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物件,价值从来不是身材给的

Wait 5 sec.

近日,一则令人揪心的新闻引发关注:一位18岁女孩小文因极端减肥被送往医院,身高158cm的她体重仅剩23公斤(BMI低至9.5),头发大把脱落,连站立都需要搀扶,甚至出现急性肝衰竭征兆。这场悲剧始于高中时期,她最初只是为了节省时间学习而减少餐次,后来逐渐演变成每天只吃一顿饭,最终陷入高强度运动和极低碳水饮食的恶性循环,越折腾越伤身体。图/《丑女大变身》剧照这些极端案例背后,是一个愈发普遍的社会问题——身材焦虑。根据调查,超八成年轻人有减肥想法,但仅两成对自身身材满意。甚至有年轻人因为减肥一直减不下来,表示“有时候甚至觉得活着都没意思”。减肥的背后,不仅是外貌焦虑,更折射出年轻人对生活主动权的掌控欲——54.7%的年轻人减肥是“为了外貌好看”,45.7%则是“为了健康”,39.9%的人希望通过减肥“更有掌控感,让生活更规律”。你真的胖吗你感觉自己很胖,就是真的很胖吗?《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指出,BMI(体质指数)达到或超过24kg/m2(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才算超重,超过28kg/m2才是肥胖症。以这个为标准再看你自己,你真的“很胖”吗?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原来自己并不是真的肥胖——那“减不下来”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减下来”才可能对健康有危害。我接下来主要想和你聊聊,因为觉得自己胖而自卑,该怎么办?我们并不会天生因为身材而自卑焦虑,但其他人的评价会让我们逐渐形成这种观念。图/豆包AI生成你还记得第一次感觉自己很胖时,有谁这样说了你吗?还是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网络信息?这些评价会把你当成一个被观察的客体,你甚至会像别人那样观察、评价、审视自己,并因为自己和“完美客体”之间的差距而感到自卑和焦虑。而要走出这种自卑和焦虑,就需要从被观察的位置走下来,找回自己的主体性。我们并不是一个物件,价值也不是由外表决定的。你在生活中肯定也有很多角色,在不同的身份中,你都有相应要做的事情,而做这些事情需要你拥有相应的能力和特质,这些都比身材重要得多。你越能发现自己作为主体“人”的诸多优点,就越不会因为被客体化而感到自卑。当然,如果客体化来源于你身边的朋友,那你同时也可以给自己找一个更加友善的环境。怎么减肥如果你的回答仍然是肯定的——那再来想想,减肥可以怎么办?其实我们先天就有喜欢摄入高油高糖食物的倾向,毕竟足够高的热量才能让我们的远古祖先存活下来。要对抗这种倾向,并没那么容易。好在,有难度并不是不可能。具体方法多半就是控制饮食、合理运动,但在讨论具体方法前,我想先和你聊聊“心法”。健康心理学领域有一个保护动机理论,它可以帮你更愿意选择健康行为。保护动机理论认为,我们在选择做不健康行为前,会评估行为的威胁程度和自己的应对能力。图/摄图网举个例子,今晚你想吃一顿高热量的夜宵,按照往常,你可能一开始就会安慰自己:“吃就吃了,反正一顿而已,不会胖到哪儿去。”这样你很可能再次把自己吃撑。但是,一旦你的心理保护动机开启,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你会在一开始就评估今晚吃夜宵对自己的“威胁”程度。比如,你会想,“这顿吃完一定会超标500大卡,需要走路两小时才能消耗掉”,这个评估结果会让你果断放弃进食,因为吃夜宵就意味着要用高强度的运动来抵消,这会让你立刻联想到运动的辛苦,而不只想着满足口腹之欲。接着,你可能还想要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除了自身努力之外,你可以去寻找外部支持。比如,寻找减肥搭子,请健身教练指导并监督。此外,你还可以采取“物理隔离”,比如,卸载外卖软件、取关美食博主,让自己更少面对美食的诱惑。图/摄图网最后,无论你最终评估自己属于哪种情况,我都想再提醒你一下:别着急,慢慢来!无论是变得更自信,还是把身材管理得更健康,都需要长期的过程。请你在这个过程中多多用善意和关怀的态度对待自己吧,就算偶尔有退步、有做不到的时刻,也没关系,去回忆一下曾经能做到的那些时刻,庆祝每一个已经发生的微小改变。青春的迷茫、成长的困惑、人生的议题欢迎来信:youyigwenti@sina.com青年文摘特邀心理成长导师陪你一起梳理情绪,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原文刊于《青年文摘》2025年第19期“青春不迷茫”栏目。作者殷锦绣:《青年文摘》特邀心理成长导师、中小学心理教师、专栏作家)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