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3800 字阅 读 需 要 13 分 钟 从故宫午门逶迤的宫墙向东眺望,砖红色的北京市百货大楼钟楼与高耸的“中国尊”共绘古都天际线。这座1955年落成的建筑,不仅是连接北京新旧的地标,更用70年时光,将中国人从“凭票购物”到“追求精神共鸣”的消费变迁,刻进了每一代人的生活记忆里。历史溯源:六百年商脉的时空折叠如今的北京,古都气象与现代都市的潮流科技感共存,毗邻故宫的王府井正是这种古今城市时间折叠的最直观体现。早在旧石器时代,王府井一带就是古人类的家园,2000 年出土的纳玛象化石印证着这片土地的古老生机。随着元大都的建成,紧邻皇城东墙的王府井成为贯通南北的主干道,枢密院、御史台等元朝军政中枢在此云集,奠定了其 "国脉之地" 的基因。明成祖迁都后,这里因十王府建筑群得名"十王府街",清代演变为八大王府聚居的 "王府大街"。不同于京城多数苦水井,街边一口甜水井成为市井记忆的锚点——1905年官方正式定名"王府井",这口1998年重现的古井,至今仍以铁链围护的井盖形态,诉说着"因井兴市"的传奇。真正开启王府井商业纪元的,是1903年诞生的东安市场。这座由神机营操场改建的综合性市场,汇聚了东来顺饭庄、吉祥戏院、稻香春食品等200余家商号,开创了"吃喝玩购"一站式消费雏形。至1930年代,东安市场已拥有350个摊位、240家商铺,成为北平"最摩登的消费场",张学良、陆小曼等名流都是常客。计划经济年代:凭票时代的“物资灯塔”,消费里的“生存刚需”大约每座中国城市都有一座“百货大楼情结”,它不仅坐落于城市最中心的核心地段,更根植每一位中国人的心里。而北京王府井的北京市百货大楼,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个——它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国家投资建设的大型百货商店,被称作“新中国第一店”。这座砖红色建筑自落成之初,便承载着北京乃至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由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融合苏联现代主义与中国古典元素,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的地标之一。1955年9月25日开业当天,百货大楼即接待顾客16.4万人次,日销售额达30.9万元,数据之惊人甚至影响了同期其他商家的经营。高客流量与繁忙业务成为常态。国庆期间,日客流量更攀升至21万人次。截至当年年底,大楼在98天内实现销售额突破1700万元,平均日销17.87万元,最高单日达42.2万元。商品种类也从初期的1.4万种增至2.1万种,社会与经济效益显著。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里就是“物资枢纽”的代名词。同年,《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的暂行办法》实施,粮票、布票等票证迅速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日常生活的“硬通货”,严格约束着家庭的基本消费。“凭票供应”作为计划经济下的典型模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塑造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在那样一个物资紧缺的时期,无论是市民还是公职人员,消费行为均受配额限制。购买一斤猪肉、一两香油,不仅需凭票,还须符合时间、地点和数量的规定,个人选择极为有限,人与人之间的消费差异被压缩到最小。那时的购物场景与今日迥然不同:顾客无法自选商品,只能站在柜台外向售货员提出需求请售货员取货、收款。柜台内外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界限,交易中缺乏自由互动,却多了一层制度约束。这种带有深刻时代印记的消费图景,已成为一代人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在当时,售货员是令人羡慕的职业——光亮的玻璃柜台是他们的舞台,琳琅商品成了陪衬,甚至成为许多孩子向往的人生理想。北京市百货大楼里糖果柜台的张秉贵师傅,则堪称全国售货员中的“顶流网红”,售货“一抓准”(随手抓糖精准到克)和算账“一口清”(算账不用算盘)是他在多年工作中练就的绝活。许多外地游客慕名来到他的柜台前排起了长队,但张师傅却从来不见慌乱,往往第一位顾客还没付完钱,他就开始询问第二位顾客的需求,甚至跟第三位顾客打起了招呼。有趣的是,那时顾客围在柜台前,先想的不是“爱吃哪种糖”,而是“手里的糖票能买多少”——这种精打细算,正是计划经济消费的真实写照。1979年,张秉贵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如今大楼前的张秉贵铜像上,由陈云同志题写的“一团火精神照耀神州”,仍在诉说着那个年代对“好服务”的朴素追求。彼时的百货大楼,承载的不只是“买东西”的功能,更是中国人对“吃饱穿暖、用上好物件”的美好生活向往:主掌家务开销的爷爷奶奶用一双火眼金睛挑选最具性价比的物件;热恋中的男女正准备置办他们结婚所需的家伙事,牡丹缝纫机、上海牌手表、飞鸽自行车这些“三大件”的流行已经是七十年代末的产物,物美价廉的红双喜搪瓷缸便足以引来五十年代人们艳羡的眼光。就连被爸妈一同带来商场的小朋友也不会寂寞,他们将自己胖嘟嘟的脸紧贴在橱窗玻璃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其中展示的新奇玩具——这些画面,构成了计划经济年代最鲜活的消费图景。改革开放浪潮:从“一条街”到“全国布局”,消费里的“品质觉醒”1978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神州大地,中国人的钱包渐渐鼓起来,消费需求也从“吃饱穿暖”转向“追求享受”。王府井,成了这场消费升级的“先行者”。1991年,北京市百货大楼成立企业集团(即如今的王府井集团),迈出规模化第一步;1994年,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挂牌上市的百货公司,正式踏入资本市场。与此同时,王府井大街迎来大规模改造:1999年,全国第一条步行街——王府井步行街揭幕,以“金十字”架构拓展空间,从单一百货区变成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综合街区。那时的王府井,喇叭裤走秀、啤酒节狂欢与故宫打卡相映成趣,麦当劳、英语角等“新鲜事物”扎堆出现,成了游客来北京的必去“网红地”。也正是在这一年,王府井集团瞄准“全国扩张”的机会,从1996年起推行百货连锁战略。从此,“王府井”不再是北京的“专属名词”。这一时期早已没了“票证”的束缚:商场货架上,上海牌手表、飞鸽自行车等“七十年代三大件”被彩电、冰箱取代;人们逛商场不再只为“买东西”,更愿意为一顿大餐、一场电影买单。王府井的每一次扩张,都在呼应着中国人“走出去看看、用上更好商品”的需求——消费,开始与“品质”“时尚”挂钩。新时代转型:从“买商品”到“享生活”,消费里的“情绪共鸣”进入21世纪,电商崛起冲击传统零售,消费者的需求也变了:他们不再满足于“买到东西”,更渴望“逛得开心、玩得尽兴”,为“情绪价值”买单。王府井,又一次站在了转型的潮头。2014年,集团率先启动战略转型:从单一百货业态,向百货、购物中心、奥特莱斯等多业态发展,并积极布局线上业务;2020年,拿到免税牌照更是“关键一跃”——据中研普华数据,2024年中国免税市场规模达6500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1.5万亿元。王府井抓住这一机遇,在海南万宁落地国际免税港,在武汉、长沙、哈尔滨等城市开设市内免税店,在全国30家门店开展离境退税服务,其中北京、天津、成都、佛山等地多家门店支持即买即退,让国内外消费者畅享便捷购物体验。更关键的是,王府井在“体验式消费”上不断创新,打造出一个个“有温度的消费空间”: 北京王府井喜悦购物中心:用“传统建筑+二次元”混搭风格,地下二层聚集36家谷店,成了Z时代的“打卡TOP20”商场;东安睿锦(原东安市场):从“北京名优特产展销地”变身“沉浸式买手制百货”,主打“潮奢”风格,让消费者近距离感受国际时尚;北京友谊商店:2025年升级后引进手工意面、网红冰淇淋、酒吧等品牌,把“老外贸商店”变成都市生活新地标;王府井奥莱・香江小镇:跳出“室内商场”局限,打造“休闲小镇”,电竞赛事、户外音乐会轮番上演,让购物变成“微度假”。如今的中国消费,早已突破“人与商品”的单一关系:从凭“券”“票”入场的热门百货商店,到文化赋能年轻人的“二次元生活空间”。从琳琅满目的京城特产展销,到国际化沉浸式潮流购物空间。从友谊商店里开眼看世界的外汇柜台,到友谊花园的艺术园区从传统的时装走秀,到如今彰显城市风貌的时尚发布从一个人、到一个家庭,到几代人、乃至连宠物都可以一并参与的生活体验王府井的每一次焕新,都在诠释“消费”的新定义:它是亲子时光,是潮流表达,是文化共鸣,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多元追求。70年,一部“流动的中国消费史”七十载光阴流转,王府井从承载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希冀的“新中国第一店”,蝶变为业态多元的现代商业巨擘。这方寸之地如同一个微缩的新中国商业博物馆,清晰地折射出中国社会从物质匮乏到消费繁荣的宏大叙事。回望来时路,从“一抓准”的糖果柜台,到“沉浸式”的潮奢空间;从“一条街上”的百货商店,到“全国布局”的零售集团;从“凭票购物”的日常刚需,到“情绪共鸣”的生活享受——王府井的每一次转身,都是中国经济脉搏的跳动,都是中国人消费观念的跃迁。那些凝固在影像中的瞬间,共同构成了王府井跨越时空、层次丰富的记忆拼图。王府井的故事,远不止于一个企业的成长历程,它是一部流动的商业史,见证着中国人自主探索中国的商业道路,70年来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为初心,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到追求品质生活与精神共鸣。在这条由青砖红墙延伸至玻璃幕墙的“新中国商业第一街”上,变化的,是不断迭代的消费场景与商业形态;不变的,是深植于民族血脉中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以及一个古老国度在现代化进程中生生不息的活力。作为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的亲历者与书写者,其未来篇章,王府井仍将是解读中国商业文明与人民生活变迁的重要索引。*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END编辑 | 胡心雅 主编 | 周斌排版 | 李语馨(实习)校对 | 戈雨图片授权 | 王府井集团国历好物进击的士族旁落的皇权跨越五百年的权力对抗史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专业团队最新力作展现士族潮起潮落的史诗级历史画卷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