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项目管理从0到1全流程解析

Wait 5 sec.

硬件项目不是“照着软件节奏做一遍”,而是一场关于资源、节奏与协同的复杂博弈。本文从0到1拆解硬件项目的全流程,覆盖立项逻辑、角色分工、关键节点与风险控制,是一份值得产品操盘手收藏的项目管理地图。一、该文章的目的该篇文章尝试从硬件项目管理的流程出发,让首次带项目的研发、产品或供应链同学,能快速建立全局视角,少踩坑、少返工、少熬夜。更愿借该篇文章与同行互通有无,一起把“不确定”变成“可复制”,让好创意顺利走向千万用户的手中。二、结论先行1、硬件项目管理环节:一共历经9个阶段,依次顺序为:产品需求阶段,市场调研阶段,立项阶段,EVT阶段,DVT阶段,PVT阶段,MP阶段,产品维护阶段,售后阶段。2、文章以文字为主、配图为辅:为方便阅读与理解,本文尽量用文字把流程和模板讲透,减少图片干扰;所有模板也已转成文字写入正文。如有需要原版模板可私信我。三、项目管理核心环节简述1、锁定干系人(重要):能影响项目决策、活动或结果,或会被项目决策、活动或结果所影响的任何个人、群体或组织。1)项目发起人:可以是出资方/股东/高层,决定预算、商业目标、里程碑,一票可砍项目。2)硬件项目经理:统筹进度、资源、风险、跨部门沟通,向高层汇报。3)产品经理/ 产品 Owner:输出 PRD、Roadmap,对功能、成本、上市窗口负全责。4)嵌入式/硬件研发团队:电路、PCB、结构、射频、电源、EMC、测试工程师;交付可量产的板级与整机方案。5)软件/固件团队:BSP、驱动、协议栈、App、小程序、云端后台;与硬件联调,保证端到端体验。6)工业设计(ID)与用户体验(UX):外观、材质、交互流程,直接决定销售卖点与用户口碑。7)供应链与采购:芯片、器件、模具、线材、包材的选型、议价、第二供、备货计划;主导 Cost Down。8)制造与品质团队:试产、产线平衡、良率爬坡、可靠性测试、认证(CE/FCC/CCC)、售后RMA。2、控制进度+成本(重要):1)进度-排的准:用“逆向里程碑法”把上市日倒推到天,生成 3 级节点——L0(上市)、L1(EVT/DVT/PVT/MP)、L2(PCB 发板/模具 T0/认证送样),每个节点带“交付物+质量标准+责任人+签字表单”。维护《长交期物料清单》采购与硬件设计任务并行,模具串行排程(ID 手板冻结前 1 周,结构提前介入堆叠;钢料粗加工与 3D 细节同步进行,T0 目标比传统串行提前 3 周)。2)进度-看得见:每周五 PMO 组织“三周滚动”(3-Week Rolling):重新估算剩余工作量,用 EVM 指标(SPI、CPI)红黄绿灯预警;SPI1 美元必须提供≥2 家替代料,采购每周更新比价,低于目标价 10 % 亮绿灯才可通过。在 RFQ 阶段就要求供应商提供 1 k/10 k/50 k/100 k 四档阶梯价,并写入框架协议;量产前 4 周按实际预测量自动匹配阶梯。6)成本-省得下:建立“家族模块库”——螺丝、卡扣、USB 胶芯、按键帽统一成 3 种规格;通用件使用率 KPI≥70 %,未达标硬件经理绩效减 10 %。BOM 里设“项目专用料”标签,EOL 前 3 个月销售提供消耗预测,剩余部分成本直接从项目奖金池扣回。3、其他软技能(通用)1)通用技能:目标(预期)管理,沟通(协同)管理,过程(沉淀)管理,底层(逻辑)管理,向上管理,这些可以自行百度强化学习下,每个人的方法不尽相同。四、项目各阶段名词释义1、ID:ID(Industrial Design)是指工业设计,硬件项目中习惯称为指产品外观造型、材质、手感、颜色搭配等方面的设计。2、MD:(Mechanical Design)代表的是结构设计,是在ID方案确定后,继续完成产品内部构造的设计,包括零件拆分、受力分析、材料强度校核与装配方式等。3、嵌入式工程师:把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MCU/CPU、传感器、通信模块、电源、外设)和看不见的软件(驱动、协议栈、RTOS/裸机、应用算法)焊接成一套能脱机自主运行的专用系统,并负责让它长期稳定、低功耗、实时响应、可维护、可量产。4、硬件工程师:把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MCU/CPU、传感器、通信模块、电源、外设)和看不见的软件(驱动、协议栈、RTOS/裸机、应用算法)焊接成一套能脱机自主运行的专用系统,并负责让它长期稳定、低功耗、实时响应、可维护、可量产。5、软件工程师:把“业务问题”翻译成“可运行代码”的人——他们用编程语言、算法与工程方法,把需求变成可靠、可扩展、可维护的程序,让硬件、服务器或云端按需运行,并持续交付功能、性能与安全都达标的软件产品。6、互联网平台:智能硬件项目通常配套 App、小程序、网页和云后台等软件系统;为与嵌入式软硬件区分,下文统称“互联网平台”,且由独立的互联网团队负责,与硬件(嵌入式)团队分开管理。7、模具:指的是用于成型物品的工具,它由多种零件组成,不同模具对应不同零件。例如,手机的模具包含前壳模,后壳模,中框模,USB-C充电口&密封圈模,扬声器/麦克风/耳机网孔镶件模等等。五、项目管理总体流程由于硬件部分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模具、认证、长交期物料一旦启动便难以回头,任何需求反复或设计变更都可能带来“一次返工、三月延期、百万成本”的放大效应,因此整体节奏更偏向传统的瀑布式流程:需求→设计→验证→量产,每一阶段必须冻结交付物并设质量阀,才能进入下一环节。但瀑布不等于“单线程”:在冻结点前,ID、结构、电子、软件、供应链、认证六条工作线可并行前置(如手板与关键器件选型同步、PCB 一版打样与预认证扫描同步、模具粗加工与细节 3D 并行),用“阶段门+并行工程”既锁住需求漂移,又压缩总周期,实现“瀑布骨架、敏捷血脉”的硬件项目管理。整体流程如下:六、阶段(一):产品需求阶段1、结论先行:产出物是产品需求池,并给出价值的初判。2、在智能硬件的需求阶段,我们同样从“一个闪念”出发,却先要把“闪念”放进市场这台冷冰机里速冻——用数据回答两个问题:创意靠不靠谱?蛋糕有多大?3、与软件不同,硬件的每一次“小步试错”都等于长交期物料、开模费、认证费和不可回收的六到九个月时间;MVP 不再是几行代码,而是一块沉甸甸、烧掉百万现金的电路板。方向一旦跑偏,团队信心、现金流和上市窗口都会被一起拖进深渊。4、因此,在画第一根线条、下第一颗芯片订单之前,必须用比软件更严苛、更前置、更量化的市场研究,把需求冻结成“可销售、可量产、可盈利”的硬指标,再让项目真正滚入设计阶段。5、需求阶段的格式示例:6、需求来源:a、boss提的需求,产品经理/自己根据认知和敏感度发现的需求;b、竞品对手分析得到的启发;c、行业峰会的需求;d、其他同事(用户,销售,运营,客服等)反馈的需求;e、市场调研发现的需求;f、产品售后数据分析得到的需求;g、供应链与技术革新催生的需求;h、政策法规/标准更新带来的刚性需求;i、跨界合作/生态伙伴的接口需求;l、投资人与资本市场故事线需求等。七、阶段(二):市场调研阶段1、结论先行:产出物是市场需求说明书。2、借助行业报告锁定产品大方向,用数据平台抓取出货量、单价与供需曲线,摸清上下游供应链产能与需求量级;再透过用户访谈洞察目标人群对产品概念的接受度与功能痛点。3、综合上述信息,在立项前输出一份市场需求文档,必须涵盖:目标市场画像、用户特征、需求清单、心理价位、成本/利润区间、关键供应商列表及初步营销策略。4、项目预研分析工具:主要介绍6大工具。a、外在因素分析:PEST(政策,经济,社会,技术)。b、五力模型(行业内竞争、供应商、购买者、潜在进入者、替代者)。c、SWOT分析(外部机会威胁分析;内部资源、能力优劣势分析)。d、价值链(基本活动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支持活动涉及人事、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采购等)。e、相互依存分析:技术伙伴,当地政府,合同商,技术团体,大学,投资公司,营销伙伴,用户群,分销商等。f、能力平台分析:有利资产(包含有形和无形资产:实物资产,位置/区域,营销网络,品牌,专利,关系),卓越能力(创新,内部协调,市场定位,成本效率,人才管理)。5、市场需求说明书模板一共包含6个大类,详情如下:a、文档介绍(文档目的,参考文档,术语与缩写解释);b、市场问题和机会(现有市场存在的问题和机会,目标市场分析,替代品和竞争品,市场分析结论);c、用户说明(目标群体特征,典型用户形象,用户场景分析,关键用户需求)d、产品说明(产品定位,产品功能性需求,产品非功能性需求,用户利益关系)e、总结/结论f、附件(调查报告图表)。6、补充一个竞品分析模板:共三个大类,分别是品类,市场和产品。a、品类包含:序号和图片等;b、市场包含:产品主图,店铺品牌,产品标题,价格实际到手价当月销量,收藏量累计评价,SKU数,SKU内容SKU占比展示场景,评价数,连接等。c、产品包含:主要卖点,使用方式,安装方式,主体形式,配件,系列化,通风沥水,承重,材质,风格,颜色,优缺点等。八、阶段(三):立项阶段1、结论先行:产出物是立项申请书,立项决议。2、这个阶段主要是将之前的用户需求/市场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最优先考虑的就是评估可行性和ROI。立项阶段需要有具体的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对产品的软硬件功能,成本,性能,外观等有清晰的描述。3、硬件项目团队成员:又叫PDT(产品开发团队)。a、硬件项目包含11个岗位:分别是ID设计,UI设计,结构设计,APP开发,固件开发,服务器开发,电子工程师,软硬件测试,采购,品控,项目经理等团队。b、较软件项目团队成员多了ID、结构、包装、硬件、软件、生产、认证和销售等环节。初步看来,智能硬件所需人员大概是软件的2倍,这么多的人,对项目的进度管理和成本管理也是一大挑战(详情前文的核心环节简述)。4、立项申请书的模板示例:共7个主要章节,分别是:项目背景,项目功能范围,项目组织结构,项目资源计划,项目里程碑计划,项目风险问题,项目交付的前提条件等。a、项目背景:共3个小环节。a)项目背景(主要描述发起的缘由)。b)项目目标(主要3个思路:用户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目标,新老系统的对比,费用的测算(主要突出ROI,评估预期收益))。c)业务规划图:按用户旅程和业务结合规划平台未来构想。b、项目功能范围:主要描述该项目的功能有哪些,确定一个业务范围。注意点一定要用业务的口吻描写功能范围,不是一个一个功能。a)包含:功能模块(和业务规划图呼应),二级功能模块,功能描述,需求提出方,验收方式等。以表格的形式更直观。b)系统对接部分:明确对接的内外部系统有哪些,涉及到哪些服务,提前规避项目失败的潜在风险。c)技术要求部分:对项目中的系统技术提出了要求,例如,敏感数据保护,数据备份,技术相应时间,私有化部署等。c、项目组织结构:以组织架构格式列出参与项目的核心让干系人a)示例:项目经理->业务负责人/财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采购负责人等等->项目对应的业务模块人员->等。d、项目资源计划:参与这个项目的所有干系人都是资源a)示例:资源名称,项目角色,项目中的工作内容,进场时间,退场时间。e、项目里程碑计划:按立项申请书,初步列出里程碑事件。a)示例:里程碑阶段,计划开始时间,技术结束时间,主要交付物。f、项目风险问题:主要描述项目中的风险问题。a)示例:风险问题描述,优先级,应对解决方案,责任人,计划解决日期。g、项目交付的前提条件:列出优先完成的必须条件内容。a)示例:内部组织名称,模块名称,模块描述,对接责任人,备注等。九、阶段(四):EVT阶段1、结论先行:将图纸转化成实物,从0->0.x,手板工程样机,验证设计基本功能和性能。主要包含5个环节,列出其中4个环节的核心产出物。a、ID产出物:ID设计稿,ID评审,ID手板验证结果且确认封板。b、MD产出物:MD设计稿,MD评审,报价资料发布,模厂报价及确认模厂,模厂确认及结构修改,结构打板验证结果,开模资料确认表。c、硬件产出物:设计文件(PCB Gerber文件,PCB原理图,布线图),生产文件(BOM清单,贴片坐标文件,样机测试报告)。d、嵌入式产出物:方案设计(系统架构,功能模块,数据结构等),软件设计(软件驱动,系统/算法设计开发,通信数据协议等),软件测试(在模拟仿真环境/开发版上进行测试),文件(软件方案设计说明书和代码)。2、EVT(Engineering Verification Test)指工程验证,产品开发的关键环节,主要用于验证产品设计是否满足既定的工程规范和功能要求。其核心目标是在早期阶段发现并解决设计缺陷,确保产品从原型阶段顺利过渡到量产阶段。3、环节一:ID设计a、结论先行:大致流程如下:ID 方案设计并评审→手板打样→PCBA 试装→手板优化→按需再次打样验证(循环至满足设计要求)→手板定型→模具开模(含试模/改模)→样品签样;全程由 ID 设计师、结构设计师、硬件工程师协同沟通,确保外观方案可装配、易开模。b、ID设计注意点:主要考虑下面4个核心点:场景交互(角色、场景、时间、任务,非常重要),外观造型(产品风格和造型,且设计的形体必须能开模,考虑拆件和能否装的进去等因素),产品材质(复杂弧度和拐角建议用塑料/硅胶),表面处理(通常有彩色喷绘、丝印、晒纹、喷油处理技术)。4、环节二:MD设计a、结论先行:大致流程如下:结构方案设计及评审→3D 建模/堆叠验证→手板打样→PCBA/器件试装→结构优化→再次打样验证(循环至满足强度/散热/EMC/装配要求)→结构手板确定→模具开模(试模/改模)→样品签样(设计过程需结构、ID、硬件、工艺、模具多方协同,确保壁厚均匀、拔模斜度合理、无倒扣、易量产)。b、MD注意点:须以 ID 造型与主板等核心器件为基准,统筹内部堆叠;兼顾强度、装配便利性与脱模可行性,含运动件者尤须保证其动作灵活、运行稳定。5、环节三:硬件工程师a、结论先行:大致流程如下:电子元器件选型→原理图设计→原理图评审→PCB 设计(Layout)及评审→PCB板打样/开发板验证→贴片(PCBA)→软/硬件调试→PCBA改板→程序烧录→软硬件联调。b、硬件工程师注意事项:主要就2个问题:PCB设计(兼顾走线最优、SMT 可制造性,数模分区隔离,预判并消除元器件与网络间潜在 EMI(重点排查“隐形”干扰源)),元器件选型(成本问题,不要选偏门料)。6、环节四:嵌入式工程师a、结论先行:大致流程如下:确定需求→芯片/外设选型→硬件接口协议确认→搭建开发环境(IDE/调试器/交叉编译链)→启动代码/时钟/外设驱动 Bring-up→板级支持包(BSP)与驱动开发→中间件移植(RTOS/文件系统/协议栈)→业务逻辑编码→单元测试(单元测试/CI自动化)→联合调试(与硬件、APP、云端联调)→性能、功耗、稳定性优化→产测工位脚本 & 固件烧录方案→版本冻结→后续 OTA 升级维护。b、嵌入式工程师注意事项:前期可以在虚拟硬件环境开发,后面基于PCBA实现虚拟环境没有的功;可以进行多方案PK,新技术先搭实验板跑通再上车;能复用成熟模块就复用,旧坑绝不再掉;对外接口兼顾安全、易用、一眼就会7、环节五:互联网平台a、结论先行:大致流程如下:确认需求→产品设计 →设计评审 →方案设计→ 方案评审→ 软件开发→ 测试调整→ 发布上线。和纯软件开发差不多,只是多了一些和硬件数据交互的问题b、互联网平台注意事项:输出的文档多为产品原型(包含PRD),注意开发人员是互联网平台的开发工程师,例如客户端工程师,服务端工程师等。可完全独立开发,只需在方案阶段把与硬件通信的数据协议定死,再用模拟终端把设备端和平台端的开发解耦。8、EVT阶段注意点:a、ID和MD先后问题:受产品To c还是ToB影响。To C 产品,颜值在线、配色讨喜、握感舒适,往往就能左右消费者买不买;To B 产品则看结构是否合理、体验是否高效,这直接决定客户的使用效率。b、外观&结构(ID、结构、模具)、嵌入式软硬研发与互联网软件研发并行启动。c、该阶段须锁定外观结构并输出3D打印手板,同步完成嵌入式软硬件及互联网平台1.0版本;根据烧录程序、组装样机,开展以下测试:功能测试,能耗测试,性能测试等。十、阶段(五):DVT阶段1、结论先行:验证产品设计效果及可制造性,从0.X->1,模具工厂样机,又叫开发样机,验证产品是否符合所有设计规格。主要包含5个环节,列出其中4个环节的核心产出物。a、包材设计与生产:包装设计,说明书设计,打样确认材质/效果/质量。b、结构开模:结构开模,投模,T0试模及检讨,DVT1壳料生产,DVT1修模方案确认,确认开模。c、硬件工程师:调整EVT阶段产品,输出稳定的产品。d、嵌入式工程师:调整EVT阶段产品,输出稳定的产品。2、DVT(Design Verification Test)设计验证测试,是硬件产品从“样机”走向“可量产”前的关键质量闸门。其核心任务是用批量级样品、全规格条件、严格标准,对“设计冻结”后的产品进行全方位、可量化的验证,覆盖《产品需求规格书》里所有功能、性能、可靠性、安规、EMC、环境适应性条目;输出量化报告。小结:DVT 是用“批量数据”证明“设计确实满足全部预定规格”的正式考试,考不过就不能量产。3、环节一:包材设计与生产a、结论先行:大致流程如下:需求确认→方案设计→打样验证→封板签字→量产准备→在线质量监控→入库与配送→文件输出。产出物为:确认包材样品。b、包材设计与生产注意事项:产品经理协同平面设计师完成说明书、包装盒、内卡等物料的材质与配色选型、打样及签样确认。包材设计打样确认后,先不急着生产,等离量产还有一段时间时再启动。4、环节二:结构开模a、结论先行:大致流程如下:投模 → T0 试模+检讨 → DVT1 壳料生产(黑白两色素材同步调色) → DVT1 修模方案确认 → 修模+T1 试模+颜色样测试一并确认 → DVT2 壳料生产 → DVT2 修模方案确认 → 修模+T2 试模+颜色样测试一并确认。b、结构开模注意事项:开模过程中,产品经理与结构设计师须定期巡检进度与质量,防止重大延误或失误,确认无误后下达正式开模指令。开模周期至少两个月,期间可同步迭代优化软件。5、环节三:硬件工程师a、结论先行:和EVT阶段的工作差不多,主要是优化EVT阶段的产品,使其符合DVT阶段的产出物,达到进入PVT环节的标准。6、环节四:嵌入式工程师a、结论先行:和DVT阶段的工作差不多,主要是优化DVT阶段的产品,使其符合EVT阶段的产出物,达到进入PVT环节的标准。7、环节五:整机验证a、结论先行:大致流程如下:锁定样机 → 准入检查 → 功能/性能基线→ 可靠度暴击 → 失效分析→ 报告评审→ 移交 PVT。b、整机验证注意事项:验模(壳体量产模首件做跌落、冲击,模具问题立即修),验板(小批 SMT 100 片起,统计焊接缺陷,固化工装与测试脚本),验包(如需内测,可小批产包材;否则先冻结图纸),验寿命(耐久、温循、长时间老化,把“隐形”bug 逼出来),验工艺(批量组装≥50 台,锁定站位、扭矩、顺序,输出《生产作业指导书》)。8、DVT阶段注意事项a、结构、模具、板卡可多次迭代,直至整机验证一次性满足量产指标;b、按量产工艺装配、出具完整测试报告,并引入真实用户评审判定外观、品质、功能;c、凡问题闭环后须复验,冻结设计同时输出《生产指导书》给代工厂。十一、阶段(六):PVT阶段1、结论先行:验证产品一致性及可量产性,将从1->N,小批量试产件,又叫生产样机,验证生产线是否稳定生产出合格产品,主要包含6个环节,列出5个环节的核心产出物。a、结构模具优化:PVT壳体生产,PVT方案确认,修模,T3试膜确认,量产结构/封临时样。b、硬件:调整EVT阶段产品,输出稳定的产品。c、软件:调整EVT阶段产品,输出稳定的产品。d、小批量试产:工厂,选定生产流程与工艺,小批量试产,产品测试。e、认证申请:相关证书申请(CCC,CNAS/CMA等)2、PVT(Process Verification Test)生产过程验证测试,是量产前的最后一道质量闸门。其核心目的:用正式产线、正式工装、正式工艺参数小批量(通常 100–500 台)连续生产,验证“工艺窗口是否稳定、测试工位是否可靠、良率是否达标”。小结PVT 是用“准量产”证明“产线能持续做出合格品”的考试,考过才能 MP。3、环节一:硬件工程师a、结论先行:和DVT阶段的工作差不多,主要是优化DVT阶段的产品,使其符合PVT阶段的产出物,达到进入MP环节的标准。功能属于微调,基本不用修改。4、环节二:嵌入式工程师a、结论先行:和DVT阶段的工作差不多,主要是优化DVT阶段的产品,使其符合PVT阶段的产出物,达到进入MP环节的标准。功能属于微调,基本不用修改。5、环节三:结构模具a、结论先行:大致流程如下:PVT壳体生产 → 问题复盘 → 修模方案锁定 → 修模+T3试模 → 合格即签结构/颜色临时封样 → 转入量产。模具属于微调,基本不用修改,在进入小批量试产后进行调整6、环节四:小批量试产a、结论先行:大致流程如下:产前准备→ 试产排单→ 过程监控→ 数据收集 → 问题复盘 & 快速修模/调参→ 合格判定→ 文件移交。b、小批量试产(2-3百套)注意事项:a)确保物料齐套,量产级壳料、PCBA、包材 100–500 套 IQC 合格等。b)直通率≥95 %、坏机 TOP3 关闭、CPK≥1.33、产能达标→ 签《量产放行单》c)更新正式 SOP(PCB 板&电子 BOM&外壳&包材等)、测试工位脚本、包装规范、余料/尾数处理规则,关闭 PVT 进入 MP。7、环节五:认证申请a、结论先行:大致流程如下:确定销售市场→ 确定产品类型→选择对应的认证类型。认证周期一般4周左右,由认证工程师备样并送实验室,若某项不合格即由硬件工程师改板,改板必动 PCBA,因此宜在小批试产前启动认证。8、环节六(重要):真实用户测试a、结论先行:大致流程如下:获取真实用户→ 邀请小批量测试→ 收集反馈意见→ 分析总结问题→ 提出改进方案→ 执行优化→ 如有必要再次测试。产出物为内侧优化改进后的产品。b、真实用户测试注意事项:必做“小规模用户实景长测”:把流程样机交给目标用户,在真实场景长时间使用,可挖出研发测不到的场景与隐性缺陷,获得真实体验反馈,及时优化产品。9、PVT阶段注意事项:a、嵌入式、模具、平台理应收口,但仍可能出“小毛刺”(合缝、按键、器件位),发现即回炉重跑小批,直至零问题。b、一拿到合格小批即刻送认证,4周周期能早尽早。c、PVT 结束召开总结评审,封样模具、PCB、BOM、作业指导书、零部件签样,作为量产通行证。十二、阶段(七):MP阶段1、结论先行:量产产品,大批量推向市场。2、知识沉淀:量产 BOM(含替代料、ROHS/REACH 证据链),作业指导书 SOP(每工位 1 份,图文+视频),测试规范与脚本 UT/FT/老化/气密(含上下限、治具图号),制程流程图+瓶颈工位节拍表,过程 SPC 监控表(关键尺寸、扭矩、温度 CPK 报告),缺陷与返修手册(FA 图片、根本原因、对策、复现验证记录),产能爬坡报告(日产能、直通率、不良 TOP3、改善闭环),变更履历 ECN 清单(版本号、原因、验证数量、批准签字)。3、产品手册(重要):产品经理须同步撰写产品维修手册,并备齐售后所需更换部件。4、MP阶段注意事项:a、封样先行:模具、PCB、BOM、颜色、包材签样封存,线上只认样,不口头。b、来料零让步:功能 100 % 检,不良≥1 % 即停线。c、首件一小时:换线/换班/修模后,首件 5 套全功能合格方可开拉。d、可追溯码:整机 SN、PCBA 码、电池码、壳料模穴号 100 % 绑定,1 秒反查。e、变更冻结:量产中任何 ECO 需走 MR 评审,首批 200 台隔离验证,合格后方可批量放行。f、有条件可以派人驻场监督,避免问题出现后无人及时解决。十三、阶段(八):产品维护阶段1、结论先行:主要由产品经理负责相关人员的培训并准备对应的材料。2、知识沉淀:制作宣传物料(文案、视频、白皮书),培训销售:市场定位、优劣势、演示操作,培训售后/技术支持:使用指南、故障话术、诊断流程, 配合市场、渠道完成预热与营销落地。3、项目复盘:汇总问题与规避措施,提炼通用模块、完善设计规范、更新各阶段自检表,并维护供应商关系,缩短后续开发周期、降低再犯错误概率。十四、阶段(九):售后阶段1、结论先行:上市后,产品经理须持续追踪各渠道(电商、经销商、销售)反馈与销量数据,驱动产品迭代优化。售后阶段产品经理没有太多事(除了产品问题较多),主要做好客服答疑的工作。十五、写在最后1、硬件项目从需求模糊到千万级量产,是一条“九死一生”的钢铁产线:需求会膨胀、供应链会断链、EMC会半夜敲门、模具会反复翻脸。但只要把阶段目标拆成可验证的小闭环,用数据代替拍脑袋,用流程代替英雄主义,每一次跌倒都沉淀为BOM、SOP、CPK 和自检表,项目就能在不确定中长出确定性。2、我喜欢的三句话和大家一起共勉:没有一个问题是在量产当天突然出现的,它只是早期被“差不多”放过了;任何不记录在案的经验,都会在下一个项目重新交学费;产品经理的终极 KPI 不是“准时上线”,而是“让市场不再记得我们曾出过问题”。3、我会一直怀着敬畏与热爱,并且持续努力将每一颗螺丝、每一行代码、每一次用户吐槽,汇成下一代产品更可靠的微光。以上浅见,只是抛砖引玉,期待各位大咖指正,愿我们携手一起交流、共同进步成长。本文由 @其羽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