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5800 字阅 读 需 要 17 分 钟连环画俗称“小人书”,因为这种通俗画读物主要是给儿童看的,画上的是“小人”,看画的也是“小人”,因此得名。当然,小人书不只是儿童爱看,大人们也爱看。那时的连环画堪称百科全书,涉及题材包罗万象。对几代中国人而言,那薄薄的、画着“小人”的方寸纸页,曾记录着他们童年最快乐的时光。从漆棺壁画到章回插图在中国,最早的连环画可追溯至长沙马王堆汉墓漆棺上绘有连续性的故事画,如“土伯吃蛇”“羊骑飞鹤”,通过多幅画面衔接成完整情节。同时期,洛阳汉墓壁画《二桃杀三士》以图像序列描绘历史事件,印证了汉代绘画的叙事功能。敦煌莫高窟第257窟北魏壁画《鹿王本生图》以长卷形式描绘九色鹿救人的完整佛经故事,画面分段连续且情节连贯,标志着宗教艺术对连环叙事结构的成熟运用。到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广泛使用,连环画的形式由画像石、壁画向写本、图书转移。元明时期,随着戏剧和文学的繁荣兴起,在小说和剧本中插入连环性的插图非常盛行。如《新刊全相注释西厢记》《孔子圣迹图》等。这一时期流行的章回体文学书籍,也有许多书中插入一些线描插图,俗称“回回图”(即每回故事配插图)。清末,上海出现《点石斋画报》等成为连环画发展中的亮点。这些画报刊登了一些表现时事新闻的连环画,深受当时读者欢迎,风靡一时。光绪年间,上海“味潜斋”石印的《新说西游记图像》,全书一百回,每回一幅图,加上人物绣像20幅,共120幅。随后又有1899年朱芝轩编绘、上海文益书局石印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共200多回,配有200多幅图。这些长篇“回回图”,实际上是具有连续性的长篇连环画。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套《聊斋图说》。采用木板装帧,绢本设色,画面笔法细腻,色彩华丽。图册现存46册(有两册遗失),表现了《聊斋志异》中418则故事,描绘画面725幅,每篇故事绘图页多少不等,少则1页,多至5页。半开绘图,半开文字,文字上半部分是编绘者题诗,下半部分写《聊斋志异》故事内容,可谓图文并茂,绘制精美,设色雅丽,堪称艺术珍品。这部成书于清光绪年间的《聊斋图说》是由“红顶商人”徐润组织当时名家高手绘制而成,作为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贺礼,呈送宫廷,据说慈禧太后格外喜爱。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聊斋图说》被沙俄军队掠走,后存于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图书馆,直到1957年才同意归还给中国。从1925年到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相继出版了《西游记》《水浒》《三国志》《封神榜》《岳传》等5部长篇连环画,封面都印有“连环图画”的字样。从此,人们就把这种图文结合、绘有连续性图画的读物统称为“连环图画”。后来大家顺口叫着,又略去其中的“图”字,“连环画”遂成其专用名称。连环画浪潮与民族觉醒 20世纪30年代,上海画连环画的专业画家有几十人,领衔的是朱润斋、周云舫、沈曼云、赵宏本,他们号称连环画界的“四大名旦”。全面抗战时期,上海连环画艺坛又涌现了钱笑呆、严绍唐、何庙云、张龟年、卢汶、汪绚秋等甚有声誉的一批作者。抗战胜利后,连环画界“四小名旦”崭露头角,他们是颜梅华、赵三岛、徐宏达、笔如花(盛焕文)。对识字不多,而又没钱进剧场影院看戏的劳动人民来说,读“小人书”能满足他们的文娱生活,更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途径,因而受到大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欢迎。朱润斋的代表作《天宝图》出版后,民间流行一句顺口溜:“看了《天宝图》,忘了肚皮饿。”1932年的《文学月报》第5、6合刊上发表茅盾的文章《连环图画小说》,其中描述:小书的价格往往只有一付大饼油条钱,无怪乎贫穷的黄包车夫亦会在喘气休息时,从坐垫下抽出一本,生吞活剥,有滋有味地翻看起来……上海街头巷尾像步哨似的密布着无数的小书摊。虽说是书摊,实在是两块靠在墙上的特制木板,贴膏药似的密排着各种名目版式一样的小书。谁花了两个铜子,就可以坐在那条凳上看那摊上的小人书……早期的连环画,图文还未完全默契,文字常密密麻麻竖排在图画上方,每页的图文也不完全对应。图画上的人物旁还标上姓名便于辨认,书前排有全书人物总图,有的书在故事画面上用口边“冒气”的方法,模仿有声电影,安排人物说话,像现今漫画里的对话气泡。后来文字越来越让位于图画,画面也越来越精致,以至有的小书孩子单看图画快速扫过文字也能翻出个大致。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才有了比较统一的上图下文格式。改造与繁荣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连环画迎来全新的发展阶段,其内容和功能都被赋予新的使命。在新生政权的大力推动下,连环画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时期。据不完全统计,1951年,全国出版连环画册多达1840多种,总印数为1945多万册。从1949年至1962年的连环画出版,就多达1.27万余种,发行量达5.6亿册。这—时期的连环画,涵盖了从古典文学名著、戏剧电影到外国文学、童话、神话,从当代革命先烈故事,到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模范形象,每种题材都成为连环画的创作对象。连环画的表现手法也有了长足发展,线描、素描、皴法、钢笔复线、水墨、水彩等绘画技法都被不同程度地使用,连环画家们根据自己的特长,逐步形成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到50年代,顾炳鑫与刘继卣因卓越成就被誉为“南顾北刘”,而刘继卣与刘旦宅并称“南北二刘”。此外,著名的连环画家还有贺友直、王叔晖、华三川、赵宏本、王弘力、钱笑呆、戴敦邦、颜梅华、卢延光、叶毓中、许勇、张乐平、高云、徐恒瑜等。他们的作品与成就,共同构成了中国连环画艺术的瑰丽画卷。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大批优秀的连环画作品纷纷涌现,贺友直所绘《山乡巨变》被称为中国连环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该连环画根据周立波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1955年湖南省的一个乡村,在进行社会主义农业改造过程中经历的波澜壮阔的故事。为了捕捉《山乡巨变》的精髓,贺友直一头扎进湖南益阳的乡村,像农民一样生活。他细细观察农民斗笠斜戴的角度、农具摆放的讲究,其作品问世后,农民朋友都交口称赞他是实实在在的“内行”。然而,贺友直在创作中,曾经过一段自我否定,在回忆中,他说:“我画这套连环画曾推翻过两次,为何推翻?感到画出来的东西不像,为什么会不像?是因为采取黑白明暗的洋方法,画出的画黑乎乎的,与自己在湖南资江边上看到的山水田地、村舍景物、男女老少的清秀明丽的感觉毫不相像。”苦闷彷徨之际,他从明代画家陈洪绶那里获得灵感。原来中国线条的曼妙舞动,不仅能勾勒形貌,更能流淌出山水的秀润、农舍的温馨和泥土的芬芳。“山明水秀的农村,用线描来表现才会无比贴切。”他通过线条的变化,表现出人物的动感和物体的质感,不同线条的组合,也让画面富有韵律和层次,一个清新明快的南方农村跃然眼前。由于画作与原著气韵一致,被评论界誉为“文与画相得益彰的典范”。该连环画在1963年由当时文化部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全国第一届连环画创作评奖中荣获一等奖。由董子畏改编,丁斌曾、韩和平绘制的连环画《铁道游击队》是五六十年代创作时间最长的连环画之一,原版共10册,以抗日战争时期鲁南铁道游击队依托津浦铁路破坏日军交通线的事迹为蓝本,讲述游击队员在共产党领导下抗击日伪军的故事。两位画家历时7年5次赴山东实地考察,采用单线白描技法创作,角色设计参考刘洪等真实原型。其恢宏的气势、真实的刻画、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形象让其深受读者喜爱,该作品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一等奖,累计再版20余次,总印数超3600万册,成为中国连环画史上再版次数最多、印数最高的现实题材连环画。连环画《渡江侦察记》是顾炳鑫的成名作,取材于同名电影。作者采用铅笔画手法,以惊险、紧张的故事情节,变化多样的画面,生动展示了李连长、刘四姐等英雄人物形象。为使作品接地气、有真实感,顾炳鑫下钟山、游长江,与剧本原作者沈默君交流,深入连队了解侦察兵的生活,用了整整8个月时间才完成这部作品。该连环画初版时共178画页,1977年再版时,画家为使故事连贯性更强又增画了4页,共182画页,成了那个时代的畅销连环画,风靡一时。古典题材名作1955年底至1956年初,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决定出版60卷大型连环画《三国演义》。该书用连环画形式通过汉末至西晋灭吴这一群雄纷争历史时期的背景,描写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离合纷争,塑造出诸葛亮、刘备、曹操、关羽、张飞等众多典型人物,描绘了大大小小一系列的战争场面,展现了战争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该套连环画画面精彩,分册合理,重点突出,语言浅显易懂,深受大众喜欢。《三国演义》连环画首次出版时,在忠于原著前提下对原著进行了改编,保留了对于重大事件、名人名事的描绘。其绘画队伍囊括当时上海滩所有优秀的古典题材高手,使整体水平保持在相当的高度。人物造型的五位画家刘锡永、徐正平、陈光镒、凌涛、卢汶在研究《三国演义》原著及相关史料中对主要人物的年龄、身材、相貌特征的描述,并参考《历代帝王图》《凌烟阁功臣图》,经过反复研究、修改,终于塑造出曹操的枭雄之姿、刘备的仁厚之态、关羽的忠勇之气、张飞的豪迈之形、诸葛亮的经纬之才等115个鲜活的形象。这套连环画采用传统手绘方法,画家们用纯朴的白描手法,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举手投足,到宫廷的雕梁画栋、军旅的行动作战、战场的厮杀胜负,无不描绘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1964年9月,这部精心策划,全力组织,由数十位优秀画者共同创作的全套《三国演义》60册终于出齐。1989年,原来的60册又被合订成三大本32开的精装本出版,社会反响强烈,一版再版。据统计,自《三国演义》连环画出版以来,累计印数近1.1亿册。《东周列国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由冯梦龙编著。以“东周列国”为题材的作品也是这一时期连环画的热点所在,该题材曾出现三个版本。一种是由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新美术出版社、美术读物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54年—1958年出版的《东周列国系列故事》,俗称“白东周”。其封面设计无统一规范,因早期版本封面书名区域底色为白色而得名,该套作品虽然也包括程十发、刘旦宅、赵三岛、陈光镒、颜梅华、王亦秋、严绍唐等多位名家,但由多家出版社分散出版,缺乏整体规划,故事内容不连贯,各册水平也参差不齐。第二种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陆续出版,共有15种,因封面紫红色而俗称“红东周”。这套连环画经过上美社总体规划,文学脚本和人物形象塑造有统一的策划,均采用单线白描的技法,并采用统一的开本、统一的装帧形式。该套连环画汇集张令涛、李成勋、水天宏、汪玉山、陈光镒等著名连环画家参与创作,不仅每个故事都能独立成篇,更能在整体上构成连贯的故事情节,堪称连环画中的珍品,兼具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收藏价值。就整体水平而言,质量明显高于白东周。红东周原来计划还远不止15种,但由于历史上的一些原因,遗憾没有最后出齐。此外,还有俗称的“绿东周”,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81年至1984年间出版的《东周列国故事》连环画套书的俗称,因封面为绿色而得名,共50册。除《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这两部题材作品外,当时的成套古典题材连环画还有《水浒》(共26集)、《岳飞传》(共15集)、《杨家将》(共5集)。单本的有《王者》《画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东郭先生》《屈原》《穆桂英》《十五贯》《胆剑篇》《杨门女将》《林则徐》等。其中《水浒》从1953年开始编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改编四大古典名著最早的一部连环画,《岳飞传》也曾多次再版,到1984年,每集印数达400余万套。《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创作于1962、1963年间,由赵宏本、钱笑呆联袂创作。二人经过合理分工,充分发挥了各自专长和想象力、创造力。赵宏本主要负责人物造型和构图,钱笑呆主要承担精稿的勾线。两位艺术家的默契配合,使得《三打白骨精》的连环画创作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该连环画以极其精湛的笔法将一个疾恶如仇、火眼金睛、有七十二般变化的孙悟空描绘得活灵活现,作品充满浪漫主义的奇思遐想。画面里奇峰险峻如怪兽嶙峋,云雾缭绕似仙气氤氲,将取经之路渲染得惊心动魄。师徒四人的神态更是入木三分:悟空的机灵跳脱、八戒的憨态馋相、沙僧的敦厚忠诚、唐僧的迂腐善良,都被描绘得生动传神。这些都成为后来家喻户晓的86版电视剧《西游记》的形象参考样本。王弘力所绘《十五贯》堪称连环画的翘楚之作。整部连环画只有54幅图,但每一幅构思和构图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是经过认真探求和揣摩的:昏暗中买醉的尤葫芦、单纯苦命的苏戌娟、贼眉鼠眼的凶手娄阿鼠、糊涂颟顸的巡抚周忱、正直智慧的监斩官况钟……每一帧构图都精妙如舞台剧照,每个人物的眉梢眼角、举手投足都浸透了角色的灵魂。画家沈尧伊曾说:“我把《十五贯》最爱者贴于本中,日习之。全因他笔下人物皆是活的,且随故事情节展开而幅幅牵动人心。”此外,王弘力在20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水浒故事单册《杨志卖刀》亦是不可多得的连环画佳作。他笔下的杨志,身材高大,衣衫破旧,低眉垂首,将其虎落平阳的失落和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样,通过细致的面部细节和身体动作语言,把牛二的无赖相也展现得入木三分。此外,一批画家大胆吸收苏联和欧美国家的绘画技巧,极大地丰富了连环画的表现手段。像华三川绘的《青年近卫军》,董洪元绘的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连环画《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费声福绘的《风暴》,顾炳鑫等人集体创作的《红岩》,杨逸麟绘的《青春之歌》《一颗铜纽扣》等作品,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鼎盛与危机 中国连环画的出版发行在20世纪80年代初达到鼎盛期,许多作品一印再印。仅1982年全国出版连环画8.6亿册,1983—1984年共出版15亿册以上。但随着电视机普及,影视、动漫等各种艺术纷呈,为全社会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选择,连环画的出版和影响力开始逐年下滑。而连环画的大面积萧条,也与大量“跑马书”的出现有关。跑马书,就是创作得很快,被形象地冠之“跑马”的名字。20世纪80年代正处于连环画的大发展时期,一些出版社为抢速度、捞快钱,很多粗制滥造的连环画纷纷面世。这样的连环画作品大大削弱了连环画在读者心中的良好形象,成为市场萧条的重要推手。虽然连环画很难重现过去的辉煌,但从未真正退场,它在收藏市场中延续着温度,更在数字技术的浪潮里获得新生。近年来,国内出版社建立了连环画图片数据库,对现有的连环画图片进行维护、扫描、修复,并利用这些数字化的连环画,进行一系列数字产品的开发。一些新的连环画也在不断推出,而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市场上也出现许多数字化的连环画作品。那个曾经打开无数孩童心扉的小人书的故事,或许正在开始下一个篇章。参考资料:1、一可、未名、王军《小人书的历史》2、曹新哲《中国连环画出版研究》3、李洪华、姜雯杰《新中国成立初期连环画的“改造”与“新生”》4、徐廷华《顾炳鑫的连环画世界》;何民《百年相看小人书》*本文改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5年9月下,原标题为《小人书,大世界 连环画:方寸纸页里的时代记忆》,有删节。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END作者 | 黄金生编辑 | 胡心雅 主编 | 周斌排版 | 刘是琪(实习)校对 | 戈雨 彦文 火炬 张斌 胡瓜推荐漫画,一种跨越语言与文化的视觉诗“好比文学中的绝句字数少而精,含义深而长。”漫画是笔尖的艺术,亦是时代的回响。本期,就让我们走进这些被线条划分的时空感受复杂的人间悲喜剧和时代的心跳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