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China”?得从一件瓷器说起

Wait 5 sec.

你是否曾在博物馆驻足凝视过一件瓷器?《如果国宝会说话》剧照独特的釉色和精美的纹饰总是让人禁不住想“太美了”。然而看着看着,接二连三的疑问便生了出来:“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釉色到底如何而来?为什么有的器物带有刻花装饰,有的却没有?胎釉里藏着怎样的制瓷技术突破?纹饰中的图案又映射着哪个时代的审美与思潮?如果带着满肚子“未知”离开,那么你将错过这些千年器物背后的历史重量。《柳舟记》剧照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有三千年的历史贯穿着瓷器文明。看似小小的一只壶、一个盏,如果它们会说话,会讲出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唐代三彩釉执壶会告诉你,“我曾跟着商队走过丝绸之路,参与过胡商与唐人交换货物的大项目。那时长安城里,唐人用我盛酒,胡人用我斟茶,日本、波斯、新罗等国的陶瓷艺术发展我也出了份力。”宋代兔毫盏会说:“我来自福建建窑,龙窑里的高温让我的釉料析出‘兔毛’般的纹路。这不是巧合,是宋代工匠算准了窑温、釉料配比,才烧出的‘曜变’奇迹。宋人用我斗茶时,茶汤在纹路上泛着白泡,像极了他们追求的‘雅致意境’,我藏着的,是宋代文人的审美风骨。”……《梦华录》剧照瓷器的身世如此复杂,又如此充满魅力。它们是古人的器物,也是千年的国宝。倘若在博物馆遇见它们,如果你不想因“未知”而错过文明的印记,应该从什么角度来看待这些器物呢?答案就藏在瓷器的胎、釉、纹、款里,藏在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瓷器烧制技艺中。如果你还不知道从哪里看起,三联全新上线的《非遗·瓷器里的古代生活史》,将带你用前所未有的双重视角,看懂中国瓷的前世今生,感受古人的审美、文化和技艺。从考古看:考古学家秦大树,将享誉盛名的宋代十大名窑缀连,从“陶瓷考古”带你探本溯源。从非遗技艺看:非遗传承人刘立忠,会结合非遗技艺,还原名瓷制作的流程。▼点击了解详情如果你逛博物馆时,总忍不住想 “这件文物经历过什么”;如果你喜欢历史,却想跳出“王朝年表”,听更鲜活的器物往事;如果你好奇古代工匠的巧思,想懂瓷器胎釉纹里的秘密。欢迎与我们一起踏上这场了不起的瓷器之旅。考古学者×非遗技艺“守火人”独家开讲主讲人之一秦大树,是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曾主持国内多处著名古代窑场和非洲古代遗址的考古发掘。最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他就已经在主持河北磁县观台磁州窑遗址的发掘了。要知道,磁州窑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窑系之一,对后来日本的茶道、茶具也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故宫博物馆曾举办的龙泉展,有不少瓷器来自于宋元时期的著名窑厂大窑龙泉窑,而这一名窑这也是由他主持发掘的。另一位主讲人刘立忠,则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磁州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也是磁州窑遗址博物馆馆长。陶瓷制作单工艺就有72道,出身于陶瓷世家的他,早已熟练驾驭各项工序,并积累了数十年的心得,是为我们讲解非遗瓷器烧制技艺的不二人选。有两位权威主讲人坐镇,你既可以听到关于瓷器的专业知识,又能了解生动活泼的考古实例。全面系统的瓷器入门指南课程会为你梳理上万年的器物发展脉络,按“新石器时代—西周—汉—唐—宋—元—明—清” 历史时序系统讲解。每个朝代聚焦 “核心窑口+代表性器物+技术突破”: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制陶,到唐代三彩开启的多彩釉时代,再到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的工艺巅峰,直至元明清青花、彩瓷的全球化传播,清晰呈现瓷器从“实用器物”到“文明符号”的完整演变。跨越千年的十大名窑鉴赏攻略具备了基础知识后,主讲人将以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宋代为主体,讲述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磁州窑系、定窑系、钧窑系、耀州窑系和南方的龙泉窑系、景德镇的青白瓷系“六大瓷系”,通过这个课程,让大家了解宋代瓷器的不同风格。每窑解锁独特密码:汝窑:解密 “雨过天青云破处” 的釉色成因《如果国宝会说话》剧照钧窑:拆解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的窑变玄机《如果国宝会说话》剧照景德镇青白瓷:还原北宋 “色白花青” 的清雅美学……从技艺到审美,从土到瓷五维解密拆解制瓷全流程,以 “选料-塑形-施釉-烧制-装饰”为脉络,结合磁州窑白地黑花、钧窑窑变、耀州窑刻花等非遗技艺,演示非遗技法复活过程。▼点击探索瓷器背后的文化密码作者:小圆编辑:鞠欧排版:柠檬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