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何日拱一卒|当社保需要“打折促销”时,我们真正该担心的是什么?

Wait 5 sec.

十一假期倒计时中,马上就要双十一了,我看很多电商平台已经开始提前搞各种促销活动了。不过万万没想到的是,社保居然也开始搞起限时限量的打折促销活动了。据南方周末前几天的一篇文章报道,南方周末记者检索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策文件发现,9月以来,超过15省份发文(其中包括:广东、江西、天津、江苏、重庆、广西、云南、陕西、湖北、河北、贵州、辽宁、甘肃、安徽、宁夏),要对在相关行业的中小微企业就业的重点群体,按照社保个人缴费额的25%给予补贴。这无异于给社保打了个“七五折”。CDT 档案卡标题:当社保需要“打折促销”时,我们真正该担心的是什么?作者:大 何发表日期:2025.10.6来源:微信公众号“大何日拱一卒”主题归类:强制社保CDS收藏:公民馆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听起来好像听不错的,但是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相关行业”以及“重点群体”。意思就是这个“折扣”不是给所有人的。从行业上看,它瞄准了吸纳就业最多的制造业和生活服务业;从人群上看,它聚焦于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长期失业人员以及返贫监测对象。政策的善意是显而易见的,在经济承压的背景下,通过直接补贴个人,而非像过去那样补贴企业,来更大力度地稳住就业、鼓励扩岗。这无疑是一次积极的尝试,将政策的暖意更直接地传递到了个体身上。然而,任何一项公共政策,其精妙与复杂之处往往不在于初衷,而在于执行的细节与未被覆盖的角落。当我们拨开“限时补贴”这层吸引人的外衣,会发现一些值得深思的细节。首先,这场“补贴雨”并没有洒向广大的灵活就业者。却灵活就业人员是社保体系中最为脆弱和承压的一群人,每月独自承担着数千元的费用。但是政策的精准滴灌,恰恰绕开了这片最干涸的土地。其次,政策采用了“先缴后补”的方式,并且部分地区将补贴先发给企业,再由企业转交个人。这看似只是流程问题,但对于普通人而言并不友好。第一对于本就收入不高的目标群体而言,“先全额缴纳”本身就是一个不低的门槛。再者让补贴在企业那里“过一手”,则平添了一层沟通成本和不确定性。我就挺纳闷的,既然每个参保人都有唯一的社保记录和关联的银行账户,为何不能点对点地直接发放,以示最大的诚意和效率呢?这背后是有什么无法攻克的技术障碍吗?也许是吧。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钱从哪来?政策可持续性怎么样?文章里面说,补贴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担50%,其中地方财政承担的50%部分,按照省与市县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分类分档承担。但是眼下地方财政缺口大,而去政策如果只实施一年,不能变成持续的激励,今年把人吸引来了,第二年没有,人可能就走了。这显然是对已经投入的财政资金的浪费。南方周末的记者询问了山东济南市的落实举措暂,被告知:未配套出台,更具体的审核条件和申领方式还需等待。这倒是让我想起了这件事:所以具体执行起来会怎么样,不如等政策真落地了,咱们再回头总结实际成效也不迟。不过更值得琢磨的是,看待这个 “社保折扣” 政策,不能把它单独拎出来看。它的出台,和八月初最高法发布的一项司法解释,其实形成了很有意思的呼应。顺带说一句,有人说 “9 月 1 日起社保开始强制缴纳”,这种说法其实不对 —— 因为一直以来,社保都是法定强制缴纳的。而最高法的这项规定,本质上是给了劳动者一项 “单方面、无附加条件” 的追索权,这下彻底打破了过去企业和员工之间那种 “我不帮你缴社保,你每月到手工资能多一点” 的灰色默契。对企业来说,以前逃避社保可能还是种 “能商量的潜规则”,现在却成了颗随时可能炸的法律炸弹。与其将来面临高额的补缴费用和罚款,不如现在就按规矩缴纳 —— 于是合规成本的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可对于那些本就利润微薄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突然增加的社保成本,无非就两个去处:要么少招人,要么压低员工的到手工资。而这,恰好就是 “社保七五折” 补贴政策出台的深层原因。它就像一剂缓冲剂,想在司法推动的这场社保合规化浪潮里,减轻对企业和员工的直接冲击。它在告诉那些可能因为社保合规,导致到手工资变少的员工:“别担心,政策会帮你分担一部分。” 这笔补贴或许数额不算大,但它能起到的心理安抚作用,可能比钱本身更重要。看到这,其实能明显感觉到这是一套挺精妙的政策组合拳:一边用司法解释强力 “堵漏洞”,扩大社保的覆盖范围;另一边用财政补贴柔性 “疏压力”,减少合规过程中带来的阵痛。其根本目的,是在人口红利见顶、社保基金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努力寻找一个维系资金池与稳定缴费群体的平衡点。但恰恰是“打折”这个动作本身,无意中透露了一个信号, 那就是社保缴费的压力,或许已经大到了需要政府动用财政来“促销”才能推行的地步。也正因为如此,社保背后更深层的矛盾 —— 公平性和可持续性,被动地摆到了台面上。社保虽说叫 “社会保险”,但对不同身份的人来说,它的实际意义和体验其实差得很远。这一点估计不用多解释,大家心里都有数。所以这次只给一年期限的社保补贴,更像个应对眼下麻烦的巧招、应急的战术安排,远算不上能管长远的战略调整。它是把眼前社保合规的难题解了,可藏在背后的信任问题,反倒露了出来。要是真按合理的逻辑推进现行政策,顺序该是这样的:先把市场经济环境理顺,再把劳动法的执行力度提上去,先把就业环境稳住、把打工人的基本权益护住 —— 毕竟就算是延迟退休,也得让大家真能安心工作到 65 岁吧。等这些基础打牢了,再去优化社保本身的规则,别动不动就因为断缴几天,之前的权益就不算数了。最后,再一步步推进全民社保的覆盖。我总觉得,政策推进至少得有个合理的先后顺序吧?可现在的情况是,不管大家当下的处境难不难,只一个劲儿说 “为你未来着想”,这逻辑根本站不住脚。这么搞下去,其实是在一点点消耗政策本身的公信力。而就像之前说的,当一项制度得靠 “打折” 才能让大家愿意接受时,真正要重建的,早不只是社保资金池的平衡了,更是人们对这项制度公平性、对自己未来保障确定性的那份根本信任。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