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外号,是校园中很常见的一种社交现象,几乎每个班上都有一个叫“土豆”“卤蛋”“小猴子”的人。这些外号之中有充满友好和童趣的,但也有很多是具有一定侮辱性的,让当事人听起来并不觉得舒服。因此有人认为起外号是件小事,老师和家长不必介入,但也有人认为一些外号可以称得上是一种隐形霸凌。那么对于起外号这件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01外号是学生时代记忆的锚点学生:姓吕的朋友们,肯定有“驴子”这个外号吧。我同学更会延伸,说驴叫声是“阿哦啊哦”,所以我的外号变成了“阿O”,因为和初中同学都相处得很好,所以听到这么叫很亲切。@格格 no in因为我跑起来脚步声很重,所以被朋友开玩笑取了个外号,叫坦克。其实也不是特别在意,因为玩得好,所以才不在意。@小陈想长头发过来人:高中时圆胖,外号哈密瓜,简称哈密。叫了20多年,现在我高中同学只记得我叫“哈密”,不记得我本名了。@哈小密为啥我小时候没觉得取外号是语言暴力,从小到大别人给我起,我也给别人起,然后长大了都用这些外号做昵称。虽然也遇到过班里个别孩子被起那种嘲笑意味的外号,但是属于极少数了,我觉得教育孩子我们不能说得太绝对。@犀牛我们全班同学的外号基本都是我起的。因为刚开学大家都不认识,就得用一些特殊的代号来记住。结果十几年过去了,大家名字都可能忘了,就外号没忘。比如我因为喜欢玩游戏,长得还胖,因此就叫我“大野猪”;另外有一个哥们儿,因为军训时被人连罚150个俯卧撑,人送外号“撑哥”;还有一个哥们儿特别胖,开学第一天好像没睡醒,外号“熊猫眼”,人送外号“熊猫”……这些都是美好的回忆。@阿廖沙格林纳斯基02外号也会在无形中伤人学生:叫熊瞎子,就因为我胖乎的,妈妈给我做了一件黑色的羽绒服。@Aurora因为我心里承受能力有点差,所以班上有很多人就开始叫我伤感姐,还有之前一次400米测试, 前期我冲刺太快导致后面没有力气,最后成绩不是很好,于是我们班上一个男生就说我像疯狗。找了老师,老师只是安慰一下,答应会帮我但结果什么都没说。说实话因为这些人我真的不想上学了……@弥渡11家长:我儿子姓牛,同学们都叫他牛魔王,每天回家都给我说不愿姓牛了,要改姓。@糖果果我儿子被起外号,他很生气,让同学不要再叫,同学不听,他给人家起了一张纸的外号,一个个轮着叫!一直把那个小孩叫哭了!然后告老师,2个人一起罚站。@momo过来人:上学那会有少白发,被取外号“白头翁”,只记得挺难过的还不能表现出来……@大陳子初中(九几年)因为弱视引起了斜视,那时候有一篇课文叫《分马》,里面有个有眼疾的马叫“玉石眼”,一个男生开始带头叫我“玉石眼”。本来因为这个就很自卑,又被叫外号,现在想想都很难过。后来高中毕业做了矫正手术,才好起来。@越颖班里有个同学说生活困难问我借钱,说下个星期还。无意中发现他根本不是生活困难,而是拿钱去网吧了。下个星期我找他还钱,他就给我取外号,叫我包租婆。@会抓鱼的树袋熊我曾经在初中时期被人起外号,我个子太高在南方很少见,男生就对我的身高和身材进行评价和取外号。会让人感到自卑,可是这种是隐形的言语伤害,最终也没有告知老师,只能置之不理。到高中成长后,逐渐释怀。@Ssphus我小学和初中的时候脸没有长开,显得很中性化,然后那个时候互联网上“萝莉”算是一种贬义词,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三,我的外号都是萝莉。我是个男的,却有个萝莉的外号,真的很难受。@风铃叮铃叮03共同抵制侮辱性外号家长:在取名字时我就考虑了避开不好的绰号,孩子读书了我教他,别人取的外号要是不喜欢就不应,任何时候都不要理,当做那不是喊你,自然就喊不起来了。@金玲珑1.教会他“酷酷地走开”:告诉孩子,当对方说难听话时,不要哭、不要生气(这正是对方想要的反应),可以面无表情地看对方一眼,然后一句话不说,转身就走,去找别的同学玩。2.教会他“复读机”回应:如果对方缠着说,就让孩子用一种平静、无聊的语气反复说同一句话:“哦,是吗?”、“所以呢?”、“你说完了吗?”。这种冷淡的回应会让对方的挑衅变得非常无趣,他得不到想要的反应,久而久之就会觉得没意思了。@守望萌化老师:作为老师,处理侮辱性外号其实就三招,简单好操作:1. 先“摁住”犯错的:找起外号的学生单独聊,别上来就骂,直接说“你这么叫XX,他心里会特别难受,这是不尊重人的”,让他清楚自己干了啥坏事,不是模糊地说“你不对”。2. 再“扶一把”受委屈的:也找被起外号的学生聊聊,先顺着他说“被这么叫肯定不好受吧”,别光说“别在意”。然后告诉他“你可以直接跟对方说‘我不喜欢你这么叫我’,老师也会帮你”,让他有底气。3. 最后“给全班提个醒”:开班会时别点名批评,就用个小故事或者匿名例子,跟大家聊“怎么起外号才不伤人”,让全班都知道“不能拿别人的缺点开玩笑”,从根本上减少这种事。@冰岚山景过来人:一般遇到这种情况,我会一下子把脸冷下来,用充满恶意的语气看着对方说我不喜欢这样。然后无论对方说什么都沉默地看着她,大家看见被开玩笑的你一下子沉默,气氛都会冷下来。这时候别人就知道你不开心了,特别管用。@前世做皇帝转世做吗喽我觉得家长必须要干预,至少要告诉老师。我小时候就被取过外号,因为长痘痘被叫麻子,我现在还是很讨厌这个外号,讨厌小学同学,也挺怨爸妈为什么不去帮我撑腰的。@lora我被叫过“大嘴”,感觉很受侮辱,心里留下阴影。分析之后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学习比一般同学好些,受嫉妒;二是我老实,被视为可欺。成人后参加工作,干得比大多数同学好,阴影才消除。想想怎么应对:一是要干净利索,自胜好强,避免被瞧不起,好欺负;二是团结同学,形成合力,摆脱被欺负。@春雨其实这种事情,很多老师并不放在心里,可是真的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之前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一直被起各种各样的外号,初中的时候邻班的一些男同学每次遇到我都会叫我的外号,而且非常大声,导致我有时候会躲着他们。有一次我在老师办公室,当时有很多老师和同学在,他们就毫不顾忌地大声喊,所有的人都听到了,但是没有一个老师说一句话。可能老师们也觉得这很正常,只是学生们之间的玩笑,但是对于我的自尊心是一种非常大的伤害。现在我已经上大学了,还是非常自卑、非常敏感,所以起侮辱性的外号也是校园霸凌的一种,真的希望每一位老师可以重视起来。@七七叭记者:带有“霸凌味”的绰号,可不是开玩笑半月谈评论员 白丽萍学校里,同学间起绰号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只要是善意的、不过分、能接受的绰号,属于同学间课外娱乐和放松的方式,并无伤大雅,将来成年后或许还会成为美好回忆。若是同学间起绰号变成侮辱性或者带有“霸凌味”,对心理造成创伤,就可以定性为校园霸凌。2017年11月22日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对校园霸凌定义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起“霸凌味”的绰号,是一种语言霸凌,会造成一些孩子心理上的创伤或者不良影响。当起“绰号”成为一种校园霸凌,我们决不能姑息。要将语言霸凌拦截在校门外,这需要家校共同发力,家长和老师及时发现学生间言语的不良倾向,充分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对校园霸凌的认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探讨在面临此类问题时如何恰当应对。同时对于受到伤害的学生自身,也应学会保护自己,勇敢地拒绝不当行为,积极向老师和家长寻求帮助,对于多次实施语言暴力的同学,有必要时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主持人说近年来,校园霸凌一直被大家所关注,但有时一些言语上的隐形霸凌却很容易被忽视。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正视起侮辱性外号这件事,注重孩子价值观念的养成,将尊重他人融入到日常的引导之中,从源头避免侮辱性外号的产生。同时面对类似问题,老师和家长也应积极响应,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委屈,用实际行动为孩子撑腰,让他们知道被同学起侮辱性外号不是一件小事,面对不喜欢的外号可以勇敢说“不”。你怎么看待给同学起外号这件事?留言区说说吧来源:半月谈策划:张子晴 苏娅半月谈记者:白丽萍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