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不只是“会说话”,它开始“动起来”了。具身智能火了,资本涌入、产品迭代、产业链加速布局。这篇文章告诉你:为什么它可能是下一个AI爆发点。在人工智能的快速演进中,“具身智能”(Embodied AI)是一个高频词。简单来说,具身智能就是让 AI 不再只是停留在屏幕上回答问题,而是赋予它“身体”,能够通过感知、决策与执行去与真实世界互动。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无人驾驶配送车,甚至智能机械臂,都可以被纳入具身智能的范畴。过去两年,这个领域从学术探索走向产业落地,并伴随一系列投融资大事件,引发了全球资本与产业的广泛关注。今年,“具身智能”也首次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之一。今天我从行业调研者的角度初探这个行业也简单和大家分享下。一、具身智能是什么?进展到哪一步了?具身智能指能通过传感—认知—决策—执行在真实或仿真环境中持续学习与行动的智能体(含人形/移动/服务机器人、虚拟与混合体等)。其核心不止是大模型,还包括世界模型、强化/模仿学习、跨模态感知与闭环控制等系统能力。具身智能的核心是“感知—认知—决策—行动”的闭环:通过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理解环境;依靠大模型与世界模型进行认知和规划;结合强化学习、模仿学习等方法不断提升动作策略;最终由电机、关节、执行器完成具体行为。目前,行业已经从“演示阶段”迈向“试点应用”。在实验室和展会上,人形机器人已经能完成跑步、搬运、服务等动作;在工厂和仓储中,部分具身智能设备开始承担简单的上下料、巡检和搬运任务。研究机构预测,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在 2025 年达到约44 亿美元,到 2030 年有望增至230 亿美元以上,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 40%。换句话说,这是一条高速成长的赛道。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到 52.95亿元,占全球市场约27%,从实验室快速迈向复杂真实世界的机器人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加速迭代。二、投融资热点:资本押注哪些方向?资本的嗅觉最灵敏。2025 年以来,具身智能领域不断传来融资新闻。Figure作为全球最受关注的人形机器人公司之一,今年 9 月完成了超过10 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估值一举达到390 亿美元,投资方包括 NVIDIA 和 Intel Capital。这是迄今为止该赛道最大单笔融资。Dyna Robotics在9月宣布完成1.2 亿美元 A 轮融资,进一步证明资本对新进入者的信心。Agility Robotics正计划新一轮融资,目标金额达到数亿美元,其产品 Digit 已经在仓储和物流场景中试点应用。中国市场同样热闹。9月8日,深圳具身智能创业公司自变量机器人完成近10亿元A+轮融资,由阿里云、国科投资领投。这是阿里云首次投资具身智能公司。优必选则凭借 Walker 系列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工厂等场景签下了近40 亿元人民币的合同。宇树科技则走“平民化路线”,推出售价仅5900 美元的 R1 人形机器人,试图打开教育和开发者市场。傅利叶智能、智元机器人、深度机器人等企业也在快速迭代。其他重要投融资事件还包括:本末科技获B+轮融资,直驱技术助力机器人产业升级;源升智能完成新一轮数千万元融资,加速灵巧手产品商业化落地;星源智机器人完成2亿元天使轮融资,加速具身大脑研发及商业化落地;灵足时代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专注一体化电机模组研发;这些公司主要集中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感知技术、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到,资本主要押注在两个方向:一是通用人形机器人,希望打造“AI 的 iPhone”;二是行业应用型机器人,专注于工厂、仓储、医疗康复等更明确的场景。三、中国具身智能格局中国具身智能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除了广为人知的宇树科技,还涌现出一批创新企业,优必选、傅利叶、智元、星尘智能、深度机器人等纷纷推出新品,不少公司还拿下了海外认证或签订国际订单。与海外公司追求“通用人形”不同,中国企业往往更注重与行业结合。例如在汽车工厂的上下料、巡检,或在医疗康复中的辅助训练。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更快找到付费客户和稳定现金流。宇树科技:专注于四足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王兴兴创立,先后推出Laikago、AlienGo、A1、Go1、B1等多款四足机器人以及Z1机械臂。智元机器人:由罗剑岚领导,他曾在谷歌DeepMind担任研究科学家,主导开发了首个工业级强化学习系统。专注于解决强化学习在真实机器人高精度装配任务中的应用难题。自变量机器人:靠软件起家,自研“WALL-A”系列的VLA操作大模型。今年8月发布轮式双臂仿人形机器人“量子2号”。逐际动力:由张巍创立,聚焦打造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首款四轮足商用机器人W1已经发布上市,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将于2025年下半年公开销售。星尘智能:由来杰创立,他曾牵头百度小度机器人项目,并成为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的首位员工和架构师。这些企业各具特色,在具身智能的不同细分领域开展探索,共同推动中国具身智能生态系统的发展。四、具身智能产业链结构与关键环节具身智能是一条复杂的产业链。上游是执行器(电机、减速器)、传感器和芯片平台;中游是整机设计和系统集成;下游则是工厂、仓储、医疗、服务等应用场景。其中,执行器与减速器被认为是最核心的瓶颈。高精度、高寿命的零部件直接决定了机器人是否能“跑得稳、用得久”。目前,日本企业 Harmonic Drive 和 Nabtesco 在这一领域占据优势,但中国企业如绿的谐波、双环传动正在加速追赶。在算力与平台层面,NVIDIA 的 Jetson Thor 与 Isaac GR00T N1 已经成为全球机器人公司热捧的底层方案,把大模型与实时控制带入机器人本体。可以说,算力平台和关键零部件是这个产业能否走向规模化的决定因素。硬件之外,数据才是让具身智能“越用越聪明”的关键。每一次仿真、示教、实地执行都会产生新的数据,这些数据被不断反馈到模型中,提升机器人对环境的理解与动作策略。这就是所谓的“数据飞轮”。宇树科技王兴兴也指出,当前具身智能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高质量数据和模型算法两大层面谁能构建起更快、更大的数据闭环,谁就更可能在未来形成技术和商业上的壁垒。正因如此,头部公司都在搭建仿真平台、数据流水线和云端训练系统,确保机器人能够持续进化。具身智能正在成为 AI 走出虚拟世界、进入物理世界的关键一步。它的想象空间巨大:既可能是工厂里的“万能工人”,也可能是家庭里的“超级助手”。但产业化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从执行器等核心零部件,到算力平台,再到数据闭环和工程化交付,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资本的热情可以点燃火焰,但真正的商业落地,仍需要在硬件可靠性、场景选择和成本控制上持续突破。我想,未来五到十年,具身智能大概率会像今天的新能源车一样:从概念热潮走向产业真金白银的较量。以上,祝大家今天开心。作者:张艾拉 公众号:Fun AI Everyday本文由 @张艾拉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