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打造的文言诵本,轻松培养语感,筑牢母语根基

Wait 5 sec.

《文言日诵》(全4册)限时特惠包邮¥79(原价¥208),2025年11月30日活动结束。都说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形成语感,学习文言文也是这样。语感不是知识、观念、教条,因而不难灌输,不能强加,不能粘贴。需要日积月累,逐渐培养。培养语感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亲近母语研究院历时五年打磨的《文言日诵》,正是这样一套为6-14岁儿童量身打造的文言启蒙佳作。作为亲近母语继《日有所诵》后的重磅力作,《文言日诵》的品质早已得到市场验证——出版刚一年,便走进上万个家庭和多所学校,深受好评。亲近母语团队历时5年,翻阅近千部古籍,最终从116本古籍中,以“教育性、儿童性、母语性”三大原则,遴选出了365篇适合孩子诵读的经典古文,确保内容兼具经典性与教育性。书中插画也堪称惊艳,多位插画师联手创作,既有古朴之美,又不失童真之趣,让孩子一眼就爱上。一套分为故事、修身、博物、名篇4册,均为16开本,软壳平装,内页采用80g轻涂纸,全彩印刷,图文并茂,正文字号较大,能提供舒适的阅读体验。建议6-7岁亲子阅读,7-14岁独立阅读。这套书是很典型的内涵与颜值兼备、智慧与美貌并存。书名用了古籍书名签设计,书籍借鉴了线装书的感觉,连封面的底色也精心挑选了四款中国传统色——芙蓉红、花青、寇梢绿和乳鸭黄。整体版面错落有致、清晰梳朗;翻开书,不是孩子去读字,而是字会自动地、势不可挡地“跃”入孩子眼帘。内容设计也非常精心:1、选篇全面365篇古文,是怎么选的呢?a)跟教材粘合度高第一个就是从教材出发。我们上学的时候学过、背过的课文,哪篇不是经典?课改后,文言文在课本中的地位肉眼可见提高了。文言文的初学年级提前,一年级的课后阅读中就出现了《论语》和《荀子》中的句子。这套书从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32篇(一到九年级语文课本中共有52篇文言文),覆盖了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文的62%,以加深、拓宽孩子的理解。b)出处范围广泛、全面第二个维度就是看选篇的出处了。这套书不仅有《左传》《史记》《世说新语》《道德经》等经典篇目;更有《天工开物》《黄帝内经》的精华内容;还有很多在专业领域经典、极具价值的古籍,比如《茶经》《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山海经》等,选篇内容之全、之广,完全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很多篇目都是首次被收录在给孩子的文言读本中,但是大家不用担心这些篇目会偏、难、怪。这些文章不仅篇幅不长,而且在儿童性、经典性和教育性上都是过关的。比如《文言日诵·博物》一册中就选取了两段描写黄河的文章。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理应让孩子了解。从选文内容来看,也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朝代跨度广:从西周、春秋战国开始,到明清和民国时期,基本上都有选篇。尤其是《文言日诵·名篇》这册,本身就是按照朝代顺序编排下来的,孩子读完之后完全可以了解不同朝代的文章特色,对文言文的整体发展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轮廓。到了初高中再面对类型复杂、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时,孩子心中也有了底气,不会轻易产生畏难情绪。第二个特点是文体类型全。如果从语文教学中的写作类型来分:《文言日诵·故事》——基础的叙事类和记叙类文本《文言日诵·博物》——说明和应用型文本《文言日诵·修身》——议论型文本《文言日诵·名篇》——抒情咏怀类文本。另外从古代文学的文本类型来看,赋、骈文、说、书、表、序、铭、杂记、游记等体裁也都包含在内。2、原创分册体系,难度分级《文言日诵》选篇的内容和长度,都暗含分级逻辑。从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类文本入手到千古名篇结束,内容逐步吸引孩子的阅读兴趣;每册之中选篇从50字以内,到100字,再到150字,字数逐渐增加,但大部分文章字数都不超过150字,长度缓步升级,建立孩子诵读信心。3、文章短,内容浅大部分选篇的篇幅在150字以内,短小精悍,特别适合诵读。尤其是明清及《民国老课本》的选篇,非常接近现代语言,只有零星几个古汉语用字,甚至谈不上是文言文。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完全不会受挫,容易坚持诵读下去。4、六大助读系统,扫除阅读障碍文言文的学习经常让孩子望而生畏,《文言日诵》创造了六大助读系统帮助孩子扫除阅读障碍,建立阅读信心。①全文注音②疑难字注释③解读栏目:文说④扫码可听诵读音频⑤清华美院设计师科学排版⑥童真童趣的插画孩子们既可以很好地了解字词和文章含义、写作背景、作者经历等,构建起一个广阔的古人眼中的世界、洞察古人心中的思想;又可以在抑扬顿挫,感情充沛的诵读音频中,学习文言文的诵读方法,感受文言文的意蕴,强化语感。因此愿意学、容易学、坚持学。5、量化性学习方案365篇文章,篇幅短小,内容难度适中,每天3~5分钟,即可诵读1篇;30分钟,可诵读数遍;晨读晚诵,量化学习;滴水石穿,经久不忘。实际上,不管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我们最终的目的,是通过阅读来塑造孩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孩子打下母语的根基,奠定文化底蕴。6、科学且关键的方法——诵读法这套书没有全文翻译,孩子能读懂并且理解吗?孩子学古文的精髓,就在“诵读”,只有说得出口,才能学得明白。相信大多数人读书时也有过这样的经验:一篇古文,第一遍读不明所以,第二遍读稍微理解,第三遍理解了一半……读的次数越多,理解越是深刻。所以,学习古文,“多诵读”是非常重要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工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国的诗学和国学传统,以及很多教育家都主张在儿童时期学习古文要“不求甚解”,含糊地理解大义即可,这样既能让孩子感受到文言之美,又能给孩子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孩子记得“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比“白雪像什么,像柳絮被风吹起来”要好得多,不是吗?著名教育家朱光潜也说过: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理解。“开讲”时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时却是一件乐事。有的家长可能会担心,古文遣词造句和架构方式本来就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而且有些文章在思想上还有一定的深度。那么不到十岁的孩子读来有用吗?他们都理解不了,就算是读过,记得一点,未来用处大吗?有必要花费这个时间成本去下功夫吗?学习经典需要一个过程。诵读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只有先将内容装在脑子里,自己才能慢慢去感悟,类似于牛吃草反刍的原理。孩子记住了,等年岁渐长,有了一定的阅历,再读时那就又是一重境界了。所以这套书的选篇一是字数不长,二是难度适中,孩子通过诵读,可以意会大概。加了全文翻译,反而会降低文言文的美感,让孩子转而去学译文,而不会完全沉浸在文言的世界里。这套书很巧妙地让“经典阅读”与“快乐阅读”达成了平衡。文言之美,亦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与灵魂所在。孩子从小就能感受、接受这种文化的浸润与熏陶,绝对是一件让他/她幸福终身的事情。版式:山海相隔以上内容包含广告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