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不懂产品,你只是离业务太远。本文通过一个五维调研框架,讲透产品人如何从个体用户出发,补足信息盲区、重建业务理解。毛选的开篇就讲述了当时中国各阶级的类别以及对应的经济地位和特征,并以此回答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当我第一次读到这的时候,对于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个答案感到理所应当,且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这么难的一件事。如果说毛选是一部推动中国改革的实践理论说明书,它本身对应的环境复杂度、思维方式、方法论足以指导大部分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和工作。我甚至觉得它几乎都能完美的代入产品工作中。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多少人是能完整说出自己负责产品的运转/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的。如果可以,又有多少人有质疑过这个模式/场景或者想过补充纠偏的。(1.依托于当时环境总结的客观结论是会随着环境发展改变而变化的;2.大多数的产品,在大方向上根本做不到毛选那般的深刻实践,因此方向存在偏差的较多;)我之前有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产品不是缺能力而是缺信息》,我觉得它反映了大多数坐在办公室yy需求以及单纯做功能设计/执行的产品经理的现状。此类产品经理工作内容主要围绕单一功能模块设计、流程体验、管理效率等维度进行,但接触不到真正的业务,也谈不上规划产品方向,因此大多数人即使是做简单的需求也会频繁被推翻或者体验不到成就感。但顶层逻辑和产品模式并不是一句话或者一个结论,更多的是一种认知,做产品的过程讲究的也是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功能模块去观察场景,通过真实的个体去总结群体特征。因此大多数人讲不清自己产品的运转模式和应用场景,本质在于离业务太远、离真实的个体用户太远,顶层的认知是没有办法直接灌输到一个人思想中的,没有亲眼见过和体验过,是无法形成业务认知并说服技术团队的。因此,大多数产品工作没有方向的时候,业务陷入僵局的时候,我一般都会调研一批核心用户,用个体用户的信息补充纠偏一些核心场景,每做一次对于业务的认知就会更深一步,调研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几个维度:-环境与背景用户身份特征是什么?使用产品的环境特征是什么?-行为与流程什么事情促使用户进入使用产品,产生行为?用户用什么路径操作完成了流程?-认知与动机用户这个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当下的产品满足了他的目的吗?他对于当下使用的产品或某个功能是如何理解的?这个过程中什么对他最重要?-痛点与愉悦点整个过程中用户的困惑和满足点分别是什么?产品存不存在缺陷,用户又是用了什么方式去解决这个缺陷?-言语与潜意识用户在描述某些业务环节的原话是什么?用户的言语和行为有哪些矛盾的地方?这种个体信息的调研补充,相比较于传统的调研模版,我个人认为最大的差距在于记录事实和细节,放弃自我解读的总结和归类,以此捕捉更多的业务信息。我自己这么多年,几乎每一份产品工作都会整理一份这样的表格,用于记录平常接触到的用户,从中寻找产品迭代方向,再借助数据或更多个例验证这个猜想。早些年,还记得面试过程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如何才能做出好产品或者说你和别的产品经理的差异要如何体现?”我当时回答的原话是— —差异点在于对业务的认知程度,足够了解业务才能做出好产品。所以困惑的时候还是多低头看看用户,用个体信息加深对于大盘业务的认知,但同时也希望大家不要动不动就把商业模式、战略价值这样的词挂在嘴上。真正共情过用户的产品,开口永远都是具体的场景细节。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都市摆渡人】,微信公众号:【都市摆渡人】,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