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如何知行合一,感而上学

Wait 5 sec.

知行合一的重中之重是实践,实践出真知,是否真有用还得靠实践来验证。文|当代心学名家中国传媒大学阳明书院院长 周月亮图片来源|AI生成企业家是什么样子,他经营的企业就是什么样子。我还有一个更巧妙的表达,叫方寸定江山。企业家如果方寸大乱,企业就会溃不成军。企业家要守住方寸,需要做到“知行合一”。真知行合一后灵感就能自发涌现,而且源头活水就在自身心地。用旧词说,知行合一是感性和理性的交融合一,是显意识潜意识的交融合一,是后天返回了先天的知情意的合一,在精神与现实的循环勾兑中尽性知天、感应道交、成其所作。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过去都被低估了,好像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心学总要的三分之一,其实这个知行合一在王阳明这里是一个贯穿性的,打通了前后及其一生行事的总纲。没有知行合一,讲心即理就是空的,没有知行合一,致良知也是嘴上的,知行合一是身心合一的另一种表达,我下面从三个角度来尝试贴近之:一、所谓在贵州龙场大悟,其实就是悟了一个知行合一。你看他悟完以后,席书来找他,他跟席书讲的就是知行合一。席书一开始不理解,后来非常震动,然后就把王阳明从龙场接到了贵阳书院,王阳明也就摆脱了龙场的那个艰苦的生态。早在席书之前,徐爱科考失败后专程到龙场来听阳明新发现“知行合一”之旨。这次龙场问学保留在《传习录》(上)中。你的感知和反应是瞬间同时完成、高度一致的:如好好色!感知就是知,反应就是行。“合一”合在“意”之发动,一念发动即知即行。以“意”为起点的知行合一是体验内化的。意到了就能把所有问题拉回到“当下此即”这一个问题,恢复了真理的知觉性,也呼唤直觉出真知。因了知觉的当下性,阳明强调诚意优先。他的弟子钱德洪是一个比较笨的人,对王阳明的许多精微处他理解不了,他光说龙场大悟、悟了个格物致知之旨。没有点明具体内容,后人就跟着钱德洪进格物致知这个套娃去了,有点用朱子的路子解阳明的意思。其实阳明所悟的格物致知之旨,要点在于突破了朱熹的格物在前;提出诚意在前,犹如书法绘画要意在笔先。就是把主体性充分调动起来,当然达不到克尔凯郭尔说的真理就是主体性那种高度。王阳明是在那种极端困境当中,除了激发主体性别无依靠,一下子顿悟出成圣人之道我性具足:就靠我自己,也只能靠我自己,靠我自己自身的心性的力量来成圣。吾性具足接近慧能那个“但用自心,直了成佛”(《坛经》),是明心见性顿悟大法、大道的意思。从方法上说以诚意为原发驱动力,就是先心上有了,再用这诚意来格物,物也格了,心的能量也提高了,不单是在格一个个具体的物,更是在提升自己的精神能量,向上一提,成就了东方独具的感而上学功法。意动生感、照见本来是就回家路,向上一提是顿悟意乐。意不悬空,意之所着才是物,心物于是一元。只有这路径的格物致知才能落实儒门万物一体之仁,才能落实心物一元这个儒学总则。从孔夫子以降,中经慧能,最后王阳明的心学革命,旗帜鲜明地提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着便是物”(《传习录》)。阳明多次说心意知物原是一事,直接统摄知和行于能知、能行的心性上来,心性是即知即行的,从动意即是在知在行了。意必是及物的。心学讲立大体、立志,把心扩充得跟天地相似,因为心大了,知性尽命,心和物就融在一块了,就能够达到万物一体之仁了。心物融在一起是知和行合一的哲学基础,也是心学能建功立业的内在理路。这来自于生命内在驱动的知行合一,点燃了与众不同的生命感,形成了行动的大侠儒独特的生命风格,立志也好,责善也好(《龙场教条》),都强调的是你的主体先高大起来。孟子那里叫扩充,扩充得集浩然正气于一身,就能够面临考验的时候,有勇气来担当,就不至于遇难而缩,也不会知行歧出、双标应世,那叫不诚,不诚无物!知行合一主要是个诚的问题,诚意优先,诚意是本,格物做事什么的是末。先把大本立起来,这是知行合一的思想路线初步确立的阶段。龙场悟道以后,开始了王阳明式的独特的知行合一之路。悟后起修,感悟交养,反复向前,直至我心光明是心学修习大纲。关键的关键还在不被权力染浊腐化。尤其是在剿匪平叛的时候,他握有生杀予夺的军政大权,还照样的一任良知而行,这个叫做价值的知行合一。再往后,就是经过忠泰之变提出致良知,他的知行合一就完全达到了直觉化,黄宗羲说他晚年讲学时时知是知非,出神入化,一片神机妙应。二、上面说的要点在于:他在龙场,因为内在达到了知行合一,才涌现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顿悟。不合一就不具足,具足之后才感到过去求理于对象、外物是舍近求远的歧途、错路。就算没有后面立功环节,这场静默的认知革命已是石破天惊,但对阳明来说,这才是起点,后来轮刀上阵、领兵打仗时他依然能如此“好德如好色”!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给皇帝上了告捷书以后,王阳明居然设酒犒劳他的学生。学生们大惑不解,问老师这是为什么,王阳明说:“感谢你们呀。”学生们更纳闷了:“我们并没有做什么啊!”王阳明说:“刚开始时,我登堂处理问题,尤其是有所赏罚时,不敢有丝毫的大意率性,生怕对不起你们,怕与我平时给你们讲的不一样。处理完那些事情,我还是不安,跟你们在一起时,还想着那些事情,反省赏罚分明公正否,想着如何改过。直到登堂像跟你们在一起时一样自然随心,不用加减,我才心安理得。这就是你们给我的帮助,不用事事都得用嘴说。”王阳明从心里要将学与政、思与事统一起来,才肯把学生当成自己是否知行合一的监督者。知行合一是个学用一体问题,阳明也是公认的有体有用的教育家、军事家。剿匪平叛里的知行合一是个传道与办事合一的问题,阳明的厉害处正在办事中传大道。譬如他破山中贼的心中贼,《告谕浰头巢贼书》本是剿匪檄文却写得像情书一样,感动得卢珂等匪首率部投诚。书斋中的我辈看不出阳明大量公文的妙处,曾国藩却极为喜读,对其察心用人之术,见大则量大的分寸、角度赞叹不已。高攀龙说阳明能如此“皆得之于学”。比得之于学更重要的是阳明一颗为民纾困、为民除害、为江山社稷安稳的利国利民的赤子公心,没有被权力腐蚀,没有一掌实权便变了心性。阳明曾言,平叛最难的是“首义”。因为人们都怕宁王成了第二个永乐。阳明“首义”是冒着灭九族风险的。阳明没私心杂念,一任良知而行,率先发檄告变,从外地返回来“勤王”。在布置平叛的过程中,传来叶芳这个江西最大的土匪投靠了宁王的消息。邹守益正在阳明旁边记下了当时的情况:举座皆骇、半晌无语。惟先生神色不变,缓缓而言:举世皆反,咱们也是这样做!邹守益切身感受到先生真是了不起,要知行不合一就慌了。王阳明后来跟学生聊天说,他跟江西几个大名士喝茶时,传来宁王造反的消息,某名士拿着茶杯忘了喝,某名士脸色土白,某名士呼之不应,皆失魂落魄。此时王阳明神色自若,就叫不动心。知行合一了才能此心不动,随机而动。他一边指挥打仗一边上课,戏剧化地显现出了知行合一。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这样评说王阳明:“当桶冈、横水用兵之时,敌人侦知其讲学,不甚设备,而我兵已深入其巢穴矣。盖用兵则因讲学而用计,行政则讲学兼施于政术。若王阳明者真所谓天人,三代以后岂能多见!”擒宁王时,他也是正在讲学,把都察院三进的门都打开,前方战报即时批答,及宁王被擒,他叹口气“可惜死伤太重”,又接着讲《大学》之道,诚意为先。三、感而上学臻达直觉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一个自然结果,就是提高了人的思维维度,拥有了高质量的直觉。侯孝贤拍电影没有剧本就靠那高质量的直觉。大艺术家的感觉都不再是普通的感官感觉,而是审美感觉了。艺术家的审美力、武术家的实践力是知行合一的最好天然范例。这种知行合一功夫上身的境界何以可能?靠随时随地的感而上学训练。譬如知行合一首先是志行合一,立志如种树是阳明常用的比喻,根深才能叶茂。你志在成圣就具有了感而上学的学习能力,如果志在成凡,则天天感而下之,日趋凡庸。前者背尘合觉,后者背觉合尘。“感”是当下时空的主人,生命的情感情绪在“感”这里形成漩涡,所谓答案在现场,因为只有感的直接性、具体性才能给出真相实相。感而上学的“而”是自化,在这漩涡里,你的意识意念意乐选择、转化着所有认识的、生存的信息。在这个时刻是向上一提还是向下一滑,各认了圣凡两路之路头。知行合一的作用就是在呼吸之间一任良知而行,只有当良知变成良能的时候,才会把自己化上去而不会“化”下去。知行合一因此成为救命的功夫。感而上学强调:“没有感觉,一无所有;只有感觉,一无是处。”既要从天理世界中找到感性,又要从感性世界向上升。感而上学的“上”就是往上升,让人从狭隘的、个人的小小点漩涡里升起来。感而上者谓之觉、谓之悟,感而下者谓之迷、谓之闷。感而上的中心是什么呢?是引起觉察、关照。是往上又生出一只眼看自己的感受。感而下,则是把感受情绪化,是瞬间放大了感受。情感失去理性就变得苍白软弱了,容易固化在不明所以的漩涡里头,越陷越深,会形成基督教所针对的那种怨憎心态。这种人没有向上一提,没有觉知自己的感受。所有的开悟都是觉知跟感受的分离。觉知跟感受分离以后就获得一份明白,这是阶段性的,再高一层的是又合一了,合成到我们所提倡的高维度感觉,就是直觉。这种高维度的可洞察物自性的直觉,康德称之为“智的直观”,但他认为只有上帝有人类是没有的。谢林却说人在主体性成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是可以有这个本质直观的。诸葛亮在《诫外甥书》中写道:“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感而上学就是: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揭:立起来担荷,揭然是挺身而出。揭然有所存是确立“志当存高远”之志,从而有独立之意志,自由之思想。感而上学的感就是恻然有所感的感。这个感是每个人都有其感,而且一代有一代之感。AI时代万物皆可数据,但我们每个人的感觉数据不了,比如:AI无法模拟妈妈放在婴儿背上的那只手的含意。我们还有我们活着的独特性。“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感而下的下就是往下流,感而上就是上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西南联大的罗庸老师有篇散文叫《欣遇》,提醒人们“时时在超悟中体会到人生的真意。”像孩子初次看见世界般,让现象在意识中自由绽放,那种“揭然”“恻然”中的对意识的凝视,突然有所感的那一下就是“感”。雷锋在记下一件具体事后突然感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洪流当中去。这样就是小我和大我“合一”了。这个“学”是默会性的,潜移默化地养育了我们高质量、高维度的直觉,在“生”中“活”出来,牢牢把握“事”中“情”,锐敏抓住变量的突破点,从而妙应无方、随机博弈。有默会就有“感”,能向上一提就能从那里爆发出新的体悟、体证,形成良能良知一体化的知行合一的“全人”!知行合一的重中之重是实践,实践出真知,是否真有用还得靠实践来验证。王阳明四十五岁挂帅出征,自豪地说“百战自知非旧学”。他剿匪平叛那么潇洒漂亮,因为他在用经知行合一形成智的直觉来指挥军政复杂系统,到达了艺术化境。至于他怎么行间使诈、避虚捣实、围援打点,连续出其不意,就不展开了。总之是胆大包天、心细如发、随机博弈、以少胜多。他晚年讲学的时候,已经不用强调知行合一了,他自己也说,如果你悟通它就是一个,你即使说知行是二也没关系。他身上展现出来的知行合一,有点像《坛经》里面讲的一行三昧、般若行,就是完全是在一种智慧态的心流中,完全是于念离念、于相离相,完全不受外界环境的污染,鸡一嘴鸭一嘴,纷纷攘攘,根本对他没有影响。每天还处理好多事情,还讲学。这时候的风采,黄宗羲在《姚江学案》中概括得特别好,时时知是知非。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完全是一种直觉状态的,不用换算,直给,一出来就是,而且都那么对,这就达到了最高阶的直觉的知行合一。这里面真正的核心点是那个胆大包天,“仁、智、勇”三达德那个勇。没有胆,你的识、才、学都发挥不出来,就是个无力庸人。你明知道这样做对百姓有好处,因有风险,就不敢去做,还是做不出来。知行合一的要害在行,就是能落实在行动上,而不是口头禅。王阳明这个侠儒的风采在于敢担当,所以三不朽,而这个敢担当,就是知行合一落实到生命的意志当中,形成他侠儒的生命风采:行动的儒家。这是知行合一对于王阳明的意义,也是王阳明一生区别于那些拍马屁的儒,区别于讲八股的儒,而能够建功立业的真正的心性基础。感而上学是生命运动的过程,是状态,也是方法,是理论也是实践。臻达良知良能一体化的知行合一,就是孔子“随心所欲不逾矩”了。阳明在大悟知行合一之奥秘前,东奔西突,上下求索,大悟之后“于是年始讲知行合一之旨”(年谱)后就心魂相守,没有再出现大的跳跃、反转,剿匪平叛都意态闲闲,经过忠泰之变一口喷出致良知,使知行合一更简易直截了。致是行、知是良知,致良知就再也不用照应是知先行后,还是知难行易等聚讼话头。知行合一之所以比蜀道还难,是因为利益驱动永远比良知驱动强劲有力。人性复杂,天下的道理与欲望五彩缤纷,知行歧出、二重乃至多重道德导致了没有标准,知行合一成本太高。(希望了解阳明心学如何提高创业者的心性,可点击《致良知传习塾开启:圣雄事业从心头做》)新闻热线&投稿邮箱:tougao@iceo.com.cn。END 。值班编辑:郭立琦  审校:王仪琪  制作:姜辰雨关注“中国企业家”视频号看更多大佬观点和幕后故事康诺食品乳品&吾岛希腊酸奶创始人王炜建邀您一起读《中国企业家》↓↓↓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2025全年杂志[ 推荐阅读 ]‍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