分的时空感受复杂的人间悲喜剧和时代的心跳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